现代性的_现代性视域中对美国国家认同建构的再认识基于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的浅析

现代性视域中对美国国家认同建构的再认识基于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的浅析

现代性视域中对美国国家认同建构的再认识基于亨廷顿《我 们是谁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的浅析 吴天卉 摘要:美国虽为典型移民国家,但社会整合和国家繁荣 程度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国家认同的建构。本文将结合 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以下简称 “《我们是谁》”相关内容,从认同构建载体的新角度入手, 通过揭示美国国家国民特性同质与异化的张力作用、受重视 程度的动态变化,从而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构建机制形成新认 识。

在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冲击下,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整合和 国家建构有赖于对不同族群从“自我认同”上升到“国家认 同”层面的积极引导,这是增强多民族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 的关键。而“认同”是一个复合概念,蕴含着层层推进的内 容,包括身份、文化、政治、民族、国家认同,这些均是自 我认同的衍生物。因此,对国家认同研究应追溯到自我认同 的逻辑起点,才能从特殊性中还原事物本质,从而更全面地 理解国家认同的理论。

一、认同及其必要性 1. 对于认同的界定 学界对于认同的理解层出不穷,从词源来看,“ 认同” 一词来自于拉丁文的“idem”,原意是“相同”或“同一”。

①埃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相关概念,其标准是独特性和连续性,即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人会体验到自己是不 同于他人的,同时自己的生活又是连续的,过去、现在以及 将来的自我都是自己认同的自我。②换言之,个体通过一定 的标准区分自我与他者,在身份特性的界定中收获一种归属 感。因此,认同就是一种主体之间的关系概念,内含了对外 差异性和对内同一性的辩证统一。而当主客观需要致使自我 认同的外延不断扩展的时候,个体对他者的界定便由个体层 次逐步过渡到群体层次,逐渐生成国家认同。广义的国家认 同就是指在一国存在的前提下,人民主动构建的、归属于某 一国家的身份感。

2. 认同的必要性 ⑴理论层面 ①自我意识生成的心理源泉。弗洛伊德认为人只有两种 本能,包括“力求保护和联合的本能以及破坏和杀戮的本能”, 简称为生本能和死本能。另一心理学家瓦米克·沃尔肯也表 述了类似观点,“人需要有敌人和盟友,只有能在心理上与 人为敌,才会从对比中获得满足,增加自我凝聚力”。而这 种满足感的实质就是人渴望受到尊重和赞美的心理需要,它 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必须建立在自我与他者、我们 与他们的差异性对比而演化的良性竞争关系基础上,所以竞 争的结果必然是个体之间自我认同的开始。

②人类社会化推进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提出:“人是特 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为个体,成为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
同时人也是总体,是观念的总体,是被 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③人最初通过生 产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资料的交换,从而将人与自然区分 开来,以单个的感性的社会存在物作为对自我的初步感知。

但是迫于生存的需要,人参与到更广泛的生产实践中,达到 人与内在精神世界的分离,才逐渐充分意识到自我与他人区 别存在,在社会分工的过程中逐步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和地 位,进一步认同于劳动中形成的复杂社会关系。

⑵现实层面:现代性视域的时代呼唤。现代性已成为时 代主题,一方面其外延与扩展性所造成的“全球化影响”④ 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的表现,是人类利用自身的理性 和创造力所造就的现代化工业生产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过 程,促进了资本、商品、人员、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 动。人类在追求多元化的物质和精神满足的同时,可能会逐 渐迷失在多元价值观的潮流之中,对自我身份定位趋向模糊。

然而,现代性所具有的内涵使人类的自我意识随着自身素质 提高而不断增强,对自身身份界定由浅入深。因此,在现代 性视域中人类对自我身份定位的细化需求和身份模糊化的 现状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逐渐引发以认同断裂和身份碎片 化为特征的现代认同危机,引起了人类对自我认同的迫切关 注和重新反思。

国家认同以自我认同为逻辑起点,同样具备存在的必要 性,它依托着特定的载体来引导社会个体的归化,是满足多民族国家秩序维系需要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美国国家认同的建构 机制:国民特性认同载体的寻求与协调 国家认同是依据具体标准界定自身特性并归属于某一 国家的身份感,它的形成必须以具体的国民特性为载体。关 于美国的国民特性,斯坦利·霍夫曼曾提出美国特性是由移 民造成的种族的多样性这一物质特点和美国的自由民主的 意识形态特点结合而成的独特产物。⑤亨廷顿在《我们是 谁?》中对此反驳,认为这是“不完全的真理”,他强调美 国国民特性是由广义的文化、政治、人种、民族这四大部分 在不同历史时期下交替组合而成的。然而,纵观当代国内学 者对亨廷顿这部著作的研究,大都着力于美国认同危机的探 究,对与之紧密联系的国民特性描述只是轻描淡写,反映了 他们对此的理解难免留于肤浅层现象:或是简单复述书中四 大特性组成部分,或是标新立异地否定美国国民特性的合理 性。例如,武汉大学学者李萍、春晓曾质疑亨廷顿的国民特 性以宗教文化为核心的合理性,并提出“流动性和对立性才 是美国特性的真实反映”⑥。但是,个人认为以割裂、静止 的视角探讨亨廷顿笔下的美国国民特性,忽略了其中潜在的 深刻关联,可能会使研究结果有失偏颇,欲求客观完整地还 原美国国家认同的真实面貌,就必须以美国特性作为研究的 出发点。在《我们是谁?》中可以发现,亨廷顿提出的文化 特性不局限于特定的民族传统文化,它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即盎格鲁—新教文化,主要包括了新教及其伦理、美国信念的 意识形态、英语以及欧洲文化传统,据此个人认为可将美国 国民特性划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内在精神层次的盎格鲁— 新教文化特性,另一种是外在现象层次的种族特性。无论是 追溯历史还是关注当下,在一切都以新教为起点的“盎格鲁 —新教文化特性”必定是处于美国国民特性的核心位置。而 这两大层次的国民特性之间固有的、稳定的复杂联系无疑是 连接具有载体意义的国民特性与终极目标“国家认同”的重 要桥梁。

1. 理论逻辑:依托国民特性张力作用的国家认同 ⑴美国国民特性的本原同质性。17世纪遭受天主教迫害 的清教徒为了争取宗教信仰自由,乘五月花号航船前往北美 大陆开辟“新大陆”。在文化地理学“第一有效定居定律” 作用下,作为亨廷顿口中描述的这些“定居者们”逐渐将自 身文化定格在这片土地之上,并衍生出一个高度均质的盎格 鲁新教社会。在英语语境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盎格鲁— 撒克逊新教徒白人”(WASP)信仰持异议的新教并自觉内化新 教伦理,在继承欧洲文化传统的同时更塑造出“美国信念” 的意识形态。可见,美国国民的特性实质之间必然地具有本 原同质性。

尤其是作为国民特性核心的新教,它和美国信念意识形 态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在推动资本主义精神发展中进 一步塑造了美国国民特性。新教其中一个分支加尔文教,注重天职观和双预定论两大信条,强调信徒只有在保持虔诚信 仰和从事上帝“召唤”的,有利于公共或个人利益的世俗职 业且禁欲节俭时,才能受到上帝青睐、表征自己是获得上帝 救赎的选民。两大信条尽管都蕴含着宿命论倾向,但它不仅 继承发扬了欧洲众多新教派别“因信称义”这一核心概念, 同时还别具一格地引申出“自助者天助”、辛勤劳动、理性 致富、节俭积资的新教伦理,从而赋予国民特性以禁欲主义、 信仰主义的神圣化和资本主义的世俗化有机结合的宗教内 涵。“美国信念”意识形态正是在此新教伦理的氛围之中应 运而生,政教分离的主张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象征,再加上 天职使命驱使个人勤奋致富从而为个人自主、理性的资本积 累提供合理的辩护。此外,新教“因信称义”理念更是将教 会执掌的宗教权威归还给上帝,新教徒在上帝权威下通过对 圣经的自由解读,逐渐内化人人平等的观念,也正因如此才 为新教依据圣经和团体契约开展的民主自治搭建了平台,它 是日后美国民主政治的雏形。以自由、平等、民主等为内涵 的美国信念的意识形态就是根植于这充斥着个人主义的新 教社会之中。

以新教及其伦理观为核心内涵的美国国家特性,凭借强 大辐射作用的不断地拓展其外延范围,从内在精神层次意识 形态、文化传统一直贯穿至外在现象层次的种族特性,从而 构成同心圆模式的国民特性层次结构,令美国国家特性的本 原同质性不断得以强化的同时,也促使以此为载体的国家认同获得纵深发展。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白人的种族特性作 为外在表现形式,早期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 后来随着外来移民涌现和种族同化融合加强,种族特性重要 程度被日渐削弱。所以,美国国家认同建构,关键还是取决 于其文化内部包含的宗教、意识形态和语言的作用,是德性 善的价值追求、意识形态世俗化表述、语言促成的反身性解 释的结果。其具体表现在:
①德性善的价值追求。皈依一种宗教就意味着对隐含的 伦理道德的把握。在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中,由天主教分离 出来的持异议的加尔文新教,尽管具有反权威的激进性,然 而这也是为了引导信徒通过解读圣经与上帝直接沟通,达到 趋善避恶、自我救赎的目标,宗教改革也不过是使这种“沟 通”的权利从腐朽的教会中解脱出来,真正回归到个人本位 而已。所以,新教及其伦理观的终极目标是在其道德经纬中 促成一种富含个人主义色彩的向善的道德追求,但是这个 “经纬网”不是一种精神的桎梏或躯体的枷锁,相反它在这 种新教渗透出来的主体意识推动下获得拓展完善,使人类逐 渐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甚至是人与自身内在精神世界进 行明确的道德空间的自我定位并生成一种存在的意义感,时 刻思考着:我的行径孰好孰坏?我怎样做才是善良正义?从 而将感性的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连接起来。

②意识形态世俗化表述。美国信念的种子早已深藏于新 教的文化环境之中,在启蒙运动思潮刺激下进一步生根发芽,最终在历史的社会实践中突出重围、重见光明。如果说新教 及其伦理是促进美国认同的神圣化精神力量,那么以自由、 平等、民主、个人主义为内涵的美国信念的意识形态就是对 它的世俗化的重构表述,相比之下美国信念更是一种实践理 性的体现。正是由于这种神圣化的精神力量融汇于美国政治 领域中并转化为现实的社会改造力量,美国民众对这种精神 力量的信任度随着它的实效性的兑现而不断增长,间接增强 对以此为载体的国家认同。

③语言促成的反身性解释。语言是人类因沟通需要而制 定的具有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讯号,是思想交流的媒介, 其交际性和传承性就决定了语言是在语言共同体中生成的, 没有单纯的“我的”语言,只有“我们的”语言。在语言地 诱导下,自我通过对“我是谁?”“我应该向谁交流?”等 等的反身性解释,构成个体与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认同。

虽然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但是在当时定居美洲 大陆的白人之间使用的英语也是与该群体的属性密切相关, 它是连接美国国家特性中外在现象层次的种族特性与内在 精神层次文化特性的桥梁。如果缺失了依托于英语的语言环 境,国民的种族特性就会趋于模糊化,那么以语言为传播中 介的盎格鲁—新教文化特性的内化只能无从谈起,更不用说 国家认同的构建了。因此,在现今种族多元化的美国社会中, 英语在国民身份界定上已经占据了基础性的地位。

⑵美国国民特性的异质化趋向。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背景之下,人的理性意识不断增强,然而当理性的强化程度超 出感性可控范围时,人类离理性越近就离人性越远。最显著 的标志就是“去魅”已成为一种泛滥的现象,冲击着人类生 活的不同方面,在对一切去神秘化、去意识形态化、回归实 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新教及其伦理和美国信念意识形态存 在的合理性备受质疑,甚至还面临着被扭曲的尴尬局面。与 此同时,作为现代性产物的全球化,在加快资本、文化和人 员流动速度的同时,也促使解构主义在全球的蔓延,在美国 随着拉美裔、墨裔等国籍的移民增长,使原本占主体地位的 英语无可避免地受到其他语言尤其是西班牙语的挑战;
欧洲 传统文化也因多文化主义和民族复兴运动的冲击而被削弱。

盎格鲁—新教文化所包含的新教及其伦理、美国信念的意识 形态、英语、欧洲文化传统四个部分以及种族特性正面临着 外在因素即现代性的重压而趋向异质化。

综上所述,由盎格鲁—新教文化特性和种族特性组成的 国家特性,在本原同质性作用下构成同心圆模式的国民特性 结构层次。虽然,时代的发展对此注入了异质化的负面因素, 但一定程度上却能强化国民特性的本原同质性,美国国家认 同正是在其国民特性的同质性和异质化的张力作用中保持 着活力,才不至于完全淹没于多元主义浪潮之中。

2. 历史逻辑:外围因素作用下国民特性受重视程度的 动态变化 亨廷顿在《我们是谁?》中提及美国国家认同曾经历了四大演变阶段:第一阶段是处于17、18世纪,在当时英属北 美殖民地的盎格鲁—新教文化社会中,人们都是认同于各自 定居地甚至是效忠于英国王室,只有到了独立战争前二三十 年美利坚人的身份感才开始出现。第二阶段是在独立战争后, 美国人地方观念突出,彼此竞争的地方身份、南北身份、党 派身份变得日益重要,国民身份却日益成为争议的问题。第 三阶段,即1860年—1970年,这是美国国民身份和国家特性 胜利时期,国民身份最高地位牢固确立。第四阶段,国民身 份最高地位在20 世纪60 年代和70年代起开始受到挑战,大 量涌入美国的移民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双重国籍甚至双重忠 诚。精英阶层将跨国身份或国民层次以下的身份放到更优先 的地位。突如其来的9·11事件使上述的第四阶段暂时终结, 国民身份的最高地位在几乎所有美国人心中得以恢复,但两 年过后国民身份的首要地位又处于下降之中,可以设想这一 趋势将会在缺乏外部威胁的情况下持续下去。由此可见,美 国国民特性的重要性就是一种历史范畴,它会随着外部敌对 势力变动而改变,间接揭示了以国民特性为重要载体的国家 认同并非一种纯粹的内在特性张力的合成物,更是国民特性 重要性的附属品。当外部敌对势力造成的威胁越大,不仅能 彰显盎格鲁—新教文化特性的最高地位,同时还进一步深化 了美国国家认同程度。反之,当美国国民特性受到国家层次 以下或跨国特性的挑战时,国家认同就可能会被横向的亚民 族认同、跨国认同或者是纵向的地方认同、党派认同等取而代之。所以,从总体而言,美国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不局限 于静态的国民特性实质的寻求和巩固,毕竟国家认同是一个 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如果需要从辩证发展的角度作出合理 分析,那么国家特性实质及其重要性的动态组合也是对美国 国家认同构建的一种诠释。

在这片上帝应许之地,美利坚民族从战火纷飞的历史中 一路走来,战争和国民特性的相辅相成维系着这个多民族国 家的繁荣发展。然而随着战争远去,仅留下盎格鲁—新教文 化的国民特性是作为星条旗在这片自由之地始终高昂的见 证!但是这份见证永恒与否,却不取决于亨廷顿笔下的“绝 对异己”树敌理念,而应回归到认同载体的特性实质之上, 在特性内省中协调内在同异之矛盾,在认同自信中推进国家 认同之深化,这将是构建美国国家认同的内在逻辑和必由之 路。

引文注释 ①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 关系[J].民族研究,2006(6). ②周红梅,郭永玉.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 [J].2006,14(1):133~137.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④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三联书店, 1998.⑤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 挑战[M].第29页. ⑥李萍,春晓.多元文化下对于国家特性的几点思考— —读亨廷顿《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挑战》[J].商情, 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