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感恩教育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一、大学感恩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表 现 1、在校生活行为上 有些学生对老师并不尊重,见面不打招呼,上课迟到, 早退,旷课,对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的教育工作视为“理所当 然”的付出,是保姆式工作。诚然,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 动的开展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但不少大学生却忽视了学 校的培育之恩,稍有不如意则意见很大。2、在日常消费上 奢侈浪费、不节约,不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也没有认 识到学校和社会对待自己的温情,没有真正用心去体察父母 的苦心和社会学校的期待,一些学生只是一味地在索取,而 且认为这种索取理所当然。
3、在人际关系上 一部分学生较少做到与人为善,很少主动为他人着想, 当发生人际冲突的时候不愿包容谅解他人,对帮助过自己的 人缺乏感激之情。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去上网游戏,也不愿花 更多一点的精力和时间去与同学、与老师交往。在与他人发 生利益冲突时,只盯着别人的一点小错不放,却不去想自己 的错误在什么地方。缺少谅解宽容、不懂得尊重与互爱。
4、在对待社会的态度上 认为现存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优越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学校食堂伙食太差”、“学校的宿舍条件差”、 “为什么教室、寝室没有装空调”、“学校的硬件设施落后”、 “社会提供的工作机会太少”等是大学生们常见的抱怨,他 们在抱怨的时候根本没有客观比较的标准,对学校、社会提 供的条件不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只是根据个人的要求 提出质疑和不满,忘记理性评判和审视自己的不足。
5、亲情缺失、漠视 曾有大学对该校100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 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写信频率、是否记 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 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 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 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向父母撒过谎。
“身体发肤,受至于父母”,父母是人生中最大的恩人,是 最应感激的人,但很多学生对父母缺乏关心,不善表达甚至 羞于开口自己内心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6、对关怀不思回报 国家社会给予大学生个人的帮助和支持是无尽的,例 如:国家对寒门学子的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寒衣补助,勤 工助学等措施其目的是希望能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减轻家 庭经济困难造成的压力,更好地完成学业。但有个别大学生 对于这样的关怀表现得非常冷漠,对资助认为理所应当,更 多关注个人利益,关注自己获得资助的多少,少了奉献精神,少了传递爱心的行为。在利益面前索取大于自强自立。
二、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社会心理学家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学生自身原因是一个 无法回避的关键。如:缺乏对感恩意识的自我教育,自立意 识、责任观淡薄,依赖享受思想严重。同时,这种意识的缺 失,还掩藏了很多家庭、学校和社会问题。
1、家庭原因 我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和毫无原则的溺 爱,“造就”了一批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己感 受,较少主动理解他人,不在意别人感受与想法,在人际交 往中功利主义明显。
2、大学德育教育方式导致人文的缺失 传统德育对文化传承、社会统一和个体社会化都起到了 一定的作用,但它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灌输,而灌输作为一 种方法自身并没有谬误,方法只是手段。但因众多因素根深 蒂固,以及人们知识水准等的影响而至“理念化”,结果在 教育中出现约束和控制。致使大学德育更多局限于对事实陈 述或价值判断这个层面,而不包括对事物或社会的理解层面, 注重功利效果及如何运用手段去实现目的。这些规范和观念 无法穿透人的心灵。使得大学德育的效度低迷,信度失落,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其道德发展也只能始终处于一种“知道” 的水平上。
3、财富和机会与个人期望相悖中国处于高速经济发展时期,财富或机会上的公平与人 们的预期不同,所以在许多人的内心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
不同地区与不同人群之间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同在校园里, 有的学生可以一掷千金,有的学生可能付不起学费。加之人 与人之间的疏离情感以及无节制的攀比,使得一些学生在接 受社会或个人援助时,也会产生一种“理所当然”、“受之 无愧”的心理。换句话说,他现在得到的就是他“被剥夺的” 或者“本来就应该得到的”。受赠因此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 “失而复得”。既然“吃了亏”,那么“感恩之情”自然就 无从谈起。
三、培养感恩意识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培养感恩心理,首先要让他们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这 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然后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 直至整个社会。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除了自己的努 力外,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要永远记住那些人 和事,承担一份歉疚,并准备为回报社会和他人而努力。
1、从实在的小事做起 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性, 对师长有礼貌,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常问候父母, 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使他们懂得“吃水不忘挖井人”, 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如:众多高校纷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呼吁成立高校感恩 日;
要求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
做一件让父母开心的事等。2、组织大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 例如:勤工助学,使他们体会人生的不易。有条件可把 大学生带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山区去生活、去劳动,让 他们体会“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从而珍惜学习机会和生活 条件,励志图强,发奋进取。
3、感恩教育和环境要相统一 学生在定型期接触社会、网络、媒体等情况很多,坚定 的信念容易受影响,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要与 德育要求相统一,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教育应是全民、 全生涯教育,不能仅限于学校,老师。家长的教导,以身作 则示范,身体力行感恩,给他们以榜样示范作用,让他们潜 移默化中感受影响。社会环境也应更多宣传良好风气。学校 在这方面要处于一种引领地位,引导社会改变不良风气。
4、德育教育知行统一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也采用了不少方式,开展了不少活动, 不管是什么方法、方式,有多少方法、活动,如何使之有效? 关键的一条就是看其是否在开展中体现交往的实质,即是否 建立在对话、沟通、理解、协调、一致、解决矛盾的基础上。
通过交往,道德观念与规范便不再是外在于受教育者、由教 育者强制灌输的,而是为受教育者自觉地从情感、意志、信 念诸层面自主选择、自我构建、并外化为行动,这样才能从 根本上克服了道德观念和规范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隔离。感恩, 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人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 获更多的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