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3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与指导以及思想政治 教育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建设取得 了长足进展,学科的组织体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取得 了突出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该学科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密 不可分。纵观这30年多年来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 程建设既有成就,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的深入发展,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也亟待 改革和创新。本文拟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历史, 对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加以分析,就课程改革和创新的方向提 出思考和建议。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是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 才而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前包括本科生课程、硕士研究生 课程和博士研究生课程3个层次。这3个层次的专业课程在该 学科专业建设进程中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并朝着规范化方 向迈进,到目前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设时的“预制”课程阶段。
1984年4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 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决定在部分 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 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该 意见首先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
[1]提出了课程设置要从培养目标出发的原则。《意见》第 一次规定了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而必需的人才知识结构。这 一知识结构由3部分组成: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和党的政策水 平;
文史知识;
思想政治专业知识。按此结构,《意见》为 初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预制”了包括4门公共课、11门 基础课、6门专业基础课、4门专业课和3门实践课在内,共 计28门课程(其中主要必修课为14门)的庞大课程体系。从该 课程所涉知识领域看,它横跨了文(“文艺理论与文学名著 选读”)、史(“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哲(“马克思主义 哲学”和“中、欧哲学简史”)3大门类,兼及教育学、伦理 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其中最侧重的(列为主要必修课) 是我们今天所归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若干课程(含“哲学”, “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史”,“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 “当代西方思潮评价”,“马列主义原著和重要文献选读”)。
1984年6月9日,教育部在《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 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中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第 二学士学位班的课程设置与本科班基本相同,酌情略有减免。
紧接着,在同年6月30日下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举办思想 政治教育本科班的意见》中,又提出了与前者大体相同的课 程目录。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课程设置是针对本科生做出的。
1987年9月2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确定在10所院 校首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通知要求培养单位按 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第七条安排 设置3类课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二是3到4门基础理 论课和专业课;
三是1门外国语课。由于这一时期的思想政 治教育课程是在专业初设、独立学科属性尚未揭示出来的情 况下依靠行政指令方式、遵照期望的人才规格而确定下来的, 因而它们是一种体现应然性、尝试性和探索性的“预制”课 程。这种“预制”性比较多地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反映 党的意志、作为国家课程的特征。
三是2005年学科调整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的“定界” 课程阶段。基于对进入新世纪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长期 以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判断,中共中央于 2004年1月3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 意见》,提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规划。同年8月26日, 中央和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致力于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形势的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 科化的命题提了出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遂于2005 年12月23日发文调整了原有的学科布局,将马克思主义增设 为一级学科,将原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归列 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学科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朝着科学化的方向迈进,进而也提出了如何为 该学科进行“定界”的要求,特别是将作为二级学科的思想 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的其他几个二级学科的 课程边界问题凸显出来。按照《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 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 二级学科的业务范围被划定为12个研究内容,课程设置为11 个研究命题。因为这一阶段的课程主要是针对研究生而制定 的,在其学科关涉面上更为狭窄,而课程内容上则更为专业、 更加深化了。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相对独立的学科 身份呈现,其课程与其他学科甚至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内部 相邻的学科课程的边界也逐渐清晰。此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的基础课程同时作为自己的基础, 但反过来,其他几个二级学科的课程却鲜有关涉思想政治教 育专业的课程。这就为我们的课程建设提出了3个问题:第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以及课程内容如何处理好马克 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其他理论的关系;
第二,思 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理论体系如何获得其他二级学科理 论体系的共鸣与认同;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课程内 容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借鉴以及如何借鉴其他学科的内容,如 何获得其他学科的支撑。该问题恐怕也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课程建设中具有方向性、规定性和边界性的重要命题。
二、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课程不合规范的表现 美国课程论名家艾斯纳指出:“一般而言,在教育理 论、尤其是在课程理论中,规范性理念是其核心。教育本身 是一项规范性事业,就是说,它追求的是有价值的目的的实 现。”[3]由此推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 态教育,其课程的规范性更是明显,因为它要传播和传递的 是主流政治价值观,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主导意识形态教育的 基本形式。规范性的特征意味着规范化的要求,从学科和专 业发展的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规范化是该学科科学 化的题中之意,也是该学科和专业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必然 要经历并达到的目标。不过,尽管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目 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的课程仍有诸多不符合规 范、溢出规范边界或需要加以规范的问题。概括而言,这些 问题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课程设计不规范。课程设计是一项严肃的、科学 的、创新性的工作,要求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实现4个统一: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 性的统一、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内,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比较多地强调了课程的主体应然而 忽略了客体实然,偏重了课程讲价值的一面而轻视了用事实 传递价值的重要性,强调了课程的合目的性而忽略了课程以 及课程教育的合规律性,偏重了对党的文件等短期政策精神 的继承而轻视了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和理论的创新。此外,在整体建设和设计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创新度 也不够高,老生常谈的色彩比较浓厚。面向未来的思想政治 教育专业课程在设计上应切实把握好课程的时空定位,在时 间上多面向未来,在空间上多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更多地 考虑如何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特殊事实、特殊 价值与世界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观教育的普遍做法巧妙地衔 接起来,在课程设计上主导意识形态与文化多样化、思潮多 元化的关系,处理好对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空无课程(null curriculum)的再遴选与建设。
二是科目设置不规范。在狭义上使用时,科目就是课 程的直接体现,是课程化的结果,也是课程价值的教学表达。
在1993年的课程规整期时,由于对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 程在科目设置上并没有做出严格的数量限制,不论是公共课、 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采取了“开口”的思路,在提供的课程 设置方案中也都用“××等”来规定课程类别中的课程名目。
研究生的学位课除去未限定具体科目外,还下放课程设置权 限,允许自行开设特色课程和方向课。这样一来,目前我国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与科目都出现了五花八 门的样态:一方面是由于师资力量的学科背景比较复杂多样,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各地对于特色课和方向课的规范程度不 高。因此,截至目前,各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科目设置很 不一致,随意开设某课或不开设某课的情况相当普遍,不但 某些原本应当必修的科目可以随意不开设,有些不属于该领域的科目也可能会随意开设。据考察,一些学校的本科生教 育并没有严格遵循既定的科目,而是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 任意替换,而研究生教育则疏于精细,冲着新颖、方便的目 的,打着创新、前沿的旗号而随意兜售大量非马克思主义、 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象普遍存在。科目设置的不规范使 得各地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化的程度参差不齐,也使得近年来 所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素质出现空壳化和滑坡。
三是教材实施不规范。对任何一门专业和学科而言, 开设哪些课程很重要,采用什么样的教材以及如何实施好这 些教材同样重要。近30年来,由于全国各地纷纷开设思想政 治教育专业的学位点,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在师资配备、 教材管理上鲜有从严从紧的监管措施和反馈机制,因此各地 在本科生特别是研究生层次上的专业教材建设和实施上就 出现相对宽松和空缺的状态。据统计,距今最近的思想政治 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也是由学界同仁们自发组织编写的教材, 尽管学者们花费了很大心血,也投入了很大精神,教材质量 也颇为上乘,但是如何把教材科学有效又严格地推广到体制 化、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却仍然是摆 在学科建设者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教材的建设和实施既需要 各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能量,更需要有统一的安排和指导。
如果不能做到上下一致、各方协调,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教材的应用就会遭遇重重困境,教材实施就会呈现“挂羊头、 卖狗肉”或“新瓶装旧酒”的乱象。这不仅是课程规范发展中的羁绊,也是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大忌。
众所周知,课程是价值和知识的承载者。任何学科和 专业都必须依靠课程来传递既定的知识和价值,因此课程在 学科化和专业化的教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专 业课程具有两种价值:育人价值和育知价值。相比较而言, 这门课程由于承担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使 命,因而其育人价值要重于育知价值。可以说,思想政治教 育专业课程的首要价值是育人,但显而易见,育人并不能够 凭空实现,而必须依赖特定的知识。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 由于具备了客观生活条件的感受和个体需要的期望,党的思 想政治工作只需要在“是”与“非”、“好”与“坏”、“善” 与“恶”的价值比较中就能顺利展开。在当时外部恶劣社会 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逼迫下,广大劳动群众能够凭借自我 感受和共同感受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进行价值比较和价值 判断的切入点,也能够比较容易选择跟共产党走革命道路。
因此,当时的思想政治工作不需要特别地突出知识的作用。
与之相比,当下的时代则大为不同:一方面,今天已经失去 了当年两党及其主张和作为的对比,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 问题失去了过去那种尖锐的阶级冲突性而呈现为思想对立 性。另一方面,由经济全球化、政治自由化、文化多元化所 带来的价值多样化已经浸透人们的生活,人际依赖的离散、 信息和知识的充斥都极大地增加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难 度。在这样的情势下,只讲价值、不讲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势必难以吸引处在知识技术崇拜浪潮中的受众。不 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要倚重的知识并不是纯粹知性、 绝对中立的信息流,而是必须包含着特定价值信息的人工化 的知识。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所要传递的知识并 不是纯粹技术性的知识,其目的是为了生成教育所期望的价 值,这种价值要么是以显性价值判断来呈现的,要么就是隐 性的价值基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就需要从课程设计、科目设置和教材实施上充分考虑到该课 程在这方面的定位、本质和内在要求,考虑到现时代思想政 治教育的环境、条件和生态,促使课程在结构体系、思想内 容和教学实施上逐步朝规范化靠拢。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几个命题 当前和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应该怎样才能更 加规范化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规范化应着手做 哪些工作呢?这不仅是课程管理者和编制者的责任,也是课 程实施者和教育群体的使命。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专 业课程的规范化应在把握课程的性质定位、课程的历史进程 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有理有利有节地推进,做到既符合课程 教育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阶段与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