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理念贯穿于小学科学课堂
把新理念贯穿于小学科学课堂 摘要: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小学科 学教师应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探究性教学是小 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模式,而情境的引入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好的情境引入能够产生探究的问题和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 动机。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864X(2016)02-0075-01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人们对其本质的认 识也在不断深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用动态的眼光 看待科学。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自然科学研究飞速发展。
而新颁布的《(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与以往的小学自 然教学《大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科学课程标准》 借鉴了国外关于科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基 本理念、培养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做出一系列的规 定,力图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强调这门学科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 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 内容的整合。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小学科学 教师应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把科学的新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呢? 一、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 堂上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给学生,最 后将各部分知识组成整体,学生只需听、练、背,记住教材 中的知识即可。教师的角色是教学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 织者、教材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的评判者。多年来,我 们已习惯了这种角色,总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 要求“格式化”。那么,当代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科学 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 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 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 法……”。
二、创设良好的情景导入 探究性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模式,而情境的引入 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能够产生探究的问题和 动机,有一个好的情境引入,不光具有课堂教学上的可操作 性,而且要能够从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认知心理学上说,学习动机的激发可以通 过内部和外部机制进行。内在动机的激发主要考虑学生的自 身需要,比如人的认识和理解的需要、个人的偏爱、生活的 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和成功的需要、归属感和爱的 需要等。而学习外在的动机的激发主要通过外在环境的因素 进行,比如教师的表扬、惩罚、榜样的作用、教师的期待、 竞赛等。在设计情境引入时,可以结合动机的内、外部激发 机制,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 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能力。
三、从身边事物开始观察 小学科学课如果没有了观察、实践活动的过程也就没有 了它的意义。在教动物和植物这些内容时我们就可以教孩子 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我们校 园里的各种植物;
观察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观察植物的一生;
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树叶的变化, 比较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
去欣赏四季见到的花,去分 析花的构造,研究花的颜色、花冠的形状,去闻一闻花香, 想一想花的作用,去瞧一瞧植物的果实,看其颜色、大小、 形状,有的还可尝一尝其滋味:桔子的酸甜,苹果的香脆, 梨子的清润,西瓜的甘甜,草莓的酸溜溜等。在观察小动物时可以组织孩子们到学校的足球场、草地、 花坛、树林等,让孩子们找到了飞舞的蝴蝶、蜻蜓、蜜蜂, 成群的蚂蚁、跳跃的蚂蚱,鸣叫的蝉,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 牛……孩子们去观察这些小生灵的样子,了解它们的习性, 和它们一起玩耍,从中了解很多的知识,体验到了无限的乐 趣,他们也会更加热爱这些小精灵。
四、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加强实验教学 在讲到某一个环节比如四年级学的昆虫这一内容时,我 们就可以利用我校草木茂盛,到处都有昆虫这一特点,让孩 子们到草从里去捕捉蝗虫拿回到教室,然后孩子们用肉眼或 放大镜去观察它由那几部分构成,讨论蝗虫的生活特性,并 通过大小蝗虫的比较,了解它的成长过程。除此之外,我们 还可以让孩子们做一些简单的试验,用树叶制作叶画、叶脉 书签,用昆虫制作标本,用纸杯做土电话,用易拉罐制作发 声筒,用木片、塑料、纸盒、泡沫做船,用筛子、漏斗、滤 纸、玻璃棒等分离混合物,用蒸发的办法分离盐与水,用纸、 针、棍子做成风车,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体验科学的乐趣。
五、自制教、学具,做好每次实验 小学科学的实比较多,而观察、实验所须要仪器小学实验室里不可能都有配备,比如如教学《风》,要讲清风形成, 就必须用空气对流箱来作实验,而空气对流箱在装备仪器中 是没有的。为了上好这一课,我找来三合板、塑料薄膜等材 料,做了个空气对流箱,试用一下,效果很好。在这基础上, 我指导学生利用硬纸盒,做成空气对流箱,用可乐瓶、酸奶 瓶等材料做成空气对流瓶,成功地显示了“风是在空气有冷 热差别条件下发生”的原理,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 解,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制作,细心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六、选取代用品,补充实验装备不足 在四年级的《溶解》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时完成盐、 高锰酸钾、砂、小苏打、纯碱、白糖、碎石子、石膏、面粉 等九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实验,每组需要九个烧杯,这是我 们实验室装备所无法解决的,如果做一种物质的溶解实验后 换一次水,那么实验室内将会是倒水、装水的学生来往穿梭, 乱成一片,实验根本无法进行。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我们可 布置学生每人带两个广口玻璃罐头瓶或玻璃茶杯,各装半瓶 水,这就解决了分组实验仪器的不足,保证了分组实验的顺 利进行。此外,还可以灵活地选用矿烛代替酒精灯,橡皮筋 代替弹簧,竹筷代替搅拌用的玻璃棒等,使分组实验按新教 材要求开齐开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有限,通过具 体事物和亲身参与活动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 实践创造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我们能坚持 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科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淑梅.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素质的教学设想[J]. 科 技视界. 2016(04) [2] 马枫兰.信息网络环境对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影响 分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23) [3] 徐健.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实践探索[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