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的期盼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带来的思考
柳暗花明的期盼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带来的思考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谭 伟 2016年高考落下了帷幕,人们在期待中充满希望而又不 免失望。有人说语文试题有偏、怪的内容;有人说成绩太低 是对考生生命的扼杀。于是人们开始疑惑,是不是命题真的 走了样,是不是阅卷者缺少人性关怀?进而人们又开始困惑, 学生学习语文12年,经过高中三年集中训练,换来的就是这 样的成绩吗?教师辛辛苦苦地付出,换来的就是这样的回报 吗?对于我,一个在一线奋斗了二十几年的教师,也突然有 了失重的感觉,面对一张试卷,我们该思考的问题太多太多。
重新回到桌旁,展开试卷,让心宁静,重新打量这些既 熟悉又陌生的高考题,我看到了一个不被重视却又不得不重 视的词语——语文素养。这是不是命题人的本意暂且不谈, 从整套试题的结构和对命意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最为明显的莫过于作文题的设计。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 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 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 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这是作文题所给的材料,单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就能看 出一个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低。简单归纳一下,至少有这样三 种想法,其一,有考生会以一个人终身发展为重心,充分阐 述语文学习的重要;
其二,有考生会站在更高处,以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为重心,充分阐明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其 三,当然也会有考生从自身出发,谈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 径。其实,如果作文题到此没有做更多、更细致的要求,这 几种立意都是非常准确的,而且前两者更容易让考生展开论 述。然而,作文题是有明确的作文指向的: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 述三条途径,阐明你的看法和理由。” 说到文言文阅读的翻译,很多考生忽略了课内与课外的 联系。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 之于朝。” 这一句翻译大家谈论最多,人们不约而同把目光集中在 “雁矢”上,当然对于它的翻译更是五花八门。有人说吃大 雁的羽毛,有人说吃大雁的尸体,能翻译成“吃什么”还是 有一定理解力的,可还有人将“啖”翻译成“谈论”就难以 理解了。查看上下文,这一句之前有“岁大饥,人相食”的 铺垫,我们知道人们无以为食,那么“民啖泽中雁矢”就可 以理解了,这里的“矢”是通假字,通“屎”,在中学教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句,课下注释注到了廉颇事迹,“一饭三遗矢”的典故应 该是熟悉的,那么“矢”这个通假字就不是个翻译的障碍。
再加上“囊示登云”中“囊”应该是用“装入袋中”的意思, 那么能装入袋中的不该是羽毛或是尸体。如果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再有一定的语言逻辑判断能力,这一句的翻译应 该很容易。之所以出那么多的笑话,还在于语文素养的欠缺, 对于试题其实是没什么可指责的。
再来看诗歌鉴赏,也许会有考生说根本读不懂,还有人 批评节选的问题。我想这都没有很好地理解命题人选材的用 意、设题的想法。《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全诗40句,命题时 节选其中8句,这8句相对独立,内容完整。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 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节选部分是在讲述曹霸所画之马与其他画工不同,栩栩 如生、神采飞动。内容上既有比较,同时又能突出曹将军画 技的高超。初读诗的内容,似乎无从入手,但根据注释内容 很容易知道这是在写画家作画。我们再来看试题: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 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其实问题很简单,无非是曹霸画的马有什么特点?他是 怎么画的?理解到此,相信绝大多数考生都不会认为难以作 答。还有一道题: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 要分析。” 理解这一题,关键在于要先知道画家画技高在哪里?然 后再去寻找有哪些铺垫。画家曹霸能画出一般画工画不出的神韵,通过这一比较突出画家画技的高超,要分析的诗句就 是“画工如山貌不同”;
马的神韵又是怎么被画出来的呢? 画家看到真马昂首之态有万里生风之感,于是捕捉了这种神 韵,要分析的诗句是“迥立阊阖生长风”。如此理解,这一 题又不难回答,可是事与愿违,很多考生并没有如此分析, 得分低就再正常不过了。说到底,还是语文素养欠缺。
无须再举试题的例子了,我们已经知道,语文素养有多 么重要。可是这12年的语文教育,尤其是高中三年的语文教 学中,我们真的没有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吗?当我们 看到语文成绩低的时候,怎么会不去反思呢?有的语文教师 只讲文言文,不讲现代文,以为这样文言文阅读就没有问题 了,殊不知,很多文言文的知识是被学生零星而散乱的记忆 的。文言文的知识是需要与现代文进行比较学习的,这样才 不会古今不分,混淆乱用。有的教师认为大量进行模拟训练 就会抓住高考脉搏,殊不知,语文并不是靠某种技巧、某种 答法来提升成绩的,靠的仍然是对文字的理解,如果没有充 分理解,一切技巧都显得苍白无力。有的教师平时并不进行 写作指导,一旦指导也是某某法,文章不能出我口,写我心, 这又怎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心灵缺少滋养,文章怎能精 彩? 让朗朗的读书声在每一个早自习响起,我们不仅要诵读 初高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我们还要诵读《唐诗三百首》,读 《诗经》,读《论语》,读经典传世散文。让每一个40分钟都充实,既有讲解,又有讨论;
让每一节课都有笔记,或记 录知识或书写感悟。让每一次作业都富有情趣,减少习题的 解答,减少统一的完成格式,鼓励个性的张扬与表达。让阅 读成为生活中最好的朋友,我们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读雨果的《悲惨世界》,读莎士比亚,读海明威,读鲁迅, 读老舍等,读他人的人生,修正自己的航线。让兴趣成为学 生最好的老师,真正的智者会帮助学生找回失去已久的语文 学习兴趣。当学生不再讨厌语文,而是爱上语文的时候,便 是他们吐露心声的时刻,无须布置,他们会用灵动的笔触抒 写自己多彩的内心世界。其实,有很多教师一直在这样做着, 那份执着,那份倔强,就是柳暗花明的期盼。“社会整体的 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这不是空洞抽 象的表达,而是充满期待的愿景,当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增强, 对文化充满自信的时候,一定是我们语文素养极大提升的时 候,这更是柳暗花明的期盼。
用我们的眼界和胸襟,重新建构语文教学的课堂,我相 信:山重水复的迷茫之后,必是柳暗花明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