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论 [教育创新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论纲]

教育创新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论纲

教育创新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论纲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是在变革与适应、解放与控制的互 动中生成与发展的。学校课堂教学创新在实践层面体现为研 究域的界定、上位的研究思路的形成以及将反思批判精神转 化为一种长远的、具体的、有效的战略性选择和策略抉择。

这些直面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不仅促进了我国学校教学改 革的深化,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而且为有中国特色的教 学论学科实现原创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的 源泉。

在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笔者认 为以下几个问题是必须予以思考和回答的。

一、课堂教学研究的定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优质教育资源紧缺。严峻 的升学压力——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分数唯一”的评价标 准,使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主要靠 “考什么教什么”、提高考试科目的分数以求生存,从而导 致理念与行为的相悖。突破这一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教学内容的价值选择、课堂进程结构的优化、教与学的行为 分析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就成为了21世纪学校课堂 教学创新研究的重点。

(一)课堂教学研究的价值功能 摈弃工具理性的价值观,重新认识课堂教学内涵实质 及其研究的价值功能。1.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学 生发展的主渠道。

2.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育人模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由课程、教学、德育三个要素组成的学校育人模式系统, 课堂教学处于学校教学的主体地位。

3.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种变革性实践。

(二)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主要目标 1.实现学生真正的发展。回到“原点”,通过对课堂 教学中教与学的行为分析,优化学生的文化生存环境和活动 方式,探讨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揭示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特色,把握学科教学的基 本规律,形成教师教学风格与特色。

3.形成学校教学多种实践形态和理论学说。

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是 在课堂教学观念层面上的一个实质性超越。

二、现代课堂教学构建的研究视角及研究重点 (一)研究视角:学校教育创新 学校教育创新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 构想、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 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突破和超越,在学 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其实质在于不断地反思批判和选择。

(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的重点1.教学内容体现知识的整合,联系生活实际,注意挖 掘人文内涵。

2.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合理;
形成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 式;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

3.发展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有效教学主要表现在学生 主动参与的有效度,合作学习与探讨的实效性,学生自主选 择及差异发展以及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应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根本转 换:(1)从关注结果的实效性,进而关注过程的合理性,关 注如何实现学生的差异发展;
(2)从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分析, 进而把握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
(3)从评价课堂教学的成功 与失败,进而揭示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特色,形成教学的不 同流派与风格。

(三)现代课堂教学生成发展的内涵 现代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由一系列重大 概念命题组成核心内涵。这些核心概念是:(1)体现发展观 的教学目标的多元价值取向;
(2)实践、活动与教学认识;

(3)合作、交往与教学的社会性;
(4)人文、科学统整与教学 文化性;
(5)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学生差异发展。

现代教学生成发展的内涵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通 过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差异发展。实践与活动、合作与交往、 差异发展是我们目前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中必须坚持 的三个核心概念。一是实践与活动。

认识是在实践与活动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 观点。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实践、活动等概念的误读或庸俗 化理解,导致了教学实践的偏差。对该问题的研究,需要思 考两个问题。

(1)教学活动的认识发展功能问题。有学者认为,“教 学活动作为学生认识发展的实现机制,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 着三种基本功能,具有三方面的作用,即认识的起源和发生, 认识的建构与形成以及认识的改进与转换”。[1] (2)教学实践活动的表现形态问题。教学实践活动具 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态,但基本可归为三种类型:一是认识 活动,认识反映关系,区分主体与客体,达成认识的目的, 指向的是科学文化;
二是交往活动,即互为主客体、互为目 的的价值性活动,指向的是交往文化;
三是艺术活动,或称 自由性活动,不仅包含视、听觉艺术,也包含精神伦理艺术, 超越主体与客体,自为的目的,展现的是符号与生命的统一, 指向的是艺术文化。这三种类型活动是由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人与自身三种基本关系决定的,三种类型活动相互作用, 从而形成了教学实践活动的总体。

二是合作与交往。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 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交往中,通过交往——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人在交 往中生存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关于认识对社会实 践和社会关系的依赖性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教学认识 的社会性问题逐渐成为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2]针 对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部分学生 的社会性过度或社会性不足,学校教学同样应着力解决传统 教学活动中主体交往性质的垄断性、交往形式的单一性以及 交往对象选择性和交往机会的不均衡性等问题。

现代教学,作为一种个体与群体的双向建构的社会性 交往活动,关注的是一种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 关系,是一种使教师在“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的选 择中,[3]学生在“竞争、合作”两种关系的处理中,师生 在主动与受动角色扮演中,形成良性促进的和谐关系。这种 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而且更应该 看到,生活在学校群体中的学生更需要交往。其原因在于, 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能强化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和社会角色 的规范,形成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 则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培 养合群性、利他性和社交技能,并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社会生 活经验。

现代教学,必须以文化的主体形态进入教学过程,即 作为一种建构性与生成性的文化,承担起培养学生的生成与建构意识、能力及文化主体身份的使命。教学所蕴涵的价值、 精神、意义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师生协商与互动 的过程中通过达成共识的方式生成的。

三是差异发展。

三、课堂教学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 近20年来,随着国家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学校教 育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推进,人们关注的视野,已从课堂教学 规范性要求深入到对课堂教学文化学、社会学的分析。不仅 揭示了认识的社会性,而且深化了对教学本质的看法,人们 在认识的主体性和知识的客体性间寻求平衡的支点,从而从 认识论推进到了价值论。

研究的议题集中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多学科视角对 学科教学本质问题的研究,学习科学与学生学习内在机制研 究,体现学生主体发展的课堂教学进程设计,课堂教学策略 的实施问题,学科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有效教学的水平评 估以及信息科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从多视角讨论学科教学本质问题 对学科教学本质问题的多视角探讨,将有助于我们重 新认识学科教育价值功能,重新思考学科内在的关系与机制, 有助于调整学科改革思路,从整体上提升学校课堂教学的质 量水平。

首先是对数学学习本质的三种不同理解。

第一种,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不断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他们自身进行数学活动 的过程,因此强调由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践性思维 为主体的数学思维的培养。

第二种,关注数学活动经验。“让数学回归生活”, 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中心,把数学和生活实际问题结合, 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回归生活的数学学习,目的 在于让学生经历理解社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验 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性,并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第三种,强调创造性。数学是最普遍、最深刻、最富 于创造力的学科,数学创新是科学创新的主动力。

尽管有不同观点,从数学哲学方法论角度分析,有学 者概括为以下四点共识:立足数学本原;
突出数学过程;
体 现数学文化;
强调数学应用。

其次是关于语文(言)学习的本质的研究。长期以来的 人文性与工具性争论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一是语言 学的视角:语言学习,是一种符号学习;
二是文化学的视角:
语言学习,是一种建构性与生成性的文化。

(二)学习科学与学生学习内在机制研究 关于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及学习特点,建构主义心理 学提出了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建构性学习过程关于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及学习特点问题,借鉴已有 研究成果,研究应聚焦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方式问题。学生认识活动的基 本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掌握学习。掌握学习由接受性学习 和探究性学习两种基本方式构成,无论哪一种方式,均强调 经历、感受、体验和探索。

2.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特点。这是近年来在实践研究 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初步结论是:基于现代学习观, 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自主性、选择性、研究性、体 验性和反思性。目前应特别关注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

3.结合学科学习特色,明确界定研究域。如语言学习 内在机制的探讨,涉及以下诸多问题:(1)不同的语文学习 方式与教学策略的实效性;
(2)言语学习的基本过程与学生 言语学习独特性;
(3)学生生活实践中言语学习的积累与领 悟;
(4)言语互动的学习机制,对话与交往与学生言语能力 的生成;
(5)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与教学策略的多样选择;
(6) 语言的理性(概括性)与感性(艺术语言)关系及其培养;
(7) 个人经验与言语的理解和表达;
(8)学生言语技能的有效训 练,最终达到语言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特色的统一。

(三)体现学生主体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作为过程展开的,鉴 于课堂教学进程设计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路、优化课堂教学结 构、保证教学质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现代学堂产生至今这一百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依据不同的教育理论对课堂教 学进程结构提出了不同主张并进行了花样繁多的实践探索, 遗憾的是至今仍未取得共识。

据我们对一定数量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发现,由于 受到来自不同的理论观点的影响、上百年课堂教学本土实践 的积淀,不同学科已形成各自的进程设计“套路”。如中小 学数学学科,解题讲解占了很大比重,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小步子,多练习,勤反馈,降低坡度和难度”,这种概括 难免有失之简单之嫌,教学实际状况是:课上教师系统讲授 为主,学生动手自主操作活动时间少;
提问的问题量大,其 中记忆性问题占的比例大,而有一定难度的推理性问题占的 比例小,教师往往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较低认知水平的 “结构性问题”;
课上语言互动分析,仍是教师主导取向的 教学方式。这种教学进程设计的合理性近年来受到了挑战。

教学设计对培养学生创新的意义是什么?有学者结合 数学学科实际提出,合理的教学进程设计主要功能在于:(1) 让学生了解如何捕捉数学知识的信息资源;
(2)有利于学生 处理几何问题时的思维迁移;
(3)启发学生如何做辅助线, 规范学生的思维;
(4)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

一是在某些学科开始实现了从教师系统讲授为主到 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探究为主的转变。

二是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开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问 题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在这方面从理论层面往操作实践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是通过教学进程设计的研究,在揭示学科教学内在 教学特色方面初步获得若干规律性认识。如中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的基本途径问题,基于对课堂教学改革丰富经验的概括, 有学者提出,构成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起码要符合以下五 点要求:设置问题情境;
暴露思维过程;
数学文化驱动;
数 学模式变换;
数学实践应用。

(四)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问题 在现代教学观指导下教学策略研究正实现从“工具 论”向“发展论”的重要转换。以参与、合作、探究、体验 为特征,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 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关于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依据我们近二十年的实践 探讨,形成了建构现代课堂教学策略的两种思路。

一条路径是研究发展性教学策略的系统构成,这是在 学科教与学方式共性层面展开的。依据“现代教学是在实践 活动基础上通过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差异发展”这一基本命 题,发展性教学策略由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和体 验成功四条教学策略组成。

另一条路径是研究体现学科不同品味的教学策略。如 数学教学的思维策略,包括以下三点:提供变式的策略;
数 与形相结合的策略;
搭建知识框架的策略。而语文、外语学 科的教学策略,实验校教师总结概括为:创设语言情境策略;
设计多种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策略;
通过上下文推断语 义的策略;
整体呈现语言的策略。尽管这一概括是初步的, 但毕竟迈出了重要一步。

正是这两条路径的立体交叉而形成研究教学策略的 总体思路。

总之,通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 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和表达,从生活中发现问 题,使学生领悟生活与知识的关系,让学生充满自信和学会 反思。

(五)学科教学内容的重构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从根本上决定了课堂教 学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国家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课堂教 学内容的研究成为重点和热点。这一研究与20世纪50年代仅 在教材教法水平层面的探讨相比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研究已 深入到学科教学本质层面且反映了现代教学关注的诸如知 识的整合、联系生活实际、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以及文化性等 前沿问题。当然,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些问题的解决难度很 大,特别是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何体现学科知识特别是人文 与科学的整合。

2.教学面向生活实际,如何体现教学的实践性问题。

3.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以及课堂文化性的存在形态 问题。4.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问题。

我们将“渗透美、人文价值”、“非指导性教学的体 现”、“对课程内容的再创造”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创新的重 要标志。

(六)信息科学与数字化学习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关注信息化,探索建立信息化教育 的新模式。

近30年来我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正在经历“信息 化设备—与课程整合—数字化的教与学”三个阶段的发展过 程。建立信息化教育新模式的实践探索,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信息化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将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 展开。

1.电子化教材建设。

2.数字化学习——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信 息化)。

在数字化学习设备上集成:教学内容、学习共同体;

学习工具、学习档案;
作业、学习诊断与补救;
学习资源、 虚拟实验。专家们预测,未来学习模式还将有情景学习、移 动式学习、协作学习、沉浸学习、学分互认及兑换等。

3.建数字化科学实验室。

4.探讨网络支持下的多元、共享、交互式的教学文化 特征。

针对目前关于信息化问题认识上的诸多误区,首先是要解决观念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将教育的振兴和发 展希望寄托在纯物质因素基础上的倾向是十分危险的,实体 技术的单路冒进无助于教学问题的解决。人的思想、经验、 意志、道德等因素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没有人的现 代化,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4]其次,对该问题的研 究要突破纯技术层面,站在未来人才应具备素养这一高的立 论点。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我们应站在历史与未来交会点 上把握现实。国外学者的研究认为,21世纪学习技能是3个 基本技能加上7个终身学习技能。[5]详见下表。

从我国现实实际出发,在学校教育范围,基于学与教 全过程的整体性考虑,基于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 认为目前研究的重点问题是:(1)教育信息化的存在形态;

(2)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选择、批判、重组、创 生的能力;
(3)适应数字化的教与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 能力。

教学是生动丰富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育观念的变革 以及教育能力提升基础上的创造。

在现代教学观指导下形成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的基本思路,切实提高教师对教材处理与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教学行为设计与反思能力。教师应确立发展意识、反思意识、 效率意识、特色意识,应具有反思、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并 自觉地保持科学、严谨、宽容、求实的学术品性。四、现代课堂教学构建的研究方法论问题 目前课堂教学面临的研究方法论的主要困惑,一是学 科缺乏整合,缺乏多学科的参与,形成就问题谈问题的自我 封闭的小环境;
二是未形成共同关注的研究主题,不能集中 学术共同体的智慧,新理论、新范式的产生缺乏平台;
三是 理论提升的困难。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诸多的理论与实践问 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不同观点的呈现将为深化研究提供思 考空间。

在研究方法论层面,以下三个问题是应关注的。

(一)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进行 全面反思总结 “反思总结、升华提高,凝聚共识、智慧共享”是研 究课堂教学的基点。如何反思总结,关键在于读懂变革性实 践。目前由于多方面原因存在着诸多的误读,诸如关于创设 情境的功能问题,关于“体验”问题,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位 问题,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问题以及在中国大地上涌现 出来的带有本土气息的教育改革实践者教学思想的内核的 诠释。

(二)东西方教育思想及多学科理论的解读与对话是 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思想条件 研究需要理论思维,需要有哲学的气质。课堂教学改 革必须广泛吸取一切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充分借鉴和利用相 关学科的实证性研究资源,同时紧密结合中国学校教育实际,这是现代意义课堂教学重建的一条积极有效的研究路径。

目前尤其要关注学习科学和信息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探索共同关心的“空白地带”,促进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 结,拓展学术视野,促进研究主题及研究范式的转换,从而 为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三)教育实验研究是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实践基础 课堂教学研究的突破首先在于研究方法的突破。我们 在研究方法上应处理好反思与建构、理论的概括提炼与实际 问题的阐述解释、继承与超越的关系,界定自己的研究边界, 关注理论依据和理论逻辑的充分论证,反省提问方式的合理 性,结论的创新性,同时加强学术群体内在的凝聚力,不断 提升学术共同体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以课堂教学改革的 研究为切入点,将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认识方面推向一 个较高水平。

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读懂学科、读懂教 师、读懂学生,读懂中国的教学改革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学 生个性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促进智慧型教师发展、教育 家型校长的成长以及学校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