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新思考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新思考 分析目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现状,明确高职大学语文课 程的学科定位,提出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教育观念,以求能 解决学生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文素养缺失所造成的综 合素质下降的矛盾。摘 要:
大学语文;
高职;
人文素养;
学科定位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 大学语文是全日制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一 门公共必修课,曾经在上个世纪20-50年代初期具备了雄厚 的师资力量,如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等等。50年代因种 种原因被迫中断。1978年,随着高考的恢复以及众多知名学 者的呼吁,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的倡导下,为了达到能更 好地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传承中国文化精髓、提升大学生 精神文明水平、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世界的目的,全国高等 院校重新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 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 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 质的高质量人才。”并且十分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在我国高校 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 组成部分。目前除了个别专业性很强的高职院校未开设该课程外, 大部分高职都将大学语文作为全校性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 课。但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 1.学科地位的弱化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和“两课”一样属于公共基础学科。
我国应试教育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强化,使其人文性和工具 性相脱离,这种强化倾向让有“重实效”心态的学生对语文 课程产生厌倦。学习兴趣专注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科。学生 对于公共学科的轻视以及大部分院校学时安排的不平衡,引 起高职语文学科地位边缘化。
2.忽略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全国有几十种大学语文教材,每年还不断出现新的 版本。但不管是那一本教材基本都沿袭了高中语文教育的特 色:以文学作品为主、偏重于中国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教育,突出思想教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人文精神的 培养,学生视野狭窄,文化陶冶不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浅薄,纯粹追逐功利性和技术性。
3.考试方法陈旧 继续沿用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让学生失去自由放飞思 想的余地,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荡然无存。考试结果也无法体 现学生在人文学科方面的能力。
三、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新思考1.从人文性出发,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目前学者、教育界对高职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有很多种 看法。有的主张语言基础知识的教育,有的认为应强调文学 的欣赏,还有的认为应注重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哪 一种看法最终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位。在进入大学之前, 学生们已经具备厚实的言语、文字、文章、文学以及文化基 础。那么高校大学语文就不应该再侧重于学生单纯的语言表 达和写作技能的培养,即语文“工具性”的培养。如果用大 学有限的学时来讲授这些基础知识,试问相比高中三年来讲 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无非是让学生对大学语文产生“高四 语文”的误会。所以,要对当下已有的教育理念进行更新。
从社会需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大学语文的作 用,注重于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熏陶。任何学科的 教育都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仅仅为了 能找到一个工作,而是为了能成为一个不止拥有专业知识的 优秀的和谐完整的人。
2.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需求的再认识 高职学生跟本科院校的学生不同。他们经过应试教育的 筛选,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但并不意味着高职的学 生就只能接受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 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 实用型人才。这就在本质上要求高职同本科院校一样都以促 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首要目的。面对当前中国的社会形势,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着同样的就业压力。
作为高职的教育者,应该消除语文在学生心中无实际效用的 看法,并积极地提升学生的修养和能力。让学生在具有感染 力、多元化的语文教育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竞争优 势,使优秀的高职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有能力和本科院校的学 生一争高下。
3.从语文教育性质上看 语文研究界曾明确提出过语文学科性质的综合性,认为 语文学科同时具备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知识性、社会 性等等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语文是最 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教育 具有双重性目的,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更 重要地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但人文教育绝非仅仅只存在 于语言文字、文学的教育中,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它渗透在各 个学科领域里,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所谓人文,《易·贲》 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现在可 以把它理解为:与自然科学相对的以人的生存、意愿、发展 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是社会精 神生活最有力的表现形态。
综合上述观点,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 育为核心,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思想文化品质、人文精 神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应该具有能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化修养的功能,使学生真正获得人文素养的熏陶。
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提升精神文明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泽建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探 析 天中学刊 2008年4月 [2]罗湘明 论高校语文教学实质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学报 2004年7月 [3]孙继忠 关于大学语文课的反思 时代文学 2008年 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