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传授与信仰培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重任务】坚定思想政治信仰

知识传授与信仰培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重任务

知识传授与信仰培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重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主阵地,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 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 解决的问题。其中,知识传授与信仰培育脱节就是一个突出 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知识传授与信仰培育相统 一的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主阵地。其教育内容的双重维度、教育目标的双重任务、教 育对象的双重需求决定了其应是知识传授与信仰培育的统 一体。

1.马克思主义蕴涵知识与信仰的双重维度 就教学内容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大学生系统 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类课程。马克思主义既是揭示人 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知识,又是引导人类实现彻底解放和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信仰,是理论知识与理想信仰的统 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创立 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们运用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证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 必然性,并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了展望,形成了科学社会主 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构建了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知识体 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掌握 了马克思主义也就意味着拥有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 识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一经创立就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 很快“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1\]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知识体系,更是理想信仰。“哲学家 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改变世界不仅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科学信仰 的支撑。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使用过“马克思主义信 仰”的提法,但正是马克思“把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 来”,\[3\]实现了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 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深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维度, 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成为信仰的根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永 葆旺盛生命力的价值根源。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 无产阶级完成自身使命的精神支柱,体现了科学信仰的强大 力量,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合理性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知识传授与信仰培育的双 重任务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就其教学目标来说,担负着向大学生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确 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双重任务。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以知识形 式呈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具 有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教学内容,担负着知识传授的任 务。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作为支撑,按照严密 的逻辑构成若干原理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大学生作为社会主 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掌握这一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科学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系统 的知识传授,也只有在知晓、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上,大学生才可能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知识传授成了信仰 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载体。正因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自从其产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寓于知识教育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 还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其根 本目的不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塞满学生的头脑,而是用马克 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进而构筑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什么人”的价 值取向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对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就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一 种价值取向的养成过程和生活态度的培育过程。因此,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传授给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但更 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确立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3.大学生成长成才对知识与信仰的双重需求 人的需求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种种诉求,是人们进行各 种自觉活动的内在动力。人的自觉活动不仅指向客观的外部 世界,也指向主体的精神世界,是对物质世界和意义世界的 双重构建。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个体知识体 系和价值信仰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有着对知识和信仰的 双重需求。

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马克思主义处于十分特殊的重 要地位,它是处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之上的科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一个人可能掌握着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但没 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最终一定会碰壁的。大学 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具有内在的需求,不管他们将来从 事何种工作,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都具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

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轴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 们活动的精神动力。大学阶段是信仰的生成期。在价值多元 化的时代,大学生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争夺的重点 对象。大学生能否树立起科学的信仰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和人生幸福,更影响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的繁荣发 展。马克思主义将人类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来,实现 了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信仰、崇高的信仰、 健全的信仰。一旦把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和真心认同转 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那么,这些莘莘学子将来走上社会必将成为一颗颗火种,引领社会思潮的正确方向,成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知识传授与信仰培育相统一 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佳已是不争的 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片面强调知识教育,造成知识传授与信仰培育脱节是一个重 要原因。

1.重知识传授、轻信仰培育的单维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传授给学生系统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 主义信仰,因而它应当承担知识传授和信仰培育的双重任务, 且这两个任务应当是有机统一的。但是,从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实际来看,上述两任务却出现了二元分立乃至隔离 的情况,究其根源主要是由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造成的。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 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4\]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课程,目的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 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5\]。但是,在“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和科学思想的力量 相匹敌”\[6\]的现代社会,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取得了合 法形态。以知识本位为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专 注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播,把政治性、思想性极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了一般的文化知识课。加 之马克斯·韦伯倡导“价值中立”,认为教师的职责是“让 听课的人从自己的知识和学术经验中受益”\[7\],而不应 该利用这样一种优势向学生推销自己的政治见解或宗教信 仰。韦伯的这一思想因为符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而得到大学生广泛认可。在此教学理念 影响下,教师变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则成了接收知识 的容器,完全忽视了对人自身精神和价值的关怀和反思,其 结果必然导致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的双向分离。

2.重理论灌输、轻价值熏陶的单向教学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 主干课程,是一门传承思想、引导价值的人文课程,在教学 过程中应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但从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实际教学来看,尽管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理论灌输的单向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

杜威认为,教育活动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诉” 的事情,而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和共同建设的过程。

\[8\]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 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9\]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质 决定了其应采取互动式、对话式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 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采用合班教学,教师 往往孤身乏力地演绎着“单口相声”,学生常常无奈乏味地接受着“理论浇灌”,“学校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世俗化的‘教 堂’;
教师像牧师一样传播着‘真理’与‘福音’;
学生像 是‘迷途的羔羊’匍匐在教师脚下,亦步亦趋”。\[10\]在 教学中,学生缺少反思,接受的是现成的知识,这种知识“易 得”,但也“易失”,学生一听到不同的“杂音”,就很可 能对其产生怀疑甚至背弃,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 不佳,严重影响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值得注意的是,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师积极利用现代化教 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但教学形式的改变并没有单向灌输 的方式,只是从人的灌输变成了机器的灌输。

3.重知识考查、轻行为培养的单一评价标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其进行评价应 是对涉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评价的主 体和对象应该是多元的,评价的形式也应该是多元的。但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评价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成了 唯一的标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涉及到诸多要素,既包括 课堂教学又包括实践教学,既包括师资素质又包括教学管理, 既包括教学设施又包括校园文化等方面。这些要素都会直接 或间接地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 的提升。就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 价仅仅局限于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其中又以学生的考试分数 为主要标准。我们不能否定考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的作用,但目前采用的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考试评价方式是 不能真实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实效果的。在实践中, 多数高校把学生的成绩分成平时表现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两部分。从表面上看,过程与结果兼顾;
实际上,两者的权 重不同。虽然在具体比例上各高校略有差别,但在期末考试 成绩占较大比例这一点上是基本一致的。这就导致大学生不 重视平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只关注期末的理论考试, 一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变成了考试前几天的集中 记忆。此外,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多采用选择题、名词 解释、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试题答案明确统一。

受考试内容的规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把知识点讲 到、讲全,学生要把知识点记全、背会,至于对基本原理的 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在其教学过程中被忽略,分数成了其课 程评价的唯一标准。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知识传授与信仰培育相统 一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任务,应 实现知识传授与信仰培育的统一。

1.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知识传授与信仰培育共生的新理 念 首先,知识传授是信仰培育的载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学应保持知识传授的基础地位。正确的知识是树立科学信仰的前提,因为科学信仰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建立在人们 对其“认知”的基础之上,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必要的, 准确讲解是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如果学 生对马克思主义一无所知,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对 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即使生成也难以为继。

大学生只有懂得、理解并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才能使他们从心理上认同,进而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且,“思 想政治理论课所进行的知识教育,这种知识不是一般的知识, 作为知识的是思想政治素养。”\[11\]从这个角度来看,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知识教育,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信仰 成分在里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而且也应 该挖掘和利用知识的力量,选取一些道理说得透、史实讲得 活、学生感兴趣、实践用得上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判断、 体验感悟,从而生成内心的信仰,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说 服力和感召力。

其次,信仰培育是知识传授的灵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学应从知识传授升华至信仰培育层面。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人的活动,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学内容不仅是客观的知识,更 蕴含着无产阶级的价值取向;
教师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点燃学生信仰激情的火炬手;
学生不再是去掌握某一领 域的具体知识,而是要通过知识的掌握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体悟马克思主义对自身成长成 才所具有的重要指导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坚定的马克思 主义信仰,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从 本质上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大 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培育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 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个章节,而是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的出发点、目的和评价标准。只有 认识到这一点,真正确立信仰培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中的核心地位,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传授摆脱尴 尬的境地,为大学生提供人生的价值向度,使学生转变对思 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真正提高其教学效果。

2.改革教学模式,倡导知识灌输与信仰培育相融合的新 模式 首先,应优化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以教室为主要空间, 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有人在反对“智育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否定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实际意义,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一门课程都是系统的科学,具有严密 的知识体系和学术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能在学生头脑 中自发产生,要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要通过课堂教学这 个主渠道“灌输”给学生。一提到“灌输”很多人就想到“填 鸭式”的教学,其实这是对“灌输”的误解。任何统治阶级都会将本阶级的意识形态灌输给人民。优化课堂教学,不是 简单否定“灌输式”教学,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 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专题式、案例式教学方法,运 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 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互动交流中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理论的真正力量在于实践, 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必然沦为空洞的说教。实践教学环节是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一环,也是能否将理论知识内化为 自身价值信仰问题的关键一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 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引导大学生将思想理论内化为 思想政治素质、外化为行为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 践教学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积极进行 实践探索,培育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必须做到以理论引导学生 的思想实际,且围绕其课程体系这一轴心进行。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实践教学能深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验证理论观 点并促进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自觉行为,与其理论教学是内在 统一的,能实现功能互补,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合力。

实践教学不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而是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 环节。因此,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独立的课程 形态来对待,从课程性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 教学评价、教学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探索,从学生的生活世 界出发,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使他们亲身认识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并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激起他 们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创新评价机制,引入知识考查与价值测量相协同的新 机制 首先,知识考查是价值测量的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不能否定知识考查。知识传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 教学活动的基础环节,也是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 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否定知识评价,这是最基本的 教育评价活动,是价值测量的依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进行知识考查,主要包括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教材知 识体系的科学性、严密性,评价教师知识传授的过程、方法、 效果,评价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 等方面。因此,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做好 其所含课程的统筹安排,注重知识的严密性和协调性,编写 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辅读物,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 论知识;
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监督和管理, 引导他们增加教学中的互动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 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基 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应辩证地对待考试,考试是评价学生 知识掌握程度的基本手段,不能一味主张废除考试,而应变 革考试的思路和各个环节,注重知识、能力和信仰等各方面 的考查,改变以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模式,注重对学生学 习过程的考查,使考试评价日趋科学化。科学的知识评价对于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进课程知 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价值测量是知识考查的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应引入价值测量机制。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 目的是育人,考试可以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却无 法测出学生是否确立了科学的信仰。价值测量是贯彻知识传 授与信仰培育共生教育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促进知识向信 仰转化的重要途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价值测量, 主要包括评价课程知识体系蕴含价值取向的情况,评价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书与育人原则的实施,对学生价值和信仰的 引导情况,评价师生的日常行为态度等。知识不等于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师生内化知识后的 行为表现和思想境界,不是停留在“知晓”的层面,而是升 华为“知道”、“悟道”的层面。也就是说,作为教育者, 教师要真懂真信真用;
作为受教育者,学生要真学真懂真行。

为此,要改进考试考核内容,从以往单纯理论知识的考试考 核转变为侧重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品德修养的考试考核;

要改进考试考核方式,逐步建立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 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刻的表现相结 合的科学测评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 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 的状况。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9:26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9:50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9: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