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报道优秀范文 [优秀的人文关怀新闻论文范例鉴赏(共3篇)]

优秀的人文关怀新闻论文范例鉴赏(共3篇)

优秀的人文关怀新闻论文范例鉴赏(共3篇) 第1篇: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 “人文关怀”起源于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是一种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进步的文化思潮。

其核心是对人的生存状况及历史境遇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及与符合人 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 是一种以人为本,对人类命运、幸福与痛苦,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尊严的强烈关 怀和承担责任的精神。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离不开同类之 间的人文关怀。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尤其在各种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中,人文 关怀的精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体现。加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业已成 为新闻传播学界、业界甚至政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与重点之一。然而对于新闻报 道,尤其是灾害报道中的“生态关怀”却少有人提及和研究。面对当前全球日益频 繁的灾难事件。除人文关怀外,对于生态的关注与探索亦须引起新闻报道者的重 视。那什么是生态关怀?为什么要提倡“生态关怀”的报道思想?新闻报道中人文 关怀与生态关怀是否产生矛盾冲突?如何加强新闻报道中的生态关怀?这些都 需要探讨。

一、生态关怀:从征服自然到关爱自然 一直以来。生态关怀的概念及其论述与研究,多集中在文学、美学、 宗教等学科领域之中,抒发着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的关爱与忧思。沈 晓阳教授指出。生态关怀强调的是一种情感,它强调的不是一种生态意识,也不 是指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而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关爱之 情。它是一种情感上的、主动的、尊重与平等的关爱,而非只是理论上、被迫的、 功利性的关心,更不是喊喊口号而已。因此。“生态关怀是人类在与自然长期共 存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超越于狭隘功利主义的准道德、准宗教、准审美的博爱之情”。

现代社会中,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灾害的频发给人类的 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对生态关怀的日益加深,推动了人类对自身及社会发展 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反思。

20世纪7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在西方的新社会运动中悄然崛起,从理 论到政治上都发挥着强大影响。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历史的目标不应是对自然的统治,而应是同自然的和解,而这就意味着抛弃那种使自然服从于人的粗野而无 望的企图。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出版了受会 议秘书长委托、由沃德和杜博斯执笔并得到58个国家的152位专家协助的《只有 一个地球》一书。书中指出,人类所继承的生物圈和它所创造的技术圈已失去平 衡,正处在潜在的深刻矛盾中,这是因为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为生活得更美好而 满足于把征服自然看作是人类的进步,把自然界当作异己力量来对待,这就不可 避免地招致自然界的报复。此时,人们已经深刻意识到“征服自然”这种错误意识 与欲望的严重性。

以生态哲学为思想基础的生态批评思潮更是将其尖锐锋芒直指“人类 中心主义”世界观,认为这是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源。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认为,“人 为灵长、自然为奴役”,人的理性可以战胜一切。否认自然与人是平等的、具有 和人等同的权利与价值,极力倡导人类对自然的奴役、索取、征服、统治和占有。

当代著名生态思想家唐纳德·沃斯特(DonaldWorster)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 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渡过这一危 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因此,生态批评家们 认为,生态危机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主导下的人类文化的危机,要从根源上消除 生态危机,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主导下的生存范式,向生态中心主义的生 存范式转变,才能真正有效避免生态危机的再次发生和不断恶化,否则“人类作 为一个生物种群很可能将从地球上消失,这绝非危言耸听”。在这里,对生态的 反思已经深入到了人类的核心层,从文化的根源上进行了深刻反思:人类必须要 给予自然生态平等之爱、尊重之爱。

可以看出,从生态关怀一词在文学、美学、宗教中出现的表达,到生 态社会主义、生态批评思潮的崛起,人类逐渐意识到,要想获得人类社会健康、 持续、和谐、文明的发展,对待自然生态,必须要重塑一种新的情感。以关爱自 然取代征服自然。只有这种情感的确立,才能促使人类真正忏悔自己对自然生态 的罪行,才能真正从文化上彻底改变“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从而树立起“生态中 心主义”世界观。

鉴于此。中共十六大指出,要积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全社 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这就需要依靠大众传媒,需要发挥新闻报道巨大的影 响力。将生态关怀的情感与观念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传播与渗透。因为在媒介化 生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依靠媒介来认识世界、认识自然。媒介中的新闻报道所 表达和体现出来的对自然的认知、态度,报道方式、报道深度、分析理鳃、措施建议等都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态度及行为。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倡导 生态关怀,不仅有利于缓解生态危机,构建生态文明。更有利于整个人类自身的 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二、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 长期以来,在自然灾害面前,“人定胜天”的思想一直是我们宣传报道 的主导思想。生态危机的出现及十六大构建生态文明的提出,使我们在对待自然 的态度上有所改变。但不可否认,无论从思想意识上还是在具体业务上,我国的 新闻报道中,尤其是在各种灾难新闻报道中,体现的依然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 的思想,在人文关怀充分展现的同时,却是对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和谐的破坏,是 对生态关怀的忽视,对自然、其他生命尊重与关爱的忽视,甚至是伤害。

“据统计,在此次抗击非典灭杀果子狸等可疑病毒携带体活动中。广 州市卫生处理厂共处理果子狸1050只,獾1241只,貉120只,果子狸冻肉105公斤, 死鼠1452只,较好地配合了全市切断非典病源、捕杀果子狸行动和除‘四害’活动。” “‘打狗令’从一出台就吸引着媒体的关注,南京当地各媒体对打狗行动 的报道也一直没有中断。当地不少媒体记者还跟随执法队员进行了采访和拍摄, 一家发行量颇大的报纸还以《就是不能让狗传播非典》为题阐述了‘打狗’行动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媒体的宣传效应下。南京‘打狗令’很快成为其他城市的效仿 对象。在南京实行‘打狗令’后不久,西安、长沙、成都等城市也发布了类似的政 令。” “全国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为国分忧、共克时,艮,战胜雪灾、重建家园。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 精神的新篇章……抗灾救灾是锤炼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从抗洪、抗非典到这 次抗冰雪。都是呼唤民族精神、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精神的生动实践。这次 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斗争。进一步锤炼、塑造和升华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事实 再次雄辩地证明。我们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朝气蓬勃。仍然是战胜任何灾害风 险的强大力量。” “党心可鉴,民心可追。中华民族以独特的智慧、勇气、精神,以坚 不可摧的凝聚力和国家意志,在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上,耸立起又一座巍峨 丰碑!”以上几篇新闻报道,可以说高度重视了人文关怀,弘扬了人类坚强勇 敢、不畏艰难的精神,尤其后两篇,是振奋人心的好报道。但从生态的角度来看, 却是缺乏关爱和不客观的,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甚至有损于人类、自然、社会的 和谐发展。

在非典爆发期间,野生动物果子狸被怀疑是病源携带者。本应停止对 其已有的捕杀、烹饪和饕餮行为,但却招致了一场更大的“屠杀”。以广州为首, 全国部分城市大量捕杀果子狸,与其相似的野生动物甚至是猫、狗也遭到无情惨 杀。一时间,“捕杀”一词屡见各新闻媒体,新闻报道也多持支持、赞同态度,刊 登出来的图片或镜头惨不忍睹。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解焱博士指出:“非典病 毒从野生动物传播到人类,其罪不在野生动物,而在于人类自身的‘入侵’行为 ……本来,野生动物生活在与人类相对隔绝的野外,如果人类不去侵犯它们的领 地,两者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而事实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肆元 忌惮地闯入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计后果地捕杀、贩运、吃食野生动物,终于引 火烧身,导致了非典肆虐这一史无前例的灾难。因此,我们不应去责难、讨伐野 生动物,而应该检讨、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雪灾战胜了,地震战胜了,在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生态环境的 损失后,新闻报道告诉我们,我们是胜利者,我们又创造了丰碑与奇迹,在任何 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不会屈服。毋庸置疑,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需要雄劲有力 的号召与鼓励来克服困难、重建家园。但重要的是,很多自然灾害的爆发都与人 类的活动密切相关,污染环境、温室效应、滥砍滥伐、开山截流……在大多数的 新闻报道中,甚至在灾难过后的总结反思中,几乎看不到人类对自然的敬畏,看 不到人类对自然错误行为的忏悔与反思、防范与改正。“只要人有情、人有信心, 就终究能够战胜雪灾、战胜自然灾害”这种“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与 思想。实际在意识层面更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疏离。强化了人对自然、人对世界的 统治主宰意识。人类对自然无止境地消费与开发,“不仅刺激人的无限欲望,直 接威胁自然,成为人们合理的消费对象,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强化了人对自然统 治的观念”。这种观念也将进一步导致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失调,进一步破坏 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结果只能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继续恶化,灾害的不断发 生。

三、重视和加强新闻报道中的生态关怀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缺乏生态关怀情感,新闻报道中的“人类中心 主义”思想和观念会加剧人们破坏、占有、统治自然生态的意识甚至行动;
相反,如果新闻报道中融入生态关怀,在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相关报道中潜移默化地培 养人们对自然生态、其他生物生命的关爱与尊重,保护与捍卫,从而能有力地推 动人类、自然、社会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有序、和谐稳定的发展,因此。重视和 加强新闻报道中的生态关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
(一)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报道思想 为避免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 造成的能源消耗过大、生态恶化的覆辙,为避免只顾满足人类欲望与利益,残杀 其他生命、破坏自然生态的劣行,作为“船头嘹望者”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站得高、 看得远,在各种新闻事件的复杂表象中。能够以“生态中心主义”取代“人类中心 主义”,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报道思想。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 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 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 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但重视生态整体主义并不是否认人类的利益。否认人文关怀,而是要求在新闻报 道中,不能一味片面地追求人文关怀,只看到人的当前利益,要将人类放在生态 整体之中,不但关注人的利益,更应关注人、自然、社会的整体利益。

(二)培养热爱与尊重自然生命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对于 新闻记者来说,它是记者受到新闻事实刺激时进发出来并在新闻作品中所体现的 一种心理反映。情感是新闻的催化剂,能将远大理想、崇高精神。化作潜移默化 的力量影响读者,从而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感召力和征服力。情发于心,新闻报 道要打动人、说服人,记者首先要具有生态关怀的情感。只有将对自然、生态、 生命的平等、尊重与热爱的情感融入新闻报道之中。才能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动 之以情,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三)避免对自然的“敌对”语言 新闻讲究真实客观,要求新闻语言无论叙述、描写都要力求真实反映 客观实际。在各种危机与灾难面前。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是我们共有的家园”、 “野生动物不是人类的敌人,而是人类的朋友”等等这些客观事实,因此,在新闻 报道中,我们应尽量避免“征服”、“战胜”、“人定胜天”、“风魔肆虐”等这些“敌视、对立”定性式的语言。要尊重自然规律,用客观平实的语言科学地分析报道自然 灾害的发生原因、过程与结果。但语言毕竟是人主观意识活动思维下的产物,不 可避免要带有诸如情感、倾向、态度等主观色彩,同时为达到好的传播效果。亦 需要新闻语言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感染性。因此,重视和加强新闻报道中的生态 关怀,首先就要在新闻语言上缓解与自然生态的矛盾,避免使用“敌视、对立” 的词语,避免将所有罪责全部推给自然、推给动物的语言与结论,从语言上体现 对自然生态的平等、关爱,体现对生命、科学的尊重。

(四)增加生态损失及原因的报道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及之后很长时间,对于灾难新闻报道。新闻界一直是 “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的报道模式。如今,灾难新闻报道逐渐“及 时、公开、透明”,形成了“抗灾救灾是新闻,灾害更是新闻”的报道模式。事件 发生时间地点、灾害程度、死亡人数、财产损失、影响范围等等,成为灾难报道 中必须要传达的信息内容。这无疑是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一大进步。但对于一 场灾难中的生态损失,却少有提及,多是以一句“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动、 植物遭受严重破坏”一笔带过。破坏情况、破坏种类、严重程度、会造成什么后 果、有无新的隐患等等没有具体内容。而很多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 天气异常等灾害,根本起因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如所谓建设工程、经济发展需 要等,对自然生态所进行的各种改变与破坏行为累积而成,或为间接原因,或为 直接原因。但在新闻报道中,更多的只是“抗灾救灾”、“就灾说灾”。对于其根本 的发生原因却不能做深入的报道与分析。形成了“生态损失不是新闻,生态原因 不是新闻”的现象。

(五)重视生态知识与生态反思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