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及建议]远程教育建议

新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及建议

新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及建议 摘要:远程教育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多媒体技术发 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其本质上是一种以教育为中 心的“网络会话”。而“互联网+”是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其对远程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 是挑战。因此笔者在本章中就“互联网+”视域下新技术对 远程教育的影响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
远程教育;
时间;
空间 一、“互联网+”的概念 从多媒体技术的专业领域出发,“互联网+”的概念是 “互联网1.0”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称其为“互联网2.0” 更为贴切。同时“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与大数据、云计 算、云存储、传感技术、定位技术的融合发展息息相关。“互 联网+”与单纯的“互联网”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一种实时的、 无边界的、自主的、人性的、多样的以及丰富的“互动”。

举个例子来说,在“互联网1.0”时代,网络信息是陈列在 多媒体网络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通讯途径来找到并浏览这 些信息从而形成交流,但是这种交流更倾向于单向交流,类 似于看书,信息提供者与网络群众之间缺少相应的交流,无 法形成有效的双向沟通。而“互联网+”概念下,多媒体网 络俨然成为现实社会之上的“第二社会”,在现实中能够完 成的工作均可在多媒体网络中实现,比如教育、医疗、商业 合作、消费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不仅仅是网络多媒体技术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标识,其更是现代生产力 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社会形态。

二、“互联网+”与远程教育 早在“互联网1.0”时代,远程教育即具备相应的雏形。

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如通过“百度”这一搜索引擎可以获取 到以关键词为中心的所有信息,用户可通过浏览的方式获取 到其想要知道的未知信息,从知识的传输上来说,这已经构 成了基本的学习模式,即教育的最基本特征。当“互联网1.0” 融合了现代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传感技术、定位技术 后,其具备了更强的交互性、实时性与开放性,基本学习模 式也在此影响下进一步发展,通过“互联网+”技术可实现 更丰富多样的远程交互,此时的远程学习与现实课堂无异, 教师可通过媒体进行授课,学生可通过媒体进行学习。从教 育的角度来说,这种学习模式,已经可称之为教育,这种教 育是突破时空间限制的“新教育”。当然“互联网+”对当 代社会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其对工业、经济、农 业、社会的影响更大。单纯的从相关关系上来看,教育与互 联网技术交叉融合后形成了远程教育,“互联网1.0”发展 后构成了具备社会特征的互联网生态,远程教育仅仅是互联 网生态的一部分,互联网是远程教育的基础,也是远程教育 的载体。“互联网+”时代,教育应当进一步转变思维,遵 循互联网逻辑和一般发展规律,进一步调整和改革,培育互 联网思维的同时使远程教育更加符合互联网生态环境的特征和要求。

三、“互联网+”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从传统的思维出发,“互联网+”毕竟是上世纪中期发 展而来的新鲜事物,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无法“一言以蔽之”, 但是可不否认的是其是一把双刃剑。单纯地来说,其对远程 教育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1、积极影响(1) 过程的自主化远程教育是对网络通讯技术的一种应用,在远 程教育发展的早期(互联网1.0时代),云技术不成熟时期, 在网络媒体能够承载的信息量相对有限,很多信息无法存储 在网络空间内,人们想要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学习,需要事先 与授课老师进行协商,协定一个时间,通过视频媒体、音频 媒体进行授课与学习,这时虽然可忽略空间限制,但时间上 的限制仍较大。但是“互联网+”时代,云存储技术发展后, 远程教育受到的时空间限制被进一步缩小。可通过录制技术 将授课内容制作成相应的视频课件、音频课件并存储在网络 空间内,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状况选择听课时间和听课内容, 并且可将一个完整的视频课件、音频课件自由分割为多个零 散的部分,也因此可以将更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进行学习。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远程教育已不受到时空间的限制,是真 正的随时学、随地学。(2)形式的多样化根据社会调查, 早期人们对远程教育的理解往往比较单一,远程教育更像是 将现实的课堂“搬”到网络空间,依靠现代多媒体技术实现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与学习。然而“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通讯、物联网等技 术的支持下,远程教育也出现了微课、慕课、智慧校园、教 育大数据、翻转课堂、创客教育等多种形式,远程教育的形 式进一步多样化,远程教育的技术生态也进一步丰富多彩。

学习者也因此可以选择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目 的,从而实现了“互联网+”背景下的个性化学习、社会化 学习、跨文化化学习、微学习、智慧学习。学习者可在远程 教育中获得更加个性化的体验、完成更多个性化的学习任务 并能够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实现知识的共享、经验的共享,这 对学习者个人意识、学习意识、社会意识的提高均具有积极 意义。此外,学习者也可通过互联网技术参与教育互动、主 题活动等教育活动。并且由于互联网的特性特点,学习者的 思维也会发生相应转变,从传统的“为了学习而学习”到“出 于兴趣而学习”的转变,教育更加人性化、实际化,更有利 于实现教育的“终身学习”目标。(3)内容的丰富化由于 互联网的特性特点,在云技术的支持下,网络媒体能够承载 的信息量更加庞大,人们能够在网络媒体上浏览到的信息更 加多样丰富,远程教育也因此而受益,最直观的就是远程教 育内容的丰富化。在传统的教育中,学习者想要找到其想要 的学习内容,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或询问相关的知情者, 在大量努力的情况下仍一无所获者也不在少数。然而互联网 的检索与“模糊化”概念,学习者除了可以直接找到想要获 取的知识内容外还可以浏览到与之相关的内容,学习内容也因此丰富化。2、不利影响和不足(1)个性化教育问题“互 联网+”技术帮助远程教育实现时空间的限制,给个性化教 育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但这不意味着个性化教育的实现。

纵观现阶段互联网中存在的远程教育平台,不难发现其教学 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模式仍较单一,个性化教 育的特征不明显。这种情况也可以理解,我国人口众多,网 络群体较多、远程教育学习者较多,如果需要根据学习者个 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远程教育方案和内容操作成本较高。

(2)教育公平问题从我国义务教育的精神来看,远程教育 不具备公益性、义务性特点,其教育公平也存在问题。用最 简单的方法来解释就是,接受远程教育需要一定的基础,至 少应当具备相应的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理解能力和经 济能力以及多媒体社会操作基础,然而现阶段远程教育在设 计时未充分考虑这一问题,存在部分学习者被边缘化的风险。

(3)教学评价问题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我国小学、中 学学生均接受统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还接受统一的期 中、期末考评。当学习者时间安排一致时,教学评价的极为 容易,只需要通过考试就可实现。但是远程教育具有极强的 任意性和自主性,如何实现教学质量评价就成为一个很现实 的问题。不具备统一考试的基础条件,也不具备传统教育教 学考评的强制力,远程教育质量该如何保证与实现就令人深 思。

四、“互联网+”视域下新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发展建议1、整体思路综合来说,远程教育是新事物。传统课堂 教育在我国有2500年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 期,传统课堂在历史中不断积累和改进后才趋于成熟,因此 并不能强求发展历史仅有几十年的远程教育马上成熟,需要 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使之与时代更加相符, 才能有利于学习者获取知识、实现学习目的,最终促进我国 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的探 索和积累。不可否认,“互联网+”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发展, 其对远程教育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为此要做到扬长避短,发 挥远程教育与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尽可能缩小远程教 育的不足,培育互联网思维、现代科技教育思维,构建“互 联网+”背景下的远程教育理论体系,培育远程教育环境是 必由之路。2、具体建议(1)培育互联网思维从互联网1.0 时代到2.0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从单一向复合发展,可以 认定互联网+时代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已经具备 相应的媒体技术性支持,那么也应当认识到在时代加速发展 的今天,互联网下远程教育是传统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不 应当否认和逃避这一趋势,应当顺应这一潮流,培育教育的 互联网思维,推动现代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2)培 育现代科技教育思维虽然在新课标改革的影响下,多媒体教 学在我国的普及程度较高,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仅仅将其作 为传统教学的补充,也因此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仍较单一。

为此在进一步推广远程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应当培育现代科技教育思维,积极开发和改进互联网教学技术,积极 推广微课、微校园、智慧校园、翻转课堂等远程教育形式。

(3)构建“互联网+”背景下远程教育理论体系应当构建“互 联网+”背景下远程教育理论体系,重视远程教育对现代教 育的积极意义,不能单纯地将远程教育作为补充传统教育的 技术手段来使用,应当注意到其与传统教育区别和联系,把 握好远程教育的特征特点,进而构建远程教育的理论体系, 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的效率优势、技术优势与效果优势,也 能降低远程教育的负面特性。(4)培育远程教育环境环境 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外在因素,基于服务学习者的目的,我们 要通过技术优势建立中心化的远程教育交互网络,建立更加 全面、科学、个性化的检索与服务模式,为远程教育学习者 提供更加稳定、可靠、个性化的远程教育服务,提高远程教 育学习者的知识匹配精度,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这将 有利于学习者终身学习、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我国人口 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丰,李智,万英华.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学 习资源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8,(3). [2]王菲.互联网时代远程教育品牌建设策略思考[J].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8-13. [3]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 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