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煤炭对森林植被的影响 贸易战对煤炭的影响

北宋煤炭对森林植被的影响

北宋煤炭对森林植被的影响 [摘要]北宋是我国古代工业革命高度发展的时期,尤 其是在冶铁和煮盐两个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彼时, 北宋的主要燃料为木柴、木炭、秸秆。由于过度的樵采,植 被遭到严重的破坏,以至于出现了严重的燃料危机。为了应 对这个危机以及配合工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促进煤炭的广 泛应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植被的压力。笔者在此文 中将以冶铁和煮盐为例,分析北宋煤炭的开采应用对森林植 被的影响。

[关键词]北宋;煤炭;植被;危机 一、北宋煤炭的开采与应用 北宋冶铁手工业盛行时期,仅徐州利国监就不下十数, 可见徐州北宋冶铁行业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徐州面临木柴 短缺的问题时,燃料危机使其冶铁工业区的地为岌岌可危。

后苏轼派人在本州白土镇找到了煤代替木柴使用,才让徐州 恢复了勃勃生机,带来万人争相观看的欣欣景象,开创了冶 铁业精悍无比的新局面。因为有了煤炭作为燃料,使徐州所 铸造的兵器相对以前来讲锋利许多。因为质量的提高,徐州 每年打造的各种兵器都被朝廷大量征用,简直不可胜数,在 此基础上还每年铸造钱币超过三十万缗,数量十分可观。显 而易见,徐州的冶铁技术和生产技术因为有了煤炭作为燃料 而更上新的台阶。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即说:“利国监自 古为铁官,官贾所聚,其民富乐,凡六十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

(一)宋代煤炭使用情形 宋代时期煤炭才得到大规模的使用,且又以开封城使用 最盛。南宋人庄绰有“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 然薪者”的说法,宋代的汴京有数百万人家使用煤炭,看起 来似乎有点夸大其词,但能看出当时煤炭的使用确实较为普 遍。当时煤炭生产再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要数华北,生产速度 快,产量高。宋人朱翌指出,“石炭自本朝河北、山东、陕 西方出,遂及京师”,可见开封所需煤炭,由河北、山东、 陕西供应较多,而这几省都属于华北地区。尤其是当时的怀 州(今河南省沁阳市)、孟州(今河南省孟州市)的煤炭生产在 宋代占据重要地位。昔日怀州位于今河北西路最南端,孟州 则位于京西北路北部黄河北岸。这一地区是现今河南省的焦 作煤矿,也是重要的煤炭生产区,是北宋开封的重要煤炭供 应地。熙宁元年(1068)神宗下诏称:“石炭自怀至京,不征”。

汴京窑务柴与石炭兼用,其石炭也是来自怀州,史载:“其 石炭自于怀州九鼎渡武德县收市。”据《文献通考》所载东 京仓储规制,“永济、永富二仓,受怀、孟等州所运,谓之 西河”。

(二)宋代煤炭开采之原由 煤炭早在两汉时期就开始使用,但真正大规模的开采应 用却始于宋朝。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宋代开始, 人口快速增长,达到一亿以上。人口的增多,所需的土地也增多。因此,人们在耕种现有土地的基础上继续开垦荒地, 使耕地面积大量增加,逐渐上升到5.6亿亩,且呈持续增长 趋势;其次,北宋的经济得到发展,尤其是工业,增长速度 相对农业、商业而言更快,这就需要大量的燃料供应。为了 开采燃料,越来越多的人砍伐林木,使环境负荷更重,一些 地区甚至发生了燃料危机;第三,北宋的煮盐业,冶铁业等 高能耗手工业生产部门发展迅速,所需燃料日益增大,加剧 了燃料危机。第四。木炭、木柴等传统燃料短缺为煤炭的英 勇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和恰当的时机。是以,尽管煤炭被 用作燃料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其地位也依然不被重 视,一直到宋朝这种局面才逐渐改变。北宋大量开采煤炭之 由除了上面所阐述的以外,还关系到冶铁工业、制磁工业的 发展。这两种手工业都需要充足的燃料,才能保证在生产的 过程中不至于能源短缺,影响其发展。所以,面对这种薪柴 匮乏的局面,北宋统治者和官员不得不考虑新的燃料。这时, 自两汉开始使用的煤炭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此开启了中国 大规模开采应用煤炭的新时代。

二、煤炭应用的领域 (一)煤炭与冶铁业 1.冶铁业中的燃料消耗宋代采取了新的方法冶炼钢铁, 如将锻钢法应用于杂炼生铁。“杂炼生铁”即将熟铁与生铁 重叠锻打成钢。北宋年间的《本草图经》对此有记载:初炼 去矿,用以铸泻器物者,为生铁。……为�`铁,亦谓之熟铁……用以作刀剑锋刃者,为钢铁。钢铁是由生铁和熟铁一 起锻造而成的,这样的钢铁更为锋利。冶炼钢铁是有条件的, 尤其是温度方面,要达到需要的高度。而要温度较高,就需 要使用燃料不断加温,因此燃料的需求量就很大。冶炼所需 材料也是有严格要求的,大树的小枝条或者灌木是不合格的, 只有粗壮的树木主干燃烧起来才能达到需要的火力,以满足 钢铁冶炼所需的高温。按1958年使用土法炼铁的消耗量计算, 每一斤铁需耗费硬杂木和木炭大约10.2立方米,可想而知 当时铁矿区周围的森林情况是何等悲观。因此,自北宋开始 就将煤炭作为炼铁的主要燃料,这样不仅能达到高温冶炼的 效果,还可以缓解植被压力,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 破坏。炼铁时需要将已经炒成的熟铁铸成砧,而且炼铁的火 炉里所用木炭占据十三,煤炭占据十七,因此煤在冶炼过程 中的使用量大大增加。2.煤炭的应用对冶铁的影响宋仁宗 皇�v年间(1049-1053年),每年生铁产量达360万余公斤;
至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年产量增加到400多万 公斤。以治平年间生铁的年产量计算,每年木柴的消耗量至 少达12万立方米,需要毁林2.5万亩。可见以木柴作为冶铁 的燃料,其对森林的损耗是非常大的。相反,若用煤炭作为 冶铁的燃料则不但能降低成本,节约资金,还能解燃料短缺 的燃眉之急。除此之外,煤炭还具有木炭没有的优点,即燃 烧温度较高、火力强大、资源充足,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冶铁 的效率。(二)煤炭与煮盐业 1.发展盐业的原因(1)食盐对人民的身体有益《管子• 地数》对此亦有记载,即“恶食无盐则肿”,日常生活中若 不食盐则身体会浮肿,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 意识到食盐的重要性,即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首先,盐 在人的日常饮食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做菜、煲汤。无论是煎、 炸、蒸、炒食物,如若没有盐作为调料,那么都是食之无味 的,体会不到食物的美味,对于人生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遗 憾。其次,盐对人的身体的有益。盐中含有许多对人的身体 有利的成分,将食盐用量控制在恰当的范围内能够抵御某些 疾病的产生,反之则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所以说,食盐 对人体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2)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盐是北宋政府的征税对象之一,尤其是榷盐能够为国家提供 丰厚的利润,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征收盐税也成为北 宋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为了使盐业更加顺利的发展, 北宋政府特意为其建立专管盐务的机构,确立了征收盐税的 具体原则和办法、集中力量从事盐业的生产,鼓励其发展。

北宋时,“盐之入官,淮南、福建、……斤为钱四,杭、秀 为钱六,广南为钱五……利有至十倍者”。此句话描述出来 了盐的利润可达十倍,对于冗费、冗兵、冗官现象十分严重 的北宋来讲,盐业可以保证国家的军费、官员的俸禄,可见 地位十分之重要,几乎成为充实宋代国库、维持北宋财政开 支的支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制盐业的燃料消耗我们通常所说的盐不仅仅是一种盐,它是海盐、井盐、池盐等 多种盐类的统称。而占据最重要地位的则是海盐,在北宋产 量相当之高。宋代学者苏颂在《图经本草》中对盐的生产也 早有记载,煎炼海盐的工序繁多,包括刮土淋卤、置灶煎煮 等五六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持较高的温度,这就决定 了大量的薪柴消耗量。为了改善这种局面,自北宋开始,煤 炭代替薪柴成为煮盐的新燃料。

三、煤炭的开采对森林植被的影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虽然使用木柴可以 缓解能源危机,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严重的生态破坏,尤其 是对森林植被的破坏,给社会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 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人认识到了樵采对森林植被的消极影响, 并留下了不少的名诗佳作。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就曾在《水 调歌头》写道:“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强调种植杨 柳可以美化环境,为两旁道路增添一片绿荫;当时另一位有 名的词人以及文学家苏轼在杭州担任知府时也在西湖的堤 岸旁写下“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的千古名句, 为西湖的自然风光增添了文学意味。北宋森林植被的锐减, 虽然能够缓解燃料危机以解燃眉之急,却破坏了生态平衡。

而森林植被的破坏也给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威胁,影 响它们的生存、生长。因此,宋廷需要对此加以重视,不能 顾此失彼。随着煤炭的开采和应用的不断增加,薪柴、木柴 的使用日益减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森林植被的压力。四、历史启示与反思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经济建设过程中所出现 的问题予以解决已经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在进行经济 建设时,往往忽略了能源的循环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以 至于产生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 保护之间的冲突是可以调和的,在不危害环境的前提下推动 经济向前发展,既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作为目标,又把保证 生活质量作为重点。当今世界是一个工业科技高度发展的世 界,与人口发展的脉络相一致。工业的高度发展,对燃料的 需求也不断增加。是以煤炭的应用对植被的压力能有一定程 度的缓解,但是也应该考虑到它的负面影响。事物都是既对 立又统一的,既相辅相成又对立排斥,因此我们在认识到其 可取之处时,也要注意其差强人意的一面。不能将目光局限 在当代人的利益,还应顾及后世子孙是否能从中获利。政府 应借鉴前人经验教训,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关注环境 的防治与控制、关注生态保护,积极反思当代的资源利用模 式,展望人类未来的前景,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人生 观,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即所谓“功在当代,惠 及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