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新课标下能力目标实施教学练能转向的方法 新课标三维目标

课程新课标下能力目标实施教学练能转向的方法

课程新课标下能力目标实施教学练能转向的方法 一、新课标凸显“能力”课程目标 (一)基本目标凸显“能力”。

(二)课程理念重视“能力”。

在基本目标设定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 在后面的各板块表述中都十分强调“能力”,使重视能力培 养的思想一以贯之,通篇统一。

基本理念之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全 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而论,首先从语文学习层面依次呈现 “激发和培育思想感情”“丰富积累”“培养语感”“掌握 方法”“养成习惯”“具有四方面能力”,最终落脚到“正 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样的表述不难领会其“能力”旨 归。其次从综合素养层面依次呈现“思想道德修养”“审美 情趣”“良好个性”“健全人格”。这个阐述逻辑与“前言” 中“能力+综合素养”的课程基本目标定位是一致的,“能 力”置前,显示为重。

基本理念之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 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 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句话揭示 了“能力”与“实践”的关系,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的途径是语文实践。

“能力”的定位因课程性质的强调得到再一次突出。

(三)目标与内容强化“能力”。课程目标与内容这一大板块修订不多,但是就如“课程 总体目标与内容”这一部分,仅有的几次修订都是为了突出 “能力”目标。如第7条,修改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将“能力”与“方法”紧密相连 地陈述,更合乎逻辑,更突出“能力”与“方法”的关系。

再如第8条由原来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 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修改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 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 言运用能力。”增加了“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及其具体表现 为“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的表述,强调了写作教 学发展什么能力。

(四)教学与评价突出“能力”。

新版课标“实施建议”中增加的很多文字都是为了突出 与强调“能力”培养。比如在原则建议第二条中增加强调了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第三条中增 加强调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
第四条中增加 强调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实施建议”中的“评价建议”,或增加或保留原来的 表述,都是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评价与考察。如“识字、写 字与汉语拼音”方面,(拼音)“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 的能力”,(识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如阅读教学,“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选择阅读材料 的能力……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精读的评价,重 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学生课 外阅读的评价……进而考察其阅读的……能力”。

二、为什么新课标要如此“重”能力 (一)教学改革大趋势:“能力中心”或“能力为重”。

当今世界教学格局总体来讲呈现为两种基本态势:一是 “知识中心”;
二是“能力中心”。前者是以知识为中心, 以知识为线索,以知识为重点展开教学。而后者是以能力为 中心,以能力为线索,以能力为重点展开教学。多年来,我 国的教学状态包括语文教学,基本属于前者,而发达国家在 上世纪中叶就开始变革,已经转向为后者。“知识中心”的 教学带来的弊端与问题早已是罄竹难书,不必赘述,因此《国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战 略主题”中提出“能力为重”的要求,指明“知识中心”的 教学格局应该扭转为“能力中心”,“能力中心”的教学要 弱化与变轻知识的教与学,教学的展开以能力为目标、线索 和重点,知识的学习只是能力培养的载体,能力培养成为教 学的硬指标(过去知识学习才是硬指标)。明确了教育教学 改革的基本走向,我们就不难理解新版课标对基本目标设定 的重大修订,将语文教育定位于凸显能力培养,绝不是随心 而为的。

(二)客观规律:语文能力在人的综合素养中的重要位置。

教学改革大趋势是转向重能力,语文教学也要求转向重 能力,是不是一种跟风呢?是不是真符合语文及语文教学的 客观规律呢? 其实这一点,只要我们认真研读新版课标“前言”第一 自然段,就能明白其中道理。人类存在与发展、文化传承, 就必然存在着人类活动;
在人类活动中,“包括生活、工作 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就必然存在语言 文字的运用;
人在运用语言文字时,直接表现出来的最基本、 最重要、最有用的是什么?当然是能力。为什么不能回答“当 然是知识”?简单理解就是知识只是经验的固化,知识只有 被获得者灵活地用起来,它才有用,而“灵活地用起来”实 际上是能力。为什么也不能回答“当然是语文素养”?“素 养”实质上说是德性、修养层面的,是内涵、内在的表现, 不如“能力”直接面对问题情境“有用”而“解决问题”。

我们还可以去辨析为什么不能直接回答为“积累”“方法” 或“习惯”等,最终都能理解到只有“能力”才是最基本、 最重要、最有用的。

再从语文教学内在规定性来看,语文教学必然使学习 得到的东西是多方面的,就如课标所列“能力”“方法”“积 累”“语感”“习惯”“情感”等,能同时回答“最基本、 最重要、最有用”的,显然是“能力”。“方法”与“能力” 紧密相连,能不能选择“方法”?不能。因为“能力”是心智性的本领,是人的素质沉淀,而“方法”是其情境化、具 体化的运用,是外化的操作,教方法、用方法,实质是为了 能力培养,方法被人掌握了才是有用的,才是能力。所以最 终还是“能力”为首选。其他选项都很重要,但是都不能取 代“最基本、最重要、最有用”位置,略去辨析。

这样理解的意义在于,凸显“能力”在语文综合素养的 “最基本、最重要、最有用”的地位,也在于指引语文教学 最突出的着力方向,避免实践操作的泛化与无所适从。

(三)原课标笼统、模糊定位,将语文教学引入低效误 区。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与数学教学比较起来)一 直被斥责为“少慢差费”“耗时低效”,而且教师教不好语 文、学生学语文困难似乎成了一种沉疴顽疾。是什么原因造 成的?肯定跟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包括对目标定位的理 解不清晰或有偏差有关。

三、在重能力的课标指引下,语文教学要重练能 (一)重练能的教学要克服三个倾向,实现三个扭转。

1.过于重知识学习,弱技能操练。

过去和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从起点性目标“知识与技能” 的达成来看,我们偏重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基本技能听说 读写的操练不足。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仍然保留这句话:“注 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首先要明 确,任何技能的形成都不能缺少训练,语文从工具性的角度看,无疑是一种技能,离开了训练是一定学不好或者学习的 效率差的。其次注意“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这“语文基 础”不啻基础知识,更包括基本技能。第三是充分注意“注 重”二字,要注重的是语文基本技能训练,注重意味着在“语 文基础”的双基层面,基本技能训练是要偏重、加重的。

2.过于重内容教懂,弱语言学习、运用与积累。

在语文知识和篇章阅读教学中,我们一直以来偏重于教 懂,基于语言学习、运用与积累的练能是弱化的,甚至我们 连要强化它的意识都没有。如教一个词“衰老”,我们一般 是问“衰老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年老而精力、体质衰 弱的意思,或者教师再让个别学生来找找这个词的近义词、 反义词之类,于是大家知道了、懂了,教学活动就结束了。

更多、更灵活、更自主的凭借这个词的练能,特别是让每一 个学生都得到训练的练能,基本是没有去想的。篇章教学教 懂的现象更严重,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大陆阅读教学的一个定 律。近年来,我们对这个问题已经反思很多了,阅读教学“教 什么”?我们突然明白,一直以来我们是在教课文、教学生 懂得课文内容及思想意义。“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借例 子进行语言学习、运用与积累,被我们弱化甚至忘记得干干 净净。举一个小细节来说,教师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 么?”一个学生答了写什么,最多再抽一两个学生答了,一 般教师就满足于此,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就终结了。不难发 现,至此全班学生是听懂了,听懂了课文主要内容了。但是全班学生在这个环节充分练能了吗?每一个学生都操练了 抓主要内容的方法,都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课文主要写什么 了吗?显然没有。长期这样教课文,是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甚 至整个语文教学低效的症结所在。

3.过于重熏陶感染,弱能力训练。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教学方式 方法上,包括课堂内的阅读教学和课外的阅读活动,我们偏 重于通过文本内容进行思想教育、道德引领和审美培育,通 过熏陶感染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受到教益与陶冶,显然这在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增进与提升上是大有裨益的。这样的课在 公开课展示甚至一些名师的表演课中,表现尤为突出。但是 这样的课让人感到“是语文非语文”的困惑。它弱化了语言 文字的学习、运用和积累,弱化了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得 到充分扎实的能力训练。偏重让学生扎实练能的课,不一定 是教师表演得神采飞扬的,不一定是课堂高潮迭起的,不一 定是让观众激动不已的,重要的是看学生在练能上的收益, 通过学生自主练能而得到思想教育、道德引领和审美培育等 熏陶感染,那才是最好的,那才是有价值的语文课。

(二)重练能的教学要注意几点。

1.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重练能的教学最终的评判是看学生(全体学生)是不是 在练能,练了什么能,练能到怎样的程度。为了突出学生的 练,教师就不要再霸占有限的教学时空,在那儿讲呀,问呀,忙得不亦乐乎呀,要努力地让出尽量多的教学时空,突出“学 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自己的课堂”里,扎实 地做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积累语言的事,进行着听说读 写思的训练,教师要最充分地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 导者”。

2.突出课程实践性,充分让学生在活动中练能。

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一改原课标对课程性质表述模糊 不清的状况,清晰呈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掷地有声地揭示语文课程性质就 两个:“综合性”和“实践性”。而且秉承上述课程基本目 标定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此表述课程性质时,给“综 合性”与“实践性”加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修饰与限 制,凸显出语文课程性质的特定性与个性。为了强化“实践 性”定位,修订版课标还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中强 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 能力”,并在后面的各大板块阐述中多次强化重语文“实践” 的思想。这样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质就被着实地突出出来了。

基于如此明确的课程性质定位,我们在实施语文练能时, 要注重充分让学生在活动中练能,活动式学习也是语文教学 改革的大趋势。为此,无论课堂学习还是课外学习,教师都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妙趣 横生、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练能、进步与成长。这也告 诫我们,语文练能的教学,绝不能重蹈形式训练、机械训练的覆辙,切不能打着练能的幌子,将课上成书面练习课,让 学生的课内外作业变成题海战术的训练场。

3.重视基本功训练,重视在方法学习和运用中生成能 力。

练能的教学不回避训练,必须重视训练,但是要训练些 什么呢?从语文基本功的角度讲,传统的表述就是听说读写 几个方面。修订版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定位上讲, 强调要培养“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 际能力”四个方面的能力,也就是从四个方面实施训练。而 每一个方面又包含很多具体的训练角度,这里不赘述。我们 要强调的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每一个方面, 都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在这个过程中生成 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观点已经没有任何人 质疑其真理性,问题是多年来,我们在“授人以鱼”上下的 工夫大,弱化“授人以渔”,甚至根本就没想过如何早日让 学生得“渔”而不再要教师“授人以鱼”。如果我们将“授 人以鱼”主要转变为“授人以渔”,让学生在习“渔”、练 “渔”的过程中学习,那实现学生自主练能的理想愿景,就 绝不再是“空想社会主义”。

4.以能力的习练与提升,以每一个学生的练能收益, 作为教学成效的标准。

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高效,一直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现在修订版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高效方向与路径,那就是着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实施练 能式的教学。由此我们判别教学成败的标准,要转变为重视 审察其练能的绩效,无论独立地看一堂课还是整体地评价一 个教师的语文教学,学生能力的习练与提升、每一个学生的 练能收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准。舍此而加强或重视其他 方面的评价,都是违背新版课标对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定位 的思想要求的。重视练能的导向与评价,才有利于语文教学 改革包括课堂教学改革,向着能力为重或能力中心大转向、 大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