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与策略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与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实验,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仪 器或技术手段,通过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学(理 解)数学、用(解释)数学或做(建构)数学的一类数学学 习活动。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既要关注实验的数学价值, 也要突出实验的育人功能,在发展学生“关键能力”的同时, 促进其“必备品格”的形成。一、引导发现:让辩证唯物的观念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 萌芽 小学数学的内容具有抽象性,这种抽象性建立在客观物 质的基础上——人们通过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 念与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
小学数学的内容也充满辩证的 因素,如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数学学 习过程要处理好特殊与一般、具体和抽象之间的关系,等等。
通过数学实验,学生能更好地感悟到知识源于实践并高于实 践,唯物辩证的观念逐步萌芽。
(一)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观察、操作等是数学实验的基本方式,通过对生活中常 见的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努力 领会数学规律的内在本质,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感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源于实践的有效机会。比如 探索“一一间隔的排列规律”时,学生先观察教材提供的场 景图,将图中有规律排列的物品及其数量通过列表的方式加以整理,发现“兔子数比蘑菇数多1”“夹子数比手帕数多 1”“木桩数比篱笆数多1”,从而归纳出“两种物品一一间 隔的排列规律”;
在此基础上,学生继续实验,将小棒和圆 片一一间隔排列,在多次操作、交流中,感悟到“一一间隔 排列的两种物品,之所以数量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是因为 两种物品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二)大胆猜测,小心验证 小学数学教学要处理好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和儿童思维 的形象性之间的关系,重视合情推理的运用,让学生有机会 感悟数学知识的背景和来源,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小 学数学实验,很多情况下,是学生凭借直观或直觉,提出猜 测或猜想,进而通过举例、操作、比较等方式加以验证,获 得数学概念、法则、定律等。可以说,“大胆猜测,小心验 证”的思想与习惯,正是通过反复参与数学实验、不断积累 和感悟而形成的。比如探索“长方形的特征”时,学生直观 地看到并提出“长方形的两条长的边相等,两条短的边也相 等”等观点,我们不妨将其看作是学生“大胆猜想”,继而 鼓励学生“想办法验证这一发现”,即开展数学实验。学生 运用简单的实验器材(长方形白纸、直尺、三角尺等),进 行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验证自己的发现。经历 这样的过程,长方形的特征得到认识,折、量、比、数的学 习方法得到练习,“猜想 验证”的科学思维方式得到启蒙。
(三)数形结合,领悟原理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华罗庚先生曾作诗: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千般好,数 形分离万事休。”数学实验,因其材料的直观、可操作,能 有效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实现数形结合,从具体到抽 象地进行概念建构、算理理解。比如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 法”的计算方就是先通分再计算”的方法。探索过程中,学 生借助图形,将抽象的分数概念、通分过程直观地表示出来, 启迪了思维,更提升了辩证认识的能力。
二、关注数据:让务实求真的思想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 初绽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教育的使命也是求真,这正如 陶行知先生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干 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数学教育旨在让学生获得适应社 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四基”本身都代表了“真”, 获得“四基”的过程,即是“求真”的过程。数学实验,在 很多情况下,会让学生收集数据,根据数据分析得到结论, 从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务实求真的思想。
(一)亲自动手收集数据 数据从哪里来?引导学生收集数据,是数据意识培养的 第一步。从实验中亲手收集数据,是保证数据来源真实可靠 的一种重要策略。而且,学生亲历数据的收集过程,能丰富 其与数据相关的直接经验,激活思维,深度地展开数学思考。小学数学中,有很多实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数据的。比 如四年级上册结合“统计”的教学,让学生进行“动手做” 的数学实验,用滴管在一枚1元硬币的面上滴水,先估计, 在不外溢的情况下,最多能滴多少滴;
再动手,并做记录。
再如,六年级学习“圆的周长”时,学生用滚动法或绕线法, 测量圆形硬纸片的周长,并用测得的网的周长除以直径,发 现“网的大小不同,但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大约是3.1”。
由于实验中的数据是学生亲自动手得到的,学生既愿意接受 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愿意相信这种基于数据的数学学习方式。
(二)理性客观地分析数据 许多重大的科学或数学方面的发现是基于“直觉”得到 的,如“阿基米德在浴室里找到了辨别王冠真假的方法”;
但是,仅凭直觉思维有时会犯错。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鼓励 学生直觉思维,也应引导学生对直觉思维的成果通过实际验 证或逻辑证明,这既能确认直觉思维的成果,也能培养学生 的实证意识。一些数学实验就具有这样的特征。比如六年级 学习“百分数”时,学生计算投篮比赛命中率:比赛分两轮 进行。第一轮,小明投15个,中9个,命中率是60%,小华投 8个,中4个,命中率是50%;
第二轮,小明投25个,中23个, 命中率是92%,小华投32个,中29个,命中率90. 625%。学 生发现,两轮的命中率,都是小明高,自然地想到,总命中 率(两次命中的总球数占两次投出的总球数的百分率)也应 是小明高。但是,经过计算,小明的总命中率32÷40 -0.8=80%,小华的总命中率33÷40-0.825=82. 5%,竟然是小华的总命 中率高!学生惊奇不已,但数据最有说服力。冷静下来后, 学生就会尝试运用百分率的意义对此现象进行解释。
(三)升华认识,品味数据 阅读、参观时,打动我们的不一定是生动的描述、清晰 的形象,也可能是一组组简单的数据。数据无声,数据的力 量却不容忽视。小学数学中,大量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数据、 统计材料,编入教材,运用于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富有成效 地接受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与数学实验有 关的数据,小学数学中也有提供。比如,四年级学习“可能 性”时,学生动手做了抛硬币实验,再阅读教材中的“你知 道吗”(主要内容是五位著名的科学家做抛硬币试验得到的 数据,分别是:德·摩根抛4092次,正面朝上2048次,反面 朝上2044次;
蒲丰抛4040次,正面朝上2048次,反面朝上1992 次;
费勒抛10000次,正面朝上4979次,反面朝上5021次;
皮尔逊抛24000次,正面朝上12012次,反面朝上11988次;
罗曼诺夫斯基抛80640次,正面朝上39699次,反面朝上40941 次)。经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生不仅增进了对可 能性的认识,还能感受到科学家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扎实严谨 的作风,从中受到教育。
三、强调过程:让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 养成 认真负责的态度,也应该是“必备品格”的一个方面。小学数学一直把教育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养成良好习惯、培 育责任心和意志力等作为学科教育的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数学实验,需要学生手、眼、口、脑等并用,认真操作实验 材料,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结论,这些过程,都离不开 认真负责的态度。
(一)实验操作讲求规范 实验过程中,相关操作是否规范,关系到实验结论是否 可靠,也关系到认真负责的态度能否有效养成。小学数学实 验,实验材料、操作过程大多相对简单,但也须认真对待, 教师要认真示范、严格要求,引导学生规范操作。一方面, 常规的操作方法、要领应及早使学生明确,并持之以恒地加 以培养、训练。比如测量、作图,要学会正确使用丁具,还 有小棒、圆片、小正方形片、小正方体块等材料要学会整理、 摆放。另一方面,每次实验,教师要明了操作的重点、难点, 通过讲解、示范或者让学生尝试、交流、修正,使得操作过 程符合规范。比如,六年级学习“圆锥的体积”,学生做实 验研究“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要做到 动作慢、稳,圆锥容器里盛水,每次正好盛满,倒入网柱容 器时不能外洒,如果发生操作失误,应该重做。
(二)结论推导有理有据 学生做数学实验,通常先有实际的操作过程或具体的实 验现象,再通过反思、讨论、交流,逐步明晰相关的道理、 算理、原理,或得到实验结论,发现相关的数学概念、规律等。无论是根据操作过程反思数学道理,还是根据实验结论 归纳数学规律,其思考过程均要有理有据,符合思维规律, 体现逻辑联系。比如,一年级学习“进位加”时,学生用实 验探索“9+4”的结果:分成10格的纸盒,9个格里各有1个 苹果,纸盒外又有4个苹果;
把纸盒外的4个苹果中的1个放 入纸盒中还空着的1格里,这样一下子就看出共有13个苹果。
但学习不能仅满足于此,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一操作过程背 后的算理并形成算法:9和1能凑成10,所以要先把4分成1和 3;9T-l=10,10+3=13。再如,五年级学习“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 通过平移,能拼成长方形”,这是学生所发现的实验现象。
由现象推导结论,实际上是一段简单的演绎推理:原来的平 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分别等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 面积,而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X高。经历这样的推理过程,学生能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公式,也能体会到认真的、连续的思考所带来的乐趣。
(三)长程作业有始有终 著名的“沥青滴漏实验”从开始到现在已近百年,且还 在继续——除了实验本身的目的、意义,它还折射出了科学 家执着、耐心、负责的品质。小学数学实验中有一些是需要 学生花较长的时间、与同伴合作完成的。这些实验的过程, 不仅能启发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活动经验方 面有收获,还能锻炼学生持之以恒、有始有终的品性。比如,二年级学习“时分秒”时,学生用圆形硬纸作底板,用橡皮 泥将小棒固定直立在底板上,再把这个“仪器”放在太阳能 照到的地方。然后,第一天看时钟,整点每隔2小时观察小 棒留在底板的影子并作标示,第二天看影子,估计时间。两 天里,多次观察、记录、思考,不能有半点马虎。再如,五 年级学习“折线统计图”时,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蒜叶的生 长”,这个实验从开始准备蒜瓣到相关数据基本采集完成, 需要超过2周的时间,两周里,定时观察、测量、记录,对 比分析、合作交流。当实验完成后,学生的体会,不仅有与 数学有关的“统计图能清楚地显示出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 也有与基本品格有关的“要坚持按时观察、认真测量、准确 记录”“任务多时,可以小组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