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现代编辑学理论研究的最高哲学理念_哲学理念

创新是现代编辑学理论研究的最高哲学理念

创新是现代编辑学理论研究的最高哲学理念 创新是存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全部领域内的人的创造性 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各项事业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因和生命机制。也正是不断创新, 才使得人类社会充满无限生机和靑春活力成为可能。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就是展示 在人们面前的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画卷。“创新”现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 高哲学理念和共同文化意识。编辑出版界提出和强调创新意识,并付诸于编辑实 践活动中,也已被广泛认同和重视,并懂得和发现创新在编辑出版事业中的地位 和作用:选题策划依赖于创新,竞争活力依赖于创新,社会效益依赖于创新,经 济效益同样依赖于创新。任何知识和信息载体(包括书报刊、影视及电子出版物 等如果撤开创新这个主题,它就会丧失生存的价值和理由。正是基于此,把创新 作为现代编辑学理论研究的最高哲学理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同样,编辑学理论研究同其它所有科学研究一样只有得到更髙层次的升华,上升 到理性的高度和境界,才更具有前瞻性和更深远的理性指导意义。我们发现编辑 学界对创新的重要意义的感性认识已相当深刻,体现在现代编辑学理论研究迫切 需要更高层面上的具有创新性的具有深远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 编辑实践。因此,从理性髙度确立现代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创新性,把它作为系统 研究现代编辑学的基本出发点,并贯穿于编辑学研究的宏观理论与徽观实践完美 结合之中,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是把一个繁荣稳定健康的编辑出版事业 带人21世纪的关键。

一、现代编辑学理论的创新必是对己有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创新是建立在对历史总结、继承和批判基础上的。纵观中国编辑史的产生、 发展与演变,我们不妨把编辑学划分为古代编辑学、近代编辑学、现代编辑学迸 行简要勾勒。古代编辑学以对古籍的整理为特征;
近代编辑学以对科学文化知识 的传播为特征;
现代编辑学是以创新为特征,以新促新,以科学文化新成果为手 段,以促进科学文化更大更新发展为目的。当然,现代编辑学并不排斥对资料、 文献的整理和勘正,电同时注重对新知识的传播c 古代编辑工作,主要是对资料的采集与整理,包括辑集、校勘、审订、 编选等内容。“那时人们将文字资料记录下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而是想保存历史档案,供后世子孙缅怀祖先的业绩这些文献典籍,“实质上是髙级贵族 为自己营造的纪念砷”,“希望子子孙孙其永保之”D[n从被称为编辑始祖的孔子开 始,就主张编辑活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观点,而孔子能做的编辑工作实际 上也是对一些档案文献选择、审订和校编工作。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编辑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汉代刘向父子,他们的主要编辑成就也是将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 典箱进行重新编校整理。他们的编辑活动使一些濒于毁灭消失的古籍由此而得到 保存,为书籍的辑校编目工作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明代永乐大典可谓古代编辑史 上一大创举。“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理、阴阳、 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它成为当时人们查寻古代文献 资料、校勘、辑佚的重要工具书,但其所辑录的书籍完全是按原着整段、整篇甚 至整部地抄录,一字不易地分别编人有关的书目中。古代编辑学为我们提供了这 样一个事实,无论是政治性的宫廷编辑,还是民间私人编辑,他们的职能只是选 择、辑录、审订。作为一种文化主体的编辑是不存在“创新意识”的社会条件的。

近代编辑学是以传播为特征的。它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第一,伴随 着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军事、政治侵略,帝国主义也加紧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硌,它 们不断向中国灌输和传撅精神鸦片,以宣扬宗教而奴役中国人民,以“博爱”的教 义解除中国人民的思想武装,如英商的上海新报〉、〈申报等0第二,腐朽的淸 政府为了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一方面加紧传播封建传统文化禁锢人民思想, 另一方面组织人员编译以政论为主的西方着作,以寻求自救之路。第三,一大批 激进民主主义者既不满意淸王朝的统治,又不甘于帝国主义侵略,进行“为以夷 攻夷而作”“以谋革新”,大量传播欧美日本文化的编译活动。

“五四"运动给中国编辑出版界带来了勃勃生机D—方面,他们积极传 播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唤起民族精神的觉醒。另一方面,利用书刊报作为文化 舆论阵地.抨击旧势力堡垒,反抗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鲁迅先生编辑 奴隶丛书是想以“生的紧张,死的挣扎"来搅乱“奴隶的心”。他把狂人日记公诸于 世,就是因为他深谙旧社会弊端、深抱有“英俊出于中国”的热诚,“是想闹出几 个新的作家来”“破破中国的寂寞"。他们已经颃注了一定的创新思想于编辑活动 之中.但编辑家们往往是“学而优则编”或“编而优则着”,其创新读神集中地体现在 创作方面,他们还没有能够有意识地细致研究作为主体的编辑者在出版事业中的 创造性作用。这样形成了一套关于编辑只是为人作嫁、修修改改的传统观念’不能体现编辑者的创新精神。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便开始认识到编辑主体 在策划选题、鉴审文稿、组稿、改稿等活动中的巨大社会作用。各个出版社、报 社、杂志社、音像社等,都注意到了只有充分发挥编辑主体的能动作用,发挥他 们的创新意识、超前思维,出版杨才能赢得读者,赢得社会的青睐,更好地创造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掀起编辑学研究热潮,至今 已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仅全国高校出版的专着、教材就有数十部,如中国编辑 史、〈编辑学通论、编辑学论稿、(编辑社会学、实用编辑学、〈高校学报学、 〈报纸编辑学〉、影视编辑学、科技编辑方法论,还翻译了一批如编辑工作原理 和方法([俄]A.3米利钦着).编者与作者之间:萨克斯康明斯的编辑艺术([美]多萝 西-康明斯着)、85次喜与忧个苏联编辑的思考([俄]塔波伏尤科娃着)等等,还 创办了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报、出版广场、编辑之友、编辑学刊等 杂志,出现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从这些科研成果的多数来看,往往局限于对编辑 工艺流程的选题、审稿、加工、编排、校对的规范和总结。当然,实践经验的总 结是十分重要的,但仅仅停留在经验形态上的研究,只能适成面层次实践活动的 需要,内涵容量小,思路狭窄,穿透力弱,没有辐射力,无助于编辑主体在实践 活动中的创造力的发挥。

建构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虽然襦要相当长时间的研究而逐步形成, 但可以进f一些基础性探索,寻找理论体系的支点,从而引发深层的研究。支点,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它是杠杆发生作用时起支撑作用固定不动的一点。中 国有句“四两拨千斤”的俗语,四两其所以能拨动千斤,就在于把握住了着力点, 也就是支点c现代编辑学的理论支点,也就是它的着力点、生长点。我们把创新 性作为现代编辑学理论研究的支点,是在总结研究了几十年来的编辑实践所进行 的理论思考,是在继承的前提下所做的探索和尝试。它可以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念 补充到原有的传统理论中,可以是采用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_,也可以是一种新 的理论体系,等等。

二、强化现代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创新性是时代的呼唤我们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一个不断发展的时代,创新和发展成为时 代的重要哲学主翅。任何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 取决于时代对这门学科的要求。研究编辑学同样要研究时代发展的趋势,把握时 代的脉搏,根据时代的霈要而发展更新学科内容。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 在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指出:人民“对于平装书,专业性杂志,感到多 多益善,随看随丢,从不满足。他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吞阅大量信息。但他们 也非常注意膦息万变的文化,总结和形成一个完整的新概念、新形态。与其力图 把新的模式资料塞进第二次浪潮标准的类别与框框之中,他们更情愿从这些新的 传播工具所宣传的味息即逝的文化中,创造并形成自己的模式更何况我们已经进 人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站在这样一个世纪更替的高起点上, 要满足社会读者的这种时代潘求,就要依靠编辑主体充分发挥其创新精神,正确 审视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对各种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保持高度的灵敏度, 使编辑出版事业既跟上时代的步伐,又能在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趋势下高呛 远瞩,置身于时代潮流的制高点,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

从我国囯佾看,新世纪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更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

能否实现我国的宏伟战略目标,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直接 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江泽民 同志1998年2月14日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力”。作为编辑出版界来说,如何促进人民创造性劳动,如何发挥编辑主体的创 新性机制,成为中国社会前进的弄潮儿,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创新是时代对编辑出版事业的呼唤e合乎时代发展的节律,踉上时代 发展的步伐,不断开拓创新,进而促进时代的发展,这才是编辑事业的真正价值。

三、同所有科学研究一样,编辑学理论研究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性 现代编辑学作为一门科学,同所有科学研究一样,它的本质特征在于 创造^创新性是科学研究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同样,编辑学理论研究离开了创造性这个理论支点,就不可能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有所发展。作为人类科学 文化知识运载系统的编辑事业的最高层次在于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 进步起源于科学的进步,新的认识和新的发现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先导和决定的力 量。”⑼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的创新事 业中去,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正 是在继承人类社会科学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创新的过 程中创立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经过1867年完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首次系 统阐述了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体系, 他把过去认为是截然无关的地球上的物理运动规律和天体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 严密铳—的理论之中,开辟了物理学及人类认识自然历史的新纪元。它为后来以 蒸气机发明为标志的“笫一次技术革命”提供了知识条件和诞生的前提,而且成为 现代的一切机械、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工程技术的知识基础c一种新的发现往 往能创造出一个新世界,但又霱要编辑成果——信息载体不断传播才能得以实现。

社会科学同样如此,一种先进的观念,新的分配方式,正确的政策,一种社会运 动规律的提示都必然对生产力发展和进步产生极大的推动力。当代,发达国家都 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开发。美国专门研究创造学的就有10个研究所,日本自五十 年代就成立了“创造学研究会”、"创造工程研究”、“创造学会”等不少组织,且在 大学开设有关课程。我国要近年来已相继确立了“创新工程”和“国家创新体系”, 充分认识创新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创新是现代编辑学理论研究的生命和灵魂。编辑主体的创新意识,可 以不断推动科学文化发展,为人类知识宝库增添新财富。现代编辑学理论研究作 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创新性为理论支点,及时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 才能逐步建构科学的现代编辑学的理论体系。

四、人类的共性:编辑主体的本质力量在于创新 求新,是人的本能。新,是审美的重要标准和内在尺度广新”就意味着发 展,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断要求创新,要求发展。在整个精神文明生产领域尤其需要这样,失掉新意,文学、影视、绘画、音乐等等都会失棹读 者和观众。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 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慊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 仅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 这种“内在尺度”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的创新性。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创造出了人类社会全部文明成果。从原始人群到 现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都是在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他们创造能力不断提高 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从研究人类创造世界的活 动开始的,且以创造观为核心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生存需要,二是享受需要,三是发展需要。所谞发展即事物由小到大,由低 级到髙级,由单一到丰富的上升运动c发展是人的最高形态的需要,这种发展需 要,就是充分表现自己的生命力,不断释放和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实现自己的 创造力,所以,马克思作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在于人的创造性的光辉论断。

作为精神生产的编辑主体,应该具备更髙层次的创造性才能,不仅要 站在科学文化发展更高层次上判断科学文化发展趋向,还要评判出各个领域各种 专业成果,是否比前人有所发展,还要研究信息载体形式如何适应科学技术发展 需要进行创新,编辑主体要充分施展自身的本质力量,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中不 断满足人的需要。

五、编辑主体的创新主要是通过对科学文化发展的导向而实现的 创新,在当今已成为一切物质产品和梢神产品的共同追求,是各行业竞争 的重要手段,以新取胜,是人们的价值取向。现代编辑学的创新性,有其独特的 体现。编辑学这门择殊学科,它不是研究编辑主体直接去创造物质产品或精神产 品,它的根本职能在于组织引导他人去创新科学文化新成果,因此,编辑的创造 性是通过正确导向而实现的c编辑的导向,与宣传、教育领域的导向,旣有所相 同,又有所相异,相同点即都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为指向,相异点在于各有侧重。宣传、教育侧重于端正人丨ri的政 治方向,塑造人的灵魂,而编辑学是在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的前提下,侧重启发,引导人们在科学、文化领域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导向的 方式上也各有侧重,宣传、教育侧重于灌输,编辑学侧重于给人们提供在科学、 文化领域里发挥创造潜能的可能与机遇。

编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编辑主体和客体,围绕作为客体的精神产品 (一份报纸,一篇文章,一种刊物,一本书籍,一件电子出版物等等)为中心, 研究作者和读者。编辑是作者、作品、读者的中介、桥梁、纽带,编辑的导向, 既要面对读者,更要面向作者,促进作者创造出既健康向上,又有较高的科学价 值和艺术价值的产品以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编辑的导向,是双向的,甚至是多 向的。现代编辑学的创新性导向,主要体现在思想文化和科学研究两大领域中D 编辑学是一门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学科,它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实现创造性的导向, 通过自己编辑的期刊、报纸.图书等,引导人们积极进取,健康向上。所谓创造 性的导向,不是沿袭现成的教条,而是具有开创性,力排过时陈旧的传统,既有 识又有胆。20世纪70年代后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南京大学学报、光明 日报〉等报刊的编辑,就起到创造性的导向作用。

在思想文化领域,编辑的创造性导向,重在对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的 研究,敏锐而准确地识别阻碍社会、历史进步的偎、丑、恶,深刻剖析那些贴着 "创新”标签而搞的各种阴谋策划。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能危言耸 听,重蹈极左覆辙。改革开放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于现实生活中 存在的困惑、难点、疑点,编辑应组织作者作出有理论深度、有真知灼见的分析 和回答。现代编辑理应是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中新领域、新品种、新形式以 及新学派的发现者、倡导者和开拓者,支持和组织专业研究人员进行深人研究, 从而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人类精神财富,作出独特的贡献。

在科学研究领域里,现代编辑更能发挥创造性导向作用。现代鲚辑在 科学研究的前沿,纵横驰骋,从已知领域发现未知领域,向科学研究者提出新的 研究课题,这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开拓导向。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 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 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 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们有理由坚信,现代编辑有能力和智慧,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组织者,是科研成果的“助产士”和“催生婆"在 科学领域,编辑的创造性导向,有着多种途径。编辑具有视野开阔、知识宽博的 优势,善于从宏观上把握方向,对于专业研究成果,能够识别其精华,也能察觉 其缺陷和不足,并能发现新的生长点,为专业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内容。对于一 些专业性很强、比较生疏的研究课题,现代编辑还可以从宏观上加以导向,一些 科研成果的问世,不能孤立看作是专业水平问题,还是一些非专业因素,特别是 政治因素、时代因素以及研究成果中的逻辑性、文字表达的流畅性等等因素合成 的产饬。现代编辑在这些因素中的导向作用是不可小视的。编辑劳动是创造性劳 动,他CI组织专业人员创造的精神产品,凝聚着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心血和智慧。

现代着名作家蒋子龙有个生动的比喻:“作家是锤子,编辑是锤把;作家是水泥柱, 编辑是水泥柱里的钢筋,光使劲不露面。”千方百计引导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 挥,是编辑的天职。

杨光宗 雷红灵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鳊辑部,恩施,4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