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热语对外汉语教学】什么是热词新语

热词热语对外汉语教学

热词热语对外汉语教学 1热词热语紧密联系留学生交际需求 留学生来到中国求学、生活,中国社会为其提供了最好 的语言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留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接触到最 丰富、生动的汉语情境。这为留学生学习、使用汉语,并在 实际学习、生活中提高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提供了最 为充分的保障。随着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每年都会出现一 些新的“热词”“热语”。再加上网络媒体、移动通讯工具 的发展、渗透,这些词汇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改 变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用词习惯、情感表达方式、交际方式甚 至是思维习惯。王远新认为,“语言正是以其多种多样变异 形式的发展来满足社会需要的,不断的变异是语言结构本身 固有的一种特性,对语言的不断演化发展以及结构的平衡, 具有重要的作用,变异本身就是语言发展的内动力。”[1] 因此,热词热语的出现也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它们不仅 成为当下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对留学生用汉语实现 交际需求,以及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教 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13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 中,专门辟出一个部分来探讨热词热语所反映的社会百态。

归纳出了“中央八项规定、棱镜门、H7N9禽流感、土豪、自 贸试验区、单独二胎、中国大妈、光盘行动、女汉子、十面 霾伏”等十大新词语,以及“中国大妈、高端大气上档次、 爸爸去哪儿、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待我长发及腰、喜大普奔、女汉子、土豪(金)、摊上大事了、涨姿势”等使用频率较高 的网络用语。这些热词热语,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鲜明地折射出了时代的发展、进步。比如,“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梦、中央八项规定、光盘行动”等等词汇,都深刻影响 了人们的生活。而“高端大气上档次、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不明觉厉”等网络用语,满足了某一部分人群的表达需求。

对于留学生而言,在与中国人尤其是与思维活跃的年轻中国 学生交往过程中,常常会自然而然地遇到、学会一部分热词 热语。但这些词汇又是游离于课本之外,在他们的课堂学习 中很少接触到的。就会造成留学生在实际交往中,听不懂、 看不懂这些热词热语,形成交际障碍。同时,在留学生实际 汉语运用的过程中,如果习得了一些热词热语,由于背景知 识的不同,也容易形成理解上的偏差。周小兵认为,“如果 不懂汉文化交际习俗与规则,汉语说得越标准,在交际中越 容易造成文化冲突。”[3]这些热词热语,已经广泛参与、 渗透到了当下日常交际中。作为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促进 留学生正确、积极地理解、运用这些词汇。

2热词热语举隅 在汉语学习各个阶段,因对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 方面内容掌握的程度不同,以及个人心性、生活习惯方面的 差异,留学生会有阶段性的学习需求,因此无论是教材教学、 中国文化知识讲授,还是热词热语的介绍,都要根据留学生 的内在需求,精心巧妙设计,这里仅举几例说明。2.1菜 “菜”对于留学生而言,是一个入门词。不仅如此,留 学生们还对自己喜欢吃的各式菜的菜名非常感兴趣。但是, 在当下语境中“菜”这个字,有时会被用来表达中意、喜欢 的人或事物这样一个意思。比如在《让提问成为幼儿爱吃的 “菜”》(2014年11月2日《中国教育报》)、《讲台和舞台 都是“我的菜”》(2014年8月18日《中国艺术报》)、《大 本钟,你就是我的菜!》(2012年8月1日《检察日报》)等新 闻报道对菜字的使用,都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而留学生 对“菜”的这个意思是陌生的,教材一般不会提及。所以, 在留学生试图表达喜欢、爱慕情感的时候,可以适时地提一 提“菜”字所含的这样一个当下意义。在留学生活动中,曾 有过这样的例子。在面对美食佳肴共同进餐时,对一个“菜” 字的当下引申义的谈论,可以消除语言、情感上的隔膜感、 陌生感。

2.2吃货 在由中央电视台、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联合主办的 2014“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复赛第一场中,有一道 题考查了选手们对“吃货”这个词的掌握程度。媒体也常使 用“吃货”这个词,比如《管好公务接待不做“吃货”干部》 (2013年3月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破败小镇建成“吃 货”天堂》(2013年2月23日《人民政协报》)、《一个吃货 的敬意:感受食物给中国人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文化特质》(2012年5月21日《东方早报》)等等。“吃”作为动 词,是国家汉办HSK一级考试的词汇,算是入门。而在实际 生活中,留学生来中国后,首先要解决的也就是衣、食、住、 行问题。“吃饭”“喝水”这样的词汇,往往也是留学生最 先学会的汉语。对留学生来说,要理解“吃货”中的“吃” 字并不难。需要让留学生了解的是,“吃货”作为词汇所形 容的是具有了解美食、喜欢吃美食、而且特别吃得下美食等 等特点的人。

2.3萌 “可爱”是国家汉办HSK三级考试的词汇。但是,在实 际课堂教学中,“可爱、漂亮”等这些人际沟通中常用的形 容词,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也很感兴趣。在当下实际语用 中,人们常常用“萌”来代替“可爱”。更有甚者,还有留 学生喜欢使用“萌萌哒”这样的外语句法。白解红、王莎莎 认为,“现代汉语(特别是口语)‘萌’本就有‘嫩芽、幼小、 娇嫩’之义,当汉文化受到日本御宅文化的冲击,日语网络 流行语‘萌之’在被汉语吸收的过程中,汉语网民‘望文生 义’,认为‘萌’就是形容可爱娇小的少女,因此,汉语网 络流行语‘萌’就更多的是‘可爱、幼小’之意。”[4] 媒体也乐意使用这个比较“接地气”的词汇,例如在《为帝 王动画“萌萌哒”点赞》(2014年8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 版)》)、《萌萌的“雍正”带来传统文化“新感觉”》(2014 年8月8日《中国艺术报》)、《录取通知书卖萌是“进化”》(2014年7月16日《中国教育报》)等报道,都用“萌”来描 述此类文化现象。因此,在讲授“可爱”一词时,可以适当 地引入“萌”这个字,并简单解释其在当下语境中所具有的 “可爱”的意义。

3对热词热语教学的理论思考 通过对热词热语教学情况的剖析,可以看到鲜活的生活 语料对激发留学生汉语学习兴趣、发展留学生汉语能力所发 挥的积极作用。时代在发展,汉语也不断在更新,带领留学 生去认识蓬勃发展的现实中国,让留学生加入到中国人的语 言生活中去,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融入中国社会,对留学生 顺利实现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一,在热词热语教学中,要注意对外汉语教学的阶段 性,根据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程度和跨文化适应情况,结合教 材内容,选择部分恰当的热词热语进入课堂。在汉语初级阶 段,因留学生刚到中国,容易产生文化休克。因此,在教学 基本词汇的同时,根据课堂情绪,适当地增加基本词汇的引 申义,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促进其 适应中国生活的效果。如“红”作为基本的颜色词汇,会出 现在留学生第一学期的词汇学习中。来到中国,红色也是留 学生最先接触到的颜色之一,比如红旗、红花、红色横幅等 等。而在红颜色这个义项之外,尤其在年轻人较多的班级, 引入“红”字所具有“出名”等含义,可以很自然地引发年 轻留学生的共鸣。第二,需要根据汉语结构特点,巧妙拓展课堂教学的词 汇覆盖面,充分调动、引导留学生的“构词”积极性,触发 他们对汉语结构的兴趣。到了汉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因 为已经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在日常交流中,留学生也常常 会使用类比、联想的方式,操练、拓展自己的词汇,比如使 用前缀、后缀构词法,像“喜剧片、恐怖片、灾难片、故事 片、动画片”“歌星、影星、球星”“网络、网银、网购、 网址、网页、网恋”等等词汇。有时候留学生生造的词,不 一定符合汉语使用习惯,但是不可否认,汉语中很多的常用 词、流行词,也会出现在留学生怡然自得的造词“游戏”中。

所以因势利导地鼓励留学生进行这样的文字“游戏”,让他 们熟悉、使用这些非常贴近生活的流行文化词汇,有助于其 更顺畅地融入中国生活。

第三,教师需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与留学生在 一起的真实交流环境,因地制宜地解决留学生所遇到的因不 理解汉语热词热语而引发的文化困惑。比如在大学生活中, “本科、大一、大二、读研、研一、研二、读博、博一、博 二”,这样的词汇是很有价值的。当留学生想了解中国的高 等教育体系进一步深造的时候,这些词汇是首先需要知道的。

了解了这些词汇,他们才能将校园里遇见的各色各样的学生, 安放到一个个合适、正确的位置中去,挑选恰当的话题,展 开交流。另外,也需要根据真实的社会语用,矫正课本中的 一些说法。例如,第一册汉语课本中,常称年轻的女士为小姐。而在当下语境中,小姐常常成为非法提供性交易的女性 的代名词,而且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所以,留学生学了课文 之后,称呼自己遇到的各类女性为小姐,就会显得十分不合 适,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所以,在讲解小姐这个词时, 有意地介绍其用“你好”来与各类女性打招呼,会更符合交 际习惯。另外,副词+名词结构,如“很中国、很阳光、很 男人、很女人”这样的短语形式,学者们也都进行了广泛的 语言学探讨。但是,近年来这样的语法结构,成为很“热”、 很流行的语言现象。对此,邵敬敏、吴立红认为,“意义决 定形式,新的感受、新的理念、新的行为,都必然促使新的 表达法的产生”,而进入这一结构的名词的“内涵意义往往 随人而异,随时而异,随地而异,随境而异”[5]。从这 个角度来看,副词+名词结构在内涵上,有很大的包容性。

当留学生使用类似结构时,也没有必要生硬地制止,而是可 以用更宽容的态度,去倾听他们想用这样的结构来表达的内 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