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探究】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探究

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探究 教学质量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

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正确引导,是对教 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 学会与所从事职业相配套技能和必要知识,以及运用知识技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职业素养,最终形成综合职业 能力。其重“能力”的培养目标,与传统课程单一的培养目 标有较大区别,传统的评价方式已不能适用,需建立一套的 相应的评价机制才能有效的监督和提升教学质量。

一、职业学校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存在问题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仍然沿用普通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生搬硬套地运用到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去,从而出现 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无奈。问题一评价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技工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多数以“学生评教+课堂听课” 这一单向、单方评价为主,没有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 同时评价也没有系统性与科学性可言。只是单靠学习者进行 评教将不能对教学者教学情况进行有效评价,也会失去公平 公正性与科学性。问题二评价指标缺少职业特色。大多职业 院校使用的各种评价表、评价的指标基本都是普通教育评价 标准,或略作改动,主要以静态考核为主,如学期授课计划、 教案、课堂教学、教学态度、学生学期成绩等。对职业教育 的以能力本位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特点和要求没有真 正体现和反映出来。二、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评价的科学性。教学质量评价应正确体现各学习领域的 要求,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逐步积累和深化的规律,从而 使考核内容一环套一环,有序地向纵深发展,最终组成一个 前后衔接、重点突出、过程明晰、内容合理的评价体系。评 价的可行性。可行性是实施评价的前提。评价标准是期待实 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目标,以利于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应尽可能做到量化,减少模糊的定性 描述。评价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的、便于评 价者进行判断,便于教师检验教学效果以改进教学。评价方 法要注重质性评价和综合评价,力求简单,易于操作。评价 的完整性。完整性是指在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就必须从全过 程、全方位和全员参与评价。评价不仅重视结果,更重视完 成任务的工作过程,从课程开始直至课程结束,进行全过程 的监控。评价的客观性。是指对教师的各项工作进行“公平、 公正和公开”的实事求是的客观性评价,不能以个人的意志 为转移、不可主观臆断,公平地评价被评对象,使所有被评 对象都尽量能在同一基础上公平地接受评价。

三、构建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框架及指标体系 1、评价方案框架 评价主体。为了更加全面的评价教师理实一体化课堂教 学质量,教学评价主体必须要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有教师、 学生,而且还要包括企业、社会,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企业共同参与,三者有机结合的理念,多渠道地 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内容。教师是一体化 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对教 师的各种教学行为、教学情况和师德师风进行全面考评。职 业教育要求受教育者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 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因此,学生 课程学习质量评价内容应包括实践技能、知识学习理解运用 能力、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几个方面。评价方法。考虑 到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将量化打分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以量化打分为主、定性评价为辅,保证最后评价结果的完整 性和公正性。在周期上,一般采取不定期评价的方法,对于 一体化课程随机听课、现场评价,而学生对课程的教学质量 评价固定在期中和期末,采用定期评价和不定期评价相结合 的方法,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误差。

2、指标体系 为使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有自身的特色,使教师能够充 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有更大的施展空间,笔者建构三级指标 体系,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两个一级指标,教师一级指标下设 职业道德、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社会能力五个 二级指标。学生一级指标下设基本素养、职业素养、职业潜 能三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简练而又包含更多信息的教 学质量评价指标。如教师职业道德指标下设敬业精神、师德 修养、业务能力三个三级指标,各占10分。四、结束语 我校的网络技术专业是校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较早采 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但教学质量评价方面沿用过去方式,未 能达到预期目标。今年,我们将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方 案引入到14网技班进行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 健全的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完善机制提高教 学质量和培养水平,激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规 范教学完善教学管理与监控手段,推进教改增强学校核心竞 争力,促进教学档案建设,规范教学资料。学生的综合素质 得到提升,职业能力得到发展,企业能获得更多更好更快地 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
增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了解,能更多 地争取到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关心,从而实现学生、学 校、社会的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