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华教授心理教育思想及贡献的效果分析
班华教授心理教育思想及贡献的效果分析 作为我国心理教育诸多领域的开创者、开拓者、开辟 者和开掘者,班华教授在心理教育的学科建设、思想体系、 教育理念、模式建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教材建设、社 会服务等方面都有深刻论述和非凡建树,为现代心理教育事 业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创造性、前瞻性的卓越贡献。一、现代心理教育学科建设的开创者 作为现代心理教育的创始人,班华教授开创性地提出了 “心育”概念,充分论证了心理教育与“五育”、与素质教 育的辩证关系。“心育”概念是1987年班华教授参加修订《德 育原理》教材时提出的。1989年,随着《德育原理》第二版 的正式出版,“心育”概念正式问世。1989年,班华教授应 山东师大之约,为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师资培训班讲课。一共 讲了五个专题,其中第四个专题是《心育刍议》,包括多方 面内容:什么是心育、心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心理教育 的重要性、心育的内容和废止虐待型教育。班华教授“所说 的心育即心理教育,指培养各种良好心理品质,包括个性心 理品质的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 个性教育等均属于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组成部分”[1]。
1990年,江苏省教育学研究会在盐城市举行学术会议,班华 教授在会上作专题报告,内容就是心理教育,题目为《心育 刍议》。《心育刍议》经修改在《教育研究》1991年第5期 发表,后来该文又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反响。《心育刍议》对心理教育的任务和内容、途 径和方法、目标和原则作了系统阐述,勾画了心理教育学科 的实践蓝图。
班华教授最早构建了国内心理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主 编了第一本心理教育学术专著,奠定了心理教育学科建设的 理论基础。1994年8月,班华教授主编《心育论》一书由安 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江西教育科研》在1994年第6期刊发 了“书讯”《<心育论>出版》,对《心育论》一书作了很高 的评价:“该书在我国率先提出心理教育论或心理教育学这 一新型边缘学科构想,勾画了较为成熟的心理教育学科的理 论框架体系。”学术界也予以积极评价,该书被誉为心理教 育学科的“独立宣言书”。关于心理教育学科归属,班华教 授提出,“心理教育则不同,它可以是心理学科研究的对象, 从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也可以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 属于教育学科性质”[2]。
班华教授注重心理教育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指导,鼓 励学生积极研究与自主探索心理教育。在为博士生、硕士生 开设的课程中,他专门增添心理教育专题。1987年,班华先 生第一次招收硕士研究生3名,他们毕业论文的选题,有两 个与心理教育有关。一个是连思源的选题《心育与德育》, 另一个是刘守旗的选题《试论自我教育能力及其培养》。此 后,李晖硕士论文选题是《道德教育与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任红娟硕士论文题目是《市场经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1994级博士生刘文霞的论文选题是《个性教育论》,1999级 博士生沈贵鹏的选题是《心理教育课程论》,2000级博士生 崔景贵的选题是《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2003年 班华教授联系指导刘晓明博士后,他的研究课题也是关于心 理教育的,题为《视域融合:心理教育中的价值问题》。班 华教授表示,在指导博士生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应当从人 的建设,特别是人的精神建设高度,理解心理教育是时代性 课题。
二、心理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开拓者 班华教授在相关文献中对心理教育思想作了一系列深 刻精辟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在《心育 刍议》(1991)中,班华教授提出,“心育即心理教育,是 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 发挥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3]。
表明心理教育是发展性的,是主动、积极的心理教育。在《素 质结构·教育结构·素质教育》(1998)中,班华教授阐明 教育分类是依据素质分类,而不是相反;
各类素质相互关系, 从而各类教育相互关系,需用立体思维方式和从质的角度理 解其构成有机整体。并从系统论整体性高度,阐述了心理教 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提出了“以德育为导向,以心育为基 础,促进整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思想。[4]在《心育再议》 (2001)一文中,班华教授提出,“与现代教育精神一致的 发展性心理教育或积极的心理教育,即以人的发展为本,旨在优化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心理机能,进而促进人的整 体素质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教育”[5]。在《我的心 理教育理念》(2005)中,班华教授再次提出,“心理教育 目标就是要优化人的心理机能,提升人的精神品质”,“提 高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心理 教育的归宿”。认为“心理教育与其他方面教育不同之处, 在于心理教育就是要影响、作用于人的心理机能,心理教育 的目标就是要优化人的心理机能,提升人的精神品质”[6]。
2007年3月 12日,班华教授在《与中小学心理老师谈心理教 育》一文中第一次正式以24个字概括了心理教育宗旨或目标, 即“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 生幸福”[7],以此作为心理教育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班华教授率先提出了“发展性心理教育”的思想和积极 心理教育的理念,突出强调心理教育的发展性功能和积极实 践取向。“把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包括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简称心育。”[8]这一简要的表述说明班华教授所说的心育 是发展性的心育。“我说的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都是指具有 现代教育精神的主体—发展性教育;
是现代人的心理素质与 道德素质教育,是促进人格现代化的教育。”心理教育的主 体是人,在班华教授所讲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人” 是大写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心理教育包括对有心理问 题、心理疾病的咨询或治疗,但更强调人的心理发展。发展 性心理教育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教育。班华教授从多方面阐述了心理教育的积极意义,提出培养各种优良心理品质。“我 们所说的心理教育属于现代教育范畴”,是主体性的,也是 发展性的,即“主体—发展性心理教育”。“主体—发展性 心理教育,是积极的心理教育,与消极的心理教育相区别。
消极心理教育主要依据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教育主要依据 积极心理学。消极心理教育主要基于物质主义心理学,积极 心理教育主要基于精神心理学。”[9]班华教授认为,主体 —发展性心理教育要在缓解现代人的心理焦虑, 预防和矫 治形形色色的“现代病”方面起它所能起的作用;
而更重要 的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开发人的心理潜能,促进人的自我 实现。
班华教授提出了“班级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基本组 织形式”理念,[10]并勾画了班级心理教育的实践构想。他 认为,班级心理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 向全体学生,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班级教育组织形式……由 起初对少数有心理问题人的个别咨询、小组咨询发展到在更 大范围内采用班级心理教育形式,是心理教育自身发展的一 次飞跃。班级心理教育已成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基本组织形 式;
是心理教育本土化的典型表现。我国学校教育中特别强 调班主任的班级教育工作,特别重视班集体建设,班级作为 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家园,对儿童的精神成长有特殊的意义。
因此在中小学重视通过班级组织开展班级心理教育是“我国 心理教育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在班级心理教育中,班主任或者心理教师可充分发挥作用;
而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的 各个子系统(要素)都具有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功能。
班华教授认为,必须坚持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性心理教 育,重视通过心理教育发展人的潜能,发展青少年的创造性。
如2000年中小学心理与道德教育读本“学会认知”分册就较 全面地阐述了各类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培育。讲“学会创造”, 不单单讲训练创造性思维方法、创造法则,同样重视创造性 人格的培养。“学会学习”分册共5篇,其中“四方法篇” 仅占全书1∕5篇幅,其余为“学品篇”“启智篇”“激智篇” “成功篇”。班华教授还提出了系统的心理教育课程观与课 程目标,组织编写具有时代特征和本土特色的中小学校心理 教育教材。2002年受南京师大出版社之邀,班华教授根据心 育与德育结合的探索研究,和郭亨杰教授、陈家麟教授共同 主编了《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共32册,同时编写了小学、 初中、高中教师用书共3册,职业学校心理教育1册。这两套 富有特色的心理教育教材引起了学术界和中小学教育界的 广泛关注。
三、心理—道德教育实践模式的开辟者 班华教授主张“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11], 提出了我国心理教育本土化的时代命题。班华教授多次表示, “既要学习国外的思想理论,又要重视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精 神。我应记住曾经说过的,要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 道。”班华教授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国文化和教育土壤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教育形态,也是心理教育与道德 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
对心理—道德教育的探索也是 对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的探索。
班华教授首先提出了心理—道德教育概念,论述心理教 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思想,并进行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
[12]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是我国心理教育领域与道 德教育领域共同关心的话题。对其的研究与认识,不仅直接 关系心理教育学科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走向,影响道德教育学 科体系与内容的拓展与深化,而且决定学校教育整体功能的 有效发挥,影响学校教育的培养质量。1987年,班华教授参 加《德育原理》第四章的编写,基本内容是阐述德育与心育 的关系,其中包括思想道德与个性心理的联系与区别,论及 德育与心育结合、德育在个性教育中地位作用等问题,其所 论个性发展与教育包含了个性心理教育。班华教授探讨了德 育与心育、德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明确提出“把德育与心 育结合起来”的思想,“特别强调心理教育与德育关系问题, 因为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都应当是最具人性化的教育,在教 育实践中,二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心理教育与道 德教育,班华教授主张在认识上应该区别问题性质,在教育 实施中能够自觉地使二者融为一体。融为一体就是以心育心、 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班华教授用“心理—道德 教育”来表示这种心育、德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心理教育与 道德教育的结合表征了教育发展的新态势,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班华教授进行心理—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 积极构建心理—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在主持江苏省“九五”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 合的研究”和“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校本课 程开发研究”研究中,班华教授组织编写了心理与道德教育 读物,将心理—道德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1999年9月,班 华教授组织省内对心理教育有兴趣的老师们编写心理与道 德教育读本共六册,2000年7月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六 本书分别供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 使用。班华教授在该丛书前言中说:“课题的主旨是探讨如 何使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在实践上推动和 改进学校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研究工作上试图为探寻 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的模式,即‘心理 —道德教育’作一点实际的尝试。课题设想以道德教育为导 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13]另 外,他带领课题研究试点学校所创造的许多生动活泼的、为 儿童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心理教育组织形式,例如“快乐小 屋”“心理俱乐部”“校园心理剧”“心理沙龙”“青春对 话坊”“心理绿荫网站”“快乐心灵家园”等等,都是心理 —道德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生动实践。这些形式的心理 教育已经自然地融入了德育,而这也正是适合我国中小学的 心理教育,是本土的心理教育形式。班华教授对心理—道德教育实践模式的科学构建,作了 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深刻阐释。心理—道德教育重视以发展的 眼光考虑对人的素质要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幸福人生、 树立理想、修养品德、乐观开朗、经受磨练、珍惜时间、学 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造、思考职业、学会合作、遵纪 守法、提高素质、终身学习。”[14]2004年10月,班华教授 主编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丛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与中山大 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在“丛书”总序中,他提出了心理教育 应既有全球视野,又关注本土化探索;
并从人的建设的需要、 社会转型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崭新的、富有时 代特色的八个心育课题。2009年8月,班华教授提交给“心 理—道德教育高层论坛”的论文《心理—道德教育的研究方 法和研究范围》,提出心理—道德教育应从中小学拓展到高 校,从青少年学生拓展到成人世界,从现实社会拓展到网络 社会。
四、心理教育社会服务创新的开掘者 班华教授积极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服 务,为着力构建江苏青少年心理教育体系指引方向。1999年, 应江苏省教育厅的工作要求,班华教授参与制定了心理教育 文件,提交了《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讨 论稿)》。“纲要”分五个部分:一、指导思想;
二、教育 内容大纲:(一)小学阶段教育主题:努力学习,做全面发 展的小学生。(二)初中阶段教育主题:关心自己健康成长,迈好青春第一步。(三)高中阶段 教育主题:培养健全人 格,准备迎接新生活。三、实施原则与实施途径。四、师资 队伍建设,五、组织管理。该“纲要”很快被采用,以“苏 教社政[2001]23号”文件《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意见(试行)》下发。大纲是为普通中小学制定的,但考虑 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趋势,在大纲中除 提出职业高中心育内容方面可参照普通高中大纲外,还提出 了鉴于职业中学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对职中学生的心育还 应强调的几个方面,包括异性同学交往指导,确立正确的人 生价值观和职业观,加强职业心理品质培育,认识生活目标 与职业理想关系等。
班华教授认为,“心理教育,就是如此美丽,如此诱人! 心理教育,就是诗性教育,幸福教育!”“探索心理教育路 还很远、也很艰难,必须不畏艰苦,继续探讨!”[15]班华 教授关于心理教育的系统论述和实践研究还有很多①,我们 要充分汲取其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智慧,扎实努力, 创新进取,中国心理教育科学发展之路必将越来越宽广,充 满无限的希望、生机和活力。理想的心理教育自然不会自动 向我们走来,我们当坚定而执着地向心理教育理想走去。我 们有理由坚信,心理教育这朵多学科之林中的奇葩定会鲜艳 无比、昌盛不衰!我们更有责任为之付出努力、用心追求! 参考文献 [1]山东师范大学教科所.德育师资培训资料(内部印刷)[G].1989(10):42-60. [2]班华.我的心理教育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班华.心育刍议[J].教育研究,1991(5). [4]班华.素质结构·教育结构·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 1998(5). [5]班华.心育再议[J].教育研究,2001(12). [6]班华.我的心理教育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7]班华.与中小学心理老师谈心理教育(之一)[J].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3). [8]胡守棻.德育原理(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1989:59-82. [9]班华.我的心理教育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心理教育理念”再议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0]班华.班级心理教育与班主任[N].江南时报·新教 育周刊(8),2000-06-26. [11]班华.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J].中小学心 理健康教育, 2001(创刊号). [12]班华.对“心理一道德教育”的探索——兼论中国 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J].教育科学研究,2010(1);
再论 心理—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0(6).[13]班华.心理与道德教育读本[M].南京:河海大学出 版社,2000. [14]班华.我探索心理教育的心路历程[R].2013-05-9. [15]班华.再议心育目标与心育实施[R]//第八届心理- 道德教育高层论坛(常州)交流材料,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