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语文课堂如何把握教学核心价值
有效的语文课堂如何把握教学核心价值 摘 要:岁月不居,时光如流,离开校园一年有余。重新投入工 作的日子里,手捧着名师们的指导,犹如饥渴的婴孩,反复 吮吸体会。名师们的话语清晰在耳畔,字字珠玑不敢有忘。
尤教学中时常实践名师们的理论,采撷名师们的例子,真是 感慨当时这段美好的日子。在这些经典语录中,特别一提, 陈仲樑老师说过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一语,给我的 启发最大。
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教学的展示课,评优课, 优秀案例等,都倾向于课文的话题拓展,而轻视了文本本身 的教学;
倾向于形式多样的课堂,而忽略了教学内容。比如 试验本高一上有一“月”单元,当时为了搞活气氛,激发学 生的兴趣,我布置学生摘录关于“月”的文章作品,并请学 生组合成属于自己的“月”单元。学生热情很高,轰轰烈烈 的编出了不少漂亮的本子。现在想来,这样的做法有一定的 意义,但其价值是否最大化,有待考量:学生们的选篇没有 经过审核,有的选文审美性并不强,有的文章仅出现了“月” 字,这样诠释“月”单元,与教材编写者编写单元的意图, 其实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我也曾读到过一篇《吆喝》的课堂描述:“教师先借助 媒体,用音像播放了小贩的各种叫卖声,这些叫卖声此起彼 伏,引得学生笑声阵阵。接着播放了候宝林说的相声 《卖布头》,大师吆喝的各种声腔神态更是引得学生哄堂火笑。
教师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 ‘吆喝’,捡最感兴趣的学着 模仿,大声的吆喝吆喝,课堂上又是一阵热热闹闹。第三个 环节是‘尽情的吆喝’,看谁吆喝得最棒最有特色。各种精 彩而又有特色的吆喝令听课的老师笑得前俯后合。”这样的 课堂,热闹是热闹了,但教学意义缺缺。如此解读文本,恐 怕有伪阅读之嫌。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上成了历史 课,上成了信息课,上成了影视欣赏课……,唯独没上成语 文课。
所以此时此刻,陈仲樑老师指导我们“教什么比怎么教 更重要”,如醍醐灌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教什么”,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组织与安排,是 教学最为关键的一环。我们可从“文本提供了什么,教师理 解了什么,课程标准要求教什么,教材编者建议教什么,学 生可能理解到什么,他们需要什么,目前的环境和条件能够 教什么等”出发,挖掘教学的核心价值。于是依此,我力求 一课三备。
一备教材。
文本的价值是多元、多层次的,有语言价值、语体价值、 语用价值、文体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课程价值、交 际价值、娱乐价值等。但文本一旦被选编到教材中,就不再 是可以无限解读的了。语文教学内容不应泛化,不是所有与文本相关的知识,都要教,都可教。文本不是我们的教学内 容,文本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真正的教学内容是内隐的, 它隐藏在原生价值的背后。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脱开教参,好好读文本, 读懂文本,读透文本,把文本的教学价值都读出来;
必须着 眼于对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品味和运用;
必须揣摩文本 的文体特征、文章特点、内容结构和语言风格等。以此,做 到变文本为教材,将文本语文化,用一种教学的眼光去审视 文本的教学价值,对具体的教学价值进行定位,使学生得以 “开发语言潜能,提高语文素养”(《课程标准》),得以 提高“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 六种能力”(《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 版)》)。
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认为,可以当民俗经典来 学,以了解我国古代婚姻传统,增进对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 了解;
可以作为文言文例文来学,将目标定位于文言字词积 累和语感形成;
还可以作为写作技巧范本来学;
也可以作为 乐府来学。角度的不同,决定了教学目标设计的不同取向。
我在第二课时,则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 普遍对人物语言描写比较敏感,而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感觉迟 钝。于是我抓住“阿母大拊掌”中的“拊掌”这个动作,引 导学生,再反复品读,让学生推想出刘母见兰芝不请 自归时,手背向下击掌的情景,感受到这一个小小的动作细节描写,可以生动展现出被封建礼教束缚着的刘母形象。
二备课程要求。
研究总的课程标准,研究本学段的标准要求,研究本年 级的标准要求,然后对应自己拿到的整本教材的体例、 结 构、 篇目、 单元、 序列等,统筹规划,将这些标准要求 分解到每一篇课文中去,分解到每一节课中去。这个工作往 往在学期初撰写教学计划时完成。另外,对于具体的课文, 教材一般都有单元提示、课前提示、课后练习等,也可以作 为研究课文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同样的课文,被不同的编者选在不同的教材里安排在不 同的地方,虽然它的“原生价值”可能是一样,但“教学价 值”可能完全不同。
教学对象不同,要求不同,目标也不同。初中往往偏重分析 章法意旨,一般通过四次背影的解读,得出表达无私的父爱 的主旨结论。高中教学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思想内容,描 写手法,表现手法等有所发展。思想方面,联系《荷塘月色》, 结合文中字句,了解《背影》是在祖母去世,父亲赋闲的背 景下发生,是在父子有隔阂的情况下写作,从中“读出亲情 也会有风风雨雨的磨难,交给他们一个完整的人生体验”, 感悟“亲情也需要用相互宽容去呵护”(《语文教学内容重 构》)。人物描写方面,可以抓住父亲的青布棉袍、黑布马 褂,翻站台时,身子向左微倾,及之后“拍拍身上的泥土,似乎心理很轻松”中的“似乎”,比较“我”的四次眼泪, 认识不同人称的人物描写,方法有所不同。表现手法方面, 可以引入色彩意象,体会整体暗淡的背景下,朱红色的桔子, 紫色的毛大衣,所传递的父爱。
三备学生。
今天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注重研究学生,关 注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尽量摸清学 生的学习情况, 包括先前的背景知识、文学常识、文体知 识、方法知识、学习兴趣、学习优势、学习的难点、盲点等。
学生当前的学习需要,是教学内容开发的主要依据;
适 度超越当下学生的思维状态,是教学内容开发的追求。奥苏 泊尔曾在他的《教育心理学:认知的观点》一书的扉页上写 道:“假如让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 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 学。” 王荣生教授也在他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中谈到 “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 充分关注到了具体情境中的学生。
如我两次教《变形记》一文,第一次施教对象是高一普 通班,第二次施教对象是高一提优班。第一次教学内容的价 值取向是立足于提高学生写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立 足于学习细节刻画和心理描写的手法。第二次教学内容的价 值取向是通过甲虫的意象分析,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存问题。这样 定位教学内容,是因为高一普通班学生刚刚结束初中的生活, 完全有必要夯实记叙文写作的技巧,强化人物细节描写的写 作能力,同时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不多,要理解小说的隐 喻意义,有一定难度。而高一提优班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 记叙文写作比较娴熟,思想相对深刻些。
通过以上的三重备课,无疑可以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 把握教材,筛选教学内容,把握住教学核心价值,钱梦龙老 师说:“一个语文老师成熟的标志,就是自己能独特处理教 材。”我们都应向着“成熟”的方向奋进,自己“处理”教 材,上出一堂堂真正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