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引发的高等教育变革的意义和机制
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引发的高等教育变革的意义和机制 1 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速度 据一项调查显示,现在高校中每7~8个大学生中只有1 个大学生的家长上过大学,即所谓的“第二代(及多代)大 学生”;其他的都是这个家庭中的第一个大学生,也就是“第 一代大学生”。这种情况,最能说明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与 整个国民教育渐进发展的差距和矛盾,①也就是这里我所提 到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速度。以这样的中国 速度,显著地快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整个教育事业的发 展速度,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数量和质量都很突兀。而这 种突兀正是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之所以复杂的根源所在,也 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与别国产生很大不同 的特殊性所在。
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不能长期地与国民教育整体发 展相脱离,更不能长期超越目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此外,虽然我们以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迈入了高等 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却仍旧在一定 程度上沿袭着精英阶段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 制约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就造成了徒有 其表,标本不一的发展现状。我们应当遵循高等教育大众化 阶段的规律并切实地结合我国当下的基本国情,对大众化阶 段的高等教育发展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变革。
2 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高等教育变革的现实问题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带来的首要现实问题,就 是高校的办学条件即将甚至已经全面面临饱和状态。虽然随 着高校新校区乃至多校区的扩建,这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 的缓解,但是由于新旧校区或多校区建设所带来的更多的硬 件闲置、校园文化差异等问题也日益显著。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高等教育因为数量增加而引发的质 量滑坡问题。一方面由于高校不断扩大自身招生规模,而办 学条件却无法及时跟上,办学形式和内容趋于模式化,这样 势必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及教学质量。进而使得教师 的教学任务加重,教学能力下降,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蔓 延、盲目追求“形象工程”、不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不严格 控制生源质量等都使得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升缓慢甚至 下滑。
其次,如前所述高校纷纷以建设新(多)校区和扩大招 生规模的方式合理统筹教学资源以期达到改善办学条件,提 高办学设施等目的。同时因此产生的其他投入成本也相应增 加,由于政府在此方面投入较少,因此,高校建设新校区的 经济负担,主要就靠其自身以及教职工来承受。②但值得注 意的是,招生的速度远远大于扩大办学规模的速度,在造成 经济负担的同时,教学资源的紧张仍旧很难得到缓解,成为 了新的双重现实问题。
再次,高校招生考试一直以来为人诟病,根本上是现行 的招生模式在虽然保证了各省市的人才分配,但由于户籍制的限制,对许多偏远地区,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升学 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令人欣慰的是,从2012年开 始,各省市相继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升学问(下转第22 页)(上接第20页)题的相关办法,在很大程度上放开了其 子女的升学考试条件,对之前产生的一些不公平因素进行了 及时有效的修正。
3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思考 在论及高等教育体制类型时,著名教育家克拉克曾经说 过:“两个因素从根本上决定着我们协调什么:高等教育的 任务和卷入其中之权力的主导结构。”③反观我国高等教育, 不难发现,这两个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因 此,对于以中国特色发展速度前进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 程中出现的上述现实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高等教育体制 的变革。如前所述,首要需要明晰和改变的是思想和观念层 面上的问题,即我们不能始终以精英教育时期的要求和方法 来衡量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问题。这是解决一切现实问题 的根源,放缓发展速度、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学条件、转 换教育模式,多渠道、多方式、多类型地努力改进和完善我 国高等教育体制。体制要变革,创新是关键,但同时也应注 意,大众化阶段的高教体制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要始终 牢记稳中求变、变中求进。
布鲁贝克认为,在高等教育理念中存在着两种相悖的哲 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
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④第一种哲学观强调教育的精英性,第二种 哲学观强调教育的大众性。⑤在我国精英教育大众化的过程 中,显然第二种哲学观占据了上风。笔者相信,通过对中国 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实际情况和美好期许相结合,我国的 高等教育定能走向繁荣。
注释 ① 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型——访 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大学(学 术版),2013(4). ② 张忠迪,田华泉,刘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关问 题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2). ③ Clark Kerr,eta.l 12 System of HigherEducation:
6 decisiveissues,New York:Interna tional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1978. ④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⑤ 康宇.精英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理论 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