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道路
探索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道路 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不可忽视。民族农村地区的学前教 育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教育质量,对推动该地区的经济与教育也有重要作用。然而民族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不尽人意,困难重重。本文通过对民族农村地 区学前教育的分析,以期促进这类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 环节。学前教育不仅有助于人的认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而且对于国家的稳定 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对人终身发展的重要 性逐渐被意识到。目前,在我国城镇及发达地区的农村,学前教育已有了较大的 发展。然而在广大民族地区农村的学前教育发展迟缓。不可否认,少数民族地区 的学前教育会影响国家教育的发展。因此,唯有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学 前教育的道路,才能更好的发展学前教育。
一、困境 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育落后,辍学率高,师资缺乏,学 前教育更是欠缺。笔者2015年7月到文山州砚山县的响水龙村寨进行调研时发现, 那里学前阶段的孩子处于无人照管的状态。适龄儿童大部分都没有上过幼儿园, 没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现今,许多民族地区农村推广和普及学前教育具有很 大的难度。
(一)家庭自身状况。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为落后,谋生是每一个家庭的生活重心。
砚山县一直是国家贫困县,至1999年底仍有众多贫困人口尚未解决基本温饱问题。
村民除了少量外出打工的,其他均以务农为主,以粮食为主要种植。这些父母无 论是务农还是外出打工都很少陪伴孩子,孩子一般由家中的老年人照看。改善经 济条件成为村民生活的重心。笔者从与响水龙村寨中未进行学前教育儿童的家长 聊天中发现,当提到家里的孩子为何没有上幼儿园时,绝大多数的人首要提到原 因都是自身经济状况不允许。
学前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思想意识影响着孩子是 否能够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现今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对 孩子的教育也不够重视,特别是学前教育。一方面,许多家长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不用到幼儿园接受教育。笔者在响水龙村寨中采访了众多家长,他们都普 遍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是这个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在家长的观念中, 幼儿园仅仅是照顾孩子的地方,在幼儿园里孩子学不到什么知识,只有那些没有 时间照顾孩子的家长会送到那里。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直接 影响了当地学前教育的入园率与义务教育的质量。
(二)文化与语言的障碍。
语言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也是进行教育的方法。每个民族都 有自己的语言,普通话在这些地区还未完全普及。响水龙村寨所在地区是由彝族、 苗族、汉族多个民族构成。据笔者所调查的响水龙村寨,老人和妇女基本不会讲 汉语。幼儿在进行学前教育以前都是由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在平时生活中不会使 用汉语进行交流,接触汉语的机会很少,形成对本民族语言的依赖。在进学校受 教育前很少有孩子会说汉语。村寨中那些不能使用汉语交流的儿童一般都未进行 学校教育。国家统一进行的学前教育,教学语言使用汉语,进入幼儿园后,幼儿 的语言环境发生改变,会产生极大的不适应性。教材是在汉文化与城市生活背景 下编订的,与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文化环境不相适应,为知识的传递带来困难。
(三)学前教育不均衡现象。
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国学前教育比例增加。2012年教育 部发布的教育统计报告显示,“全国有幼儿园18.13万所,比上年增加1.45万所”。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学前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在响水 龙村寨内有一所小学供周围三个村寨的适龄儿童上学,却始终没有幼儿园。村寨 里的学前儿童就要到别的地方上幼儿园。家长会因距离的问题而放弃儿童到幼儿 园进行学前教育。幼儿园之间也良莠不齐。公办幼儿园从基础设施到教师都能达 到较高水平,一些民办幼儿园却是规模小、质量低、问题多。地理位置、经济水 平好的家庭便可以让孩子进行好的学前教育。相反,一些儿童则就读在较差的幼 儿园,甚至选择放弃幼儿园教育。
二、策略 (一)探索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创办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在办学形式上,最 重要的是开办双语幼儿园。让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学前儿童在进行以汉语为主的学习前,实现自己本民族语言环境与汉语环境的平缓过渡。这样在帮助少数民族 学前儿童顺利克服语言困难的同时,也传承了本民族的文化,让其以本民族语言 承载的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要掌握本民族的语言,当地 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师范学院可定向招收本地区不同少数民族的学生,为当地少 数民族培养专门的学前教育师资。
(二)开发民族特色的课程。
响水龙属于苗族村寨,民族文化特色显著。苗语、苗文传承至今,民 族节日还保留着最初的形式,苗族舞蹈、歌曲丰富多彩。这些都为当地学前教育 提供丰富的资源。少数民族地区应就地取材,开发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课 程。课堂上,添加一些民族特色的知识,比如神话故事。艺术教育方面,教授一 些民族舞蹈和一些简单的歌曲。活动中进行民族特色的民间游戏,并可以组织学 生走出学校去体验原有苗族的礼仪风俗、生活习惯。这样的教育资源更贴近少数 民族儿童的生活,不仅提高学生的智力也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加强儿童对本 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
作者简介:
1.王梦,女,1991年生,河南许昌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4级 在读硕士研究生,教育人类学方向。
2.赵雅,女,1991年生,河南郑州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4级 在读硕士研究生,教育人类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