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内容摘要
中华成语故事内容摘要 通过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更方便更快捷的了解到一些古时的故事,下面 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华成语故事内容摘要 中华成语故事内容摘要:东山再起 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宰相,谢安年轻时就很有才气,精通诗文,能 言善辩,爱好音乐和书法,写得一手出色的行书。东晋大臣王导很器重他,因此 他年轻时就出了名。有一次,朝廷派人请他担任佐著作郎(协助编修史书的官员),他一口 拒绝了,就寓居于会稽东山(今浙江上虞县东南)。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他 和好朋友王羲之等人一起游山玩水,作诗写文,或打猎钓鱼。后来,谢安的名声 越来越大,朝廷一再要他出来做官。
谢安迫不得已,才在扬州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宫)庚冰手下当了一个 多月的官,便又告退回家了。来揭秘吧据悉不久朝廷又派他担任尚书郎(协助尚 书办事的官员),他还是不上任。出来做官,他也回信加以拒绝。因为他屡次违 抗任命,朝廷降下罪来,终身不许他做官。谢安就隐居于东山。
有一次,他来到临安(令浙江杭州)山中,坐在石室内,面对深谷,悠 然叹息地说:“这里距伯夷隐居的首阳山(今河南洛阳北)太遥远了!”一天,他和孙 绰等人坐上木船,到大海上去观览景色,小船离岸之后,越驶越远,忽然刮起大 风,海浪拍打着小船,颠簸不定,大家都很害怕,有人就喊叫起来:“赶快回去 吧!”谢安却神色自若,稳坐船头,口中不停地吟咏着诗句。
船夫见谢安如此镇定,心里非常高兴,并继续划船前进。风越刮越大, 这时谢安才慢慢地间船夫:“你还往前划,一会儿怎么回去呀”于是船夫才掉转船 头,把船划向岸边。上岸以后,大家都佩服谢安的胆量。
谢安不肯出来做官,过着清闲的日子。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这样 一句话:“谢安不肯出山,叫平民百姓怎么办啊!”朋友们都劝他出来为国家办事。
就这样,谢安直到四十多岁,才走出东山,踏上仕途,到东晋朝廷里做了官。后 来人们就把谢安重新出来做官,称为“东山再起”。
谢安出山后不久,晋简文帝就死了。大将军桓温听说后,为了自己能当上皇帝,就率兵以祭祀之机,想除掉谢安和王坦之两位大臣,搬掉这两块绊脚 石。他进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城外的新亭,并在新亭埋下伏兵,派人去邀请 谢安和王坦之,准备杀害他们。
王坦之接到邀请,心里十分害怕,就问计于谢安,谢安神色自若地说:
“晋朝的存亡,在此一行。”他们一同来到新亭,会见桓温,只见室内外一派杀气, 王坦之吓得汗流侠背,谢安坦然入席坐定,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应 该镇守四方,你为什么在幕后埋下伏兵呢” 桓温见他的阴谋暴露出来,笑着辩解说:“这是为了自卫,不得不这 样!”结果,桓温不但没有对他们下毒手,也未敢夺取帝位,东晋由此避免了一场 动乱。
中华成语故事内容摘要: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申生被杀,还捉拿申生的兄长重耳。重 耳连忙逃出了晋国,逃跑了十九年。
终于,重耳来到楚国。楚王认为重耳大有作为,就非常的客气对待重 耳。楚王问重耳:“你当上晋王,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珍宝仆人,大王您有 的是,珍禽走兽,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有什么珍宝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 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我能到上晋 王,我就与贵国友好。如果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文王。晋国在他的治理 下变得非常强大。
一年,楚国和晋国发生战争。晋文公实现了他的诺言,下令让军队退 避三舍,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成得臣 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内容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情,我 们不会忘记,所以退让到这。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 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旗,指挥军队向后退。他们还在战车后 面拖着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上扬起许多尘土,显出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 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 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中华成语故事内容摘要: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宴请群臣。当时的学官叫 做博士的,有70个人参加了宴会。仆射(博士的长官)周青臣上前说了一番歌功颂 德的话,大意是:过去的秦国,方圆不过千里,靠陛下您的神灵明圣,平定了海 内,放逐了蛮彝之族,凡日月所照的地方,没有不臣服的。把诸侯分为三十六个 郡县,人人都很安乐,没有战争的祸害,可以万世流传。从古到今,也比不上陛 下您的威德。
博士齐人淳于越对这番话很是反感,立刻上前反驳说我听说殷周之王 长达千年,分封子弟功臣,作为自己的辅佐。现在陛下您据有四海,而子弟却为 普通人,突然有什么变故的话,没有左右手,您靠什么相救做事不学古人而能够 长久的,我还没听说过。现在青臣又当面阿谀,加重您的过错,他不是忠臣。” 在这段话中,淳于越虽然指责了周青臣,但重点并不在此。他实际所 提出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原则性的,即要向古人学习;另一个是具体的,即要 分封子弟功臣。对此,秦始皇并没有立刻发表意见,而是“下其议”,也就是把淳 于越的意见交给大家去讨论。
丞相李斯便在此时提出了他著名的口号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 李斯认为,历代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方法来治国,并不是有意要标新立异,而是因 为时代在变,治国方法当然也要变。他对秦始皇说:陛下您开创的大业,建立的 万世功劳,本来就不是愚儒所能理解的。
再说,淳于越讲的三代的事情,哪里值得效法!当时诸侯并争,所以 用优厚的待遇招募游学之人,如今天下已经安定,颁布了统一的法令,当百姓的 就应该努力务工务农,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律条文。现在那些读书人不好好学现 在的东西,却拿古的东西来抨击现在,惑乱百姓。过去天下大乱,没有人能够把 它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起话来都是以古非今,用些装饰虚妄的话来搅乱事实, 人人都把自己的一家之学看作是好的,来批评皇帝所建立的东西。
现在您统一了天下,辨清了黑白是非,他们却还要尊私学,相互用一 些不法的东西教给别人。听到上面下了命令,就各自用自己的学说来议论它,进了朝廷在心里嘀咕,出了宫门又街谈巷议的,夸耀皇上听他的话来博取名声,把 奇谈怪论看作是高明,率领大家说诽谤的话,像这样下去,那么,皇上您的威信 会下降,而下面就会结党,必须要禁止它。
李斯就是在讲完这些话后正式提出了焚书的主张。他说:“凡是不以 秦为正宗的历史书,全烧了。不是担任博士官的,敢有藏诗书百家著作的,也都 让官员给烧了。有敢于在一起谈论诗书的,杀了以后抛尸街头。用过去否定现在 的人,官吏知道而不举报,与他同罪。所以有专家认为焚书坑儒是一场旷日持久 的弥天大谎,他的主人公不应该是嬴政而是李斯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命令下达三十天后,还不把诗书烧掉的,脸上刺字,去修筑长城。医 药、卜筮、种树的书不烧,如果想要学法令,以官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 的建议,焚书就这样开始了。《资治通鉴》中也有内容基本相同的记载:焚书方 案是李斯策划的,方案拟成后正式上奏秦始皇,秦始皇批准后,正式颁发焚书令, 天下遂大张旗鼓烧书。由秦始皇一个人来承担责任,恐怕不太公平。而且秦始皇 认为,他烧的书都是“不中用者”,他已经“悉招文学方术之士甚众,欲以兴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