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 人才的宗旨、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等现实需要,决定了地方本 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当前地方本科院校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上应用型导向不明、 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专业特色、教学方式上实践性不足等矛盾。地方本科院校行 政管理专业应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途径 构建起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世纪之交,在我国高校合并潮和追求“大而全”的办学取向影响下,行 政管理专业不再是重点大学的专利,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也热衷于开设行政管理专 业,形成了 “遍地开花”的局面。然而,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取得成绩 的同时,在专业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 题,并未形成富有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不能适应社 会对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严重地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社 会认同。因此,如何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改革传统人才 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 管理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其从以快速扩张为主要标志的“粗放式”发展 阶段进入到内涵建设阶段的重要动力。
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根本 性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人才培养模式 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为实现一 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作为专业办学理念的具 体载体和实践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它是制定专业教学大 纲、设置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式的前提与基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 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其必然性的。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和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背 景下,行政管理专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 步,但这也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 注重思学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 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各类人 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作为最早开展公共管理教育的美国,将 现代公共管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公民社会的管理培养专职的优秀管理和研究 人才”。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也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 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 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归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 下,并更名为“行政管理”。这不仅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归属上的变化,而且有着 更深刻的内涵,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 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①。由此 可见,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国际通行做法,抑或国家政策层面的推动, 作为我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其 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成为必然选择。
(二)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所在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政府支持,地方本科院校得到较快发展。
然而,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属于教学型院校,受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师 资水平、设备条件、经费支持和生源质量等历史及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竞争 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和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 型大学在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竞争。因此,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 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的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一般 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建 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高水平 研究型高校不同,又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不同,体现出既 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这是 地方本科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
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中国行政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处境,与 地方本科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处境基本相似,这也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 的行政管理专业必须遵循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结合自身优 势和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关键,在人才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围绕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展开。(三)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扩招以及高校合并潮后行政管理专业的 大量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不断攀升,而市场上的行政管理就业岗位 并没有同步增加,供需矛盾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就 业压力日益显现的同时,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知识基 础薄弱、适应能力不够、应用能力较差等成为许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通病。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令人担忧的学生就业能力,如何适应就业 市场的新形势、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行 政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议题。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所拥有的, 别人不具备或无法在短期内具备的,包括学业、技能、理解能力以及个人品质等 方面的优势资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态 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衡量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水平的核心指 标。当前市场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是那些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 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熟悉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和其运作程序,能够针对行 政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应用型人才。根据“需求决定教学”的思路, 行政管理专业应从社会需求考虑,构建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 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比重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以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比较优势。
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还 没有形成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导向不明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 基础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 保证。为适应计划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 其表现之一就是高等学校实行统一的专业目录和人才培养目标,导致重点院校与 非重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样、相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样,严重制约了地 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应 用性导向不明,其与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无二致,即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的表述:“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 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这一界定如果说对一些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话,那么对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则显得十分模糊、空泛。实 践中,许多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虽然强调应用型人才 的培养,但并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应用型人才培 养目标的实现,而是照搬了教育部和一些重点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 定位和做法。
(二)课程体系设置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缺乏专业特色 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 系统设计和全盘思考,存在课程设置单一趋同、体系庞杂、层次混乱等问题,导 致其人才培养缺乏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
1 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在国家的专 业设置目录里,行政管理专业被安排在法学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尽 管教育主管部门在1997年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在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行政管理专业从政治取向转为管理取向,但行政管理专业 是从政治学母体中分离出来的,在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延续性使得行政管 理专业学习的内容还是以政治学理论为主,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政治学类课程 所占比重过大,管理类、经济类、定量分析类课程比例较低,行政管理专业出现 了戴着“管理的帽子,却主要学习的是政治学方面理论知识”的尴尬状况。
2 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尽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设立为行政管理专 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课程设置中大量增加了企业管理、经济学、法学、 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却使行政管理专业出现了“大而全”的局面,在几乎相当于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定位下,知识杂而不精,缺乏专业性,直接表现就是课程 结构不合理。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类课程所占比例为50-60%,明显 偏大,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专门化知识技能课程不到20%,明 显偏小,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甚至出 现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深度、理论扎实程度不及政治学专业学生,管理水平、 实际操作能力又不如其他管理专业学生的困境。
3 课程设置趋同且随意。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虽然拥有的资源不同、条件不等,但基本都遵循原国家教委统一的专业规范甚至照搬某些重点大 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地方本科院校之间以及与重点大学相比,所开设的 课程基本雷同,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作相应调整。而 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受制于师资条件,其课程设置甚至视师资 情况而定,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波动性较大。
(三)教学方式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不足 教学方式是学科建设的具体手段,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显然不利于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
1 教学方式单一,以“灌输式”为主。长期以来,在“以校园教师为环 境、以任课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工具、以强制灌输为手段、以试卷考试为 结构”的教学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采取的是传统的“填鸭 式”教学,教师讲解片面追求知识的全面性、理论的系统性,忽视了该专业的应 用性、实践性等特点,不重视案例教学,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 的运用。
2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 专业,实践性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特征,“它是实际的、应用的、具体的…… 实践性是行政管理学的生命力和效用性的基础。如果不能从实践中发掘课题和解 决课题,行政管理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同时,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实践教 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实践教学被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加之教学资源的限制尤其是 实践教学师资短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和课时较少,实验教学开展滞后,实习基地流于形式, 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三、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路径选择 现有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求 其必须立足于自身特征与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以及 师资队伍建设上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 模式。(一)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既具有 深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特别强调 的是,由于我国公务员实行“凡进必考”制度,且每年公务员招录数量有限,明确 要求只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报考的职位更是少之又少,竞争异常激烈,仅有很 少部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有幸考入公务员队伍。因此,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 段时间内,相对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而言,就业市场对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 需求量非常大,这注定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将更多地以企业需 求为导向,培养在企业里从事执行性综合管理与专门服务的行政管理人才。
根据目前就业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 理专业应重点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一是培养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从事行政管理工 作的应用型人才,如行政助理、文员、秘书、公关人员等;二是培养能够胜任市、 县、乡镇、街道工作的公务员或城市社区人员、村官,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边远 地区、山区所需的行政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重点培 养学生的执行性综合管理、应用写作、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网络 操作、办公自动化应用、公共关系、会议活动组织管理等专业核心能力,使学生 能够善于运用办公软件、财务和统计软件,熟练处理文件、报表等相关事务,能 够作为得力助手有效地辅佐领导实现科学管理。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在遵循国家规定的主干课 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自主性,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使课程设置与 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目标相符。
1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宽基础” 就是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通才”教育的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 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活模块”就是以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使学生具有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具体做法是建立一个基础模块和几个 方向模块(如企业行政管理方向模块、公共事业管理方向模块、公务员考试方向 模块等)。同时,课程设置要体现动态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降低政治 学类以及管理学基础方面课程所占的比重,增加与当前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紧密结 合的课程,如增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电子政务、公共部门预算管理等技术性课 程和一些社会统计、社会调查等方法类课程。2 课程设置应突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 突破传统的统一设置课程的思路,除了按专业性质要求和学科发展规律设置课程 外,应结合地域特色,整合优势学术资源,突出自身的课程特色和办学优势,确 立不同的学科取向。如财经类院校突出政府经济管理,理工类院校突出电子政务 管理,农林类院校突出农林管理,海事类院校突出航运管理,矿业类院校突出矿 山安全管理等。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在非主干课 程或选修课程方面应体现自身的专业特色,设置一些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逐渐 形成不同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求生存。如管理学取向的 院校突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概论等课程;经济学取 向的院校突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务管理学、政府经济学、统计学等课 程。
(三)加强实践教学 针对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重理论教 学、轻实践教学的弊端,必须丰富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
1 丰富教学方式,注重案例教学。首先,要取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加强启发式教学,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开放式教学法、情景 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积极性。
其次,要特别注意案例教学在教学方式中的运用。案例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 被视为是未来大学教改的重要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要加强案例教学 的理论探讨,抓好案例库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案例教学室和案例实验室等。
2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地方本 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可采取的措施有:(1)在行政管理专业培 养方案中,设置必要的实践课程和课时量。要鼓励教师结合所授专业课程开展有 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
(2)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 课程的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软件建设,如推进公共管理综合实验 室、情景模拟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决策分析模拟实验室等建设,并购置相 关课程管理、应用软件。(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推进“校府合作”、“校企合作”。
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 大学生岗位实习、挂职实习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4)优化师资队 伍结构,培育 “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是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瓶颈。因此,加强教师实践 能力培养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建 设和发展规划中,应凸显对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创造条件, 让教师通过挂职、实习、交流等方式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岗位上进行 培训和锻炼,参与政府行政管理相关课题研究和企业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 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丰富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培养更 多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素养 的政府官员、专家和企业家为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讲学、专题讲座等活 动。
作者:张玉磊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