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意识作用影响及认同策略论文(共6篇)_跨文化传播策略

跨文化传播意识作用影响及认同策略论文(共6篇)

跨文化传播意识作用影响及认同策略论文(共6篇) 第1篇:浅谈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外的动画电影相继进入我国电影市场,给我国传 统的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这一窘境,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实现动画电影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推动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一、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现状 1.缺乏明确的受众定位。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一部电影 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受众,因此,实现明确的受众定位非常重要。以《功夫熊猫》 这部美国电影为例,其在上映的第一周就成为了票房周末冠军,与此同时,在进 入我国市场后,该部电影也深受我国观众的喜爱,取得骄人的成绩。与美国相比, 我国动画电影在受众的定位上比较模糊,缺乏明确的定位,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 将成人和小孩全部纳入受众范围内,导致影片上映后,成人觉得幼稚,儿童觉得 太过深奥,看过之后,不知道讲述了什么内容。

2.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深入的研究,我 们不难发现,那些深受我们喜爱的外国动画电影大多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作 为包装的。无论是《功夫熊猫》还是《花木兰》都充分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资源。

而我国在这方面则还不成熟,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在动画制作上,一味的 模仿外国电影,忽视了动画电影的内涵,导致难以走出国门,没有实现创新。

3.动画技术水平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动画电影技术水平相对 较低,人物造型比较粗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难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不仅如 此,动画电影画面质感较差,缺乏必要的立体感。笔者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现 阶段我国动画电影的部分内容太过平面,忽视了动画制作中色彩的应用,略显僵 硬,对画面的内容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难以给受众以震撼的效果。

4.缺乏动画制作的创新意识。不论是哪一个行业,只有树立了创新意 识,才能够实现进步,实现发展,动画电影也不例外。从题材上来看,我国动画 电影主题不突出,缺乏特色,难以给受众呈现梅干。从语言上来说,语句过于冗 杂,与时代发展不相契合。从艺术风格角度来看,缺乏文化因素一拖,画面过于 老套,与国际社会相脱节。二、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 1.实现对受众的精准定位。笔者认为,动画制作企业有必要对自己的 目标受众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动画制作过程中实现有的放矢。

无论是从国内角度,还是从国外的角度来看,动画制作企业都应当明确受众的文 化环境和兴趣爱好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了解国外受众对动画电影需求的 侧重点,并结合我国动画电影受众的喜好划分受众的年龄和职业以及收入水平等 等,这样可以使动画电影更具有针对性。

2.实现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我国拥有璀璨的历史文明,文化资源丰 富,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别较大。在实现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 向外宣传我国本土文化,这样才能够使我国动画电影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 要求我们对不同区域的文化元素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实现文化资源的跨区域挖掘。

将那些属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资源应用到动画电影行业中,例如全世界都能够理 解的有关于亲情和爱情以及友情等温馨情感,这样做可以使我国动画电影突破区 域限制,为各国观众所接受。

3.充分借鉴国外动画电影制作技术。笔者认为,仅仅实现文化资源的 跨区域传播还不足以实现动画电影的国际化。相关企业在实现动画制作的过程中, 还应当充分借鉴国外动画电影制作技术,将其中先进的技术同我国文化有机结合 在一起。

4.加强动画电影人才培养。人才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动画电影 能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必须予以高度的关注。如果我们不能够解决我 国动画电影的人才瓶颈,那么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将停滞不前。为此,相关企业 应当依托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還要与国外 知名动画影视制作公司进行联系,定期邀请国外知名动画影视制作人来校讲座, 加快动画电影人才培养速度。与此同时,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引进国外优秀管 理人才,为我国动画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结语 动画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对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国 家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应当对动画电影跨文 化传播给予高度的重视。当然,罗马非一日建成,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也非一日之功,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应当从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和挖掘全新的文 化资源角度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动画电影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乐晨 第2篇: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 在非洲的热播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和2012年登陆美国主流频 道的《后宫·甄嬛传》都一度成为了国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有人称之为中国 软实力提升的标志。作为最受观众欢迎的电视节目样式之一的电视剧虽然是一种 虚构性叙事形态,但它反映的是社会现实,是人类生活、情感和社会演化的“见 证”,电视剧将其自身所具备的文化意蕴传递到观众心中,引发一种大众共享的 价值观念、共存的人文精神,导致了大众价值观念的趋同,促使社会成员趋于共 同守望一种价值观念,产生归属感,但一牵扯到跨文化传播,就复杂多了。

一、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辨析 1.文化认同是在文化的选择中实现“自我构建”。民族文化及其认同是 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维系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合法性”来源. 认同是在外界的互动的基础上建构的,认同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的①。索绪尔 认为“差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意义的根本,没有它,意义就不存在。认同的 “实践性”就在于文化的实践性,在作为区别差异的象征结构中,主体在文化的选 择性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建构②。

2.跨文化传播需要共同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 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③。对于跨文化传播而言,传播的意义构建 和文化情境密切相关。“传播活动的发生,就是意义由一种文化情境向另一种文 化情境的变动,它是社会的也是历史的变动过程④。就意义的建构而言,作为传 播主体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他们对意义的传播和接受,都受制于他们所处的文化 环境,正是由于凭借统一文化背景和共享的意义,社会成员在思考和解释这个世 界……”。

二、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进程中寻求文化认同面临的困境 1.辐射范围和人群的局限。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深受儒家文化 的影响,与中国文化接近,故而中国电视剧热销东南亚,深受这些国家人民的喜 欢。虽然中国电视剧也在欧美国家的各大电视台播放,但受到文化产业保护政策的影响,他们很少登陆主流频道,登陆黄金时段,其受众大多是当地华人、华侨 及移民二代“香蕉人”,所以形象的总结成“中国电视剧火爆东南亚,欧美遇冷”不 足为过。

2.语言和生活习惯差异。比如中国古装剧中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人 物线索就令老外们不得要领,有些根本找不到对等的词汇来翻译,会影响受众对 信息的接收的。其次,不同国家人民审美和生活方式、价值观有很大差异。就像 东北二人转,赵本山的小品北方的观众津津乐道,在南方相对就不会那么受欢迎 一样,因为生活习惯的差异,外国人是很难理解《东北一家人》的笑点的。缺少 共同的生活体验和文化背景,很多电视剧外国人觉得无趣。

3.精华糟粕并存,商业化下精神内核的缺失。在中国当下穿越剧、宫 斗剧收视蹿红,此类电视剧打着历史、古典名著的的幌子,其所诠释的历史更多 的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解构,对人性庸俗或险恶的暴露与夸大,这种不良的创作 倾向有蔓延的趋势,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也开始荒诞狗血,不接地气,却 对历史缺乏独特的人文视角与反思力量,对当下缺少现实关注与互动,价值观扭 曲。目前很多电视剧的出口都是民营公司在运作,资本和盈利为首要考虑因素, 过度的商业开发而忽视其中所包含的的符号意义和美学价值。雷剧大行其道,不 得不让人忧虑,更不指望他们对外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引起外国受众的共 鸣与认同,真实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了。

三、电视剧如何在跨文化传播时提高文化认同感 1.传而不通是缺乏共同的意义空间,中国故事需找好角度。中国几千 年的历史和幅员辽阔的国土为我们的电视剧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些故事 同样对外国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否讲好中国故事,很重要。一个值得深思的现 象是“花木兰”、“熊猫”、“孙悟空”等具有中国文化的符号中,被好莱坞搬上屏幕, 成为借中国形象行美国精神的范本,这表明并不是我们缺少资源,而是我们对于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缺乏好的角度和立意。电视剧创作人员要善于从我国传统文化 资源中去寻找和挖掘有特色的故事题材,但不能仅仅停留于此,还要注重“中国 故事,世界表达”,找到受众能够接受的切入点。

伏尔泰就曾对元杂剧《赵氏孤儿》进行了改编和二度创作,改变时, 他将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为他的启蒙主义思想服务,构建了一部全新的话剧, 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理念以西方人较易接受的方式代入了欧洲⑤。如何挖 掘古今历史背后共同的人性本质,寻求中外文化相通的价值诉求,进而达到国内外公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同,成为今天中国电视剧走向世界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影视技术手段的运用,针对受众进行文化包装。很多外国受众反应 中国的电视剧剧情不够紧凑,拖沓,冗长无趣,相对于美剧成熟的的制作手法, 显得毫无吸引力,就更不用谈电视剧所蕴含的哲理了。这点我们不妨借鉴韩剧的 一些手法。韩国电视剧具有很深的东方文化底蕴,但场景画面却很具现代魅力, 电视的制作上是经过精心安排和策划的,从背景音乐、道具服装、发型服饰都营 造出恰到好处的氛围,这让韩剧闪烁着现代化的光鲜外表和传统家庭美德和仁义 道德,造就了广传于世的“韩流现象”⑥。《阿凡达》《2012》等影片和《越狱》 《老友记》等美剧之所以风靡世界,除了故事内核外,影视技术、创作技巧,后 期包装等也发挥了很大作用,这值得中国的电视剧工作者借鉴。

3.电视剧拍摄、运作方式的变革。我们发现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国外 受众所拍摄的电视剧,基本都是都是跟国内国观众见面后,找人翻译配音重新剪 辑再销售到国外市场。从剧本、演员、后期制作到发行,缺乏整体规划。中国的 电视剧要针对不同国家的观众,创作人员应对其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 和接受特点等进行深入了解,针对性地推出不同的影视剧版本,提高影视剧在不 同国家的跨文化传播能力,而不是仅仅翻译成外语就可以了。比如一部电视剧可 以同样的故事针对不同市场拍摄多个不同版本,演员选择时选择对外国受众具有 号召力的演员,电视剧的剪辑按照受众的接受习惯进行剪辑,电视剧的创作者要 站在文化传播的立场上,选择正确的传播策略,让外国的受众对中国电视剧产生 兴趣,进而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四、结语 电视剧作为一种软性的推广方式,潜移默化中让受众对一国的人文、 历史文化有所了解,逐渐产生文化认同,了解他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况, 了解他国所秉承的价值理念和对外主张,进而构建起对他国的国家形象。传播一 个真实的中国需要电视剧工作者从国家利益、国家形象的全局审视艺术创作行为, 树立跨文化传播的观念和意识,统筹考虑,寻求共同点和共鸣点,细处着手有针 对性的传播,在追求追求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取得文化效益。

作者:王智炜 第3篇: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随着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增强,大众媒介跨文化传播的发展也日益提 速,这对当前大学生的文化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著名的文化媒介评论家马歇尔 曾经用“鱼和水”之间相互的感知关系来表达人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类 而言,大众传播渗透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以察觉到 它的存在以及带来的影响,但媒介却每时每刻都在向人们传递着各种影响人们情 绪的信息,为人们提供娱乐、解答困惑。徐海波编写的《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 (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一书细致地描述了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相互之间的关 系,同时也解答了大众文化传播的途径转化问题。该书以清晰的思路表达了在经 济全球化的今天,大众媒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认为,跨文化是一种进步的 历史文化现象,它承载了现代人全新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文化 意识塑造而言,更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关于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影响这一问题,在《意识形态 与大众文化》一书中可以发掘出众多可供参考的观点。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 分从虚假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出发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传统意识形态的 超越问题;
第二部分深刻解读了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内涵,并且论述了国外大众 文化理论的逻辑转向;
第三部分着眼于文化商品,描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 大众文化中的转化意义。其中,第二部分提及了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这也为 我们研究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问题提供了便利。目前,越来 越活跃的跨文化传播开始充斥大学校园,一方面,它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另一方面,也让校园媒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无论是当前大学校园当中备受追 捧的“韩风”“欧美风”,还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外国明星的流行文化,这些都是跨文 化传播的重要体现。正如书中所阐述的,追求新鲜与刺激是青年人的普遍特点, 他们喜欢模仿新鲜事物,相较于中年人,他们有更强的适应性和价值观,他们的 审美行为也更为灵活,因此,对于跨文化传播来说,青年大学生是不可或缺的主 力軍。

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该书第二 部分将这种影响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书中认为跨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的饮食文 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饮食文化的本质实际上是指隐藏在人们心中共同的历史背 景以及民族文化,它记录了一个国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信息的交流对饮食 文化产生的影响尤为重大,当前社会,许多西式食物传入中国,并在大学生群体 当中备受推崇,这便是对这一影响的典型体现。其次,是对节日文化意识的影响。

每个民族与国家都有着自身的民族节日,无论是春节、端午节,还是西方的情人 节、母亲节、圣诞节,都是不同民族表达情感、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许多西方社会的节日已经成为他们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他们 的推崇与喜爱,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再次,是休闲娱乐文化对大学 生的影响。年轻人重视休闲娱乐活动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在繁重的校园压 力下表现得更为明显,学生渴望课业之余的娱乐放松,近年来,多元文化交流所 带来的电子娱乐产品以及娱乐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课业之余, 大学生经常通过社交软件进行聊天交友,在西式的餐厅、咖啡厅用餐等。这些都 是西方娱乐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访问、调查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大学生接受 新鲜事物的能力十分强大,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对其来说有诸多利好。同时 该书为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对于 一个国家而言,大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民的素质水平,同时,也彰显着 这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底蕴。在跨文化传播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的文化意识有了 更为丰富的内容,但在我们接受这些全新内容的同时,也应当积极思考,看清文 化潮流背后隐藏的诸多问题,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味地拿 来主义,必然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现代大学生应当积极提 高自身艺术鉴赏能力,增加人格魅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唯有如此,才能使 我国在跨文化传播的大潮中不迷失方向,平稳、积极地向前发展。

作者:宋洪玲 第4篇:英语新闻对跨文化传播的作用探讨 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合作也 日益加深。英语新闻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也尤为重要。向大众展现不同国家不同 民族的文化与信息,促进了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英语新闻对跨文化 传播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对英语新闻会如何促进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显得尤为重 要。

一、当代英语新闻的传播特点 (一)形式丰富。如今人类通过科学与技术不断地改造着世界,而这 也正逐渐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地认识世界,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在与 时俱进。在科学与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的传播打破时空限制,以更加丰富 多彩的形式更灵活便捷地推动文化的传播。而英语新闻不仅能够促进跨文化的传 播,也能够满足不同文化群体的精神需求,构建文化交流的桥梁。英语新闻以电视新闻为主要呈现形式,发挥电视媒介的优势将新闻内 容以生动的图像展现出来,并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向世界各地及时传播新闻资讯。

在跨文化交流的层面上,英语新闻也能够提高人们的英语表达与沟通能力。

(二)内容广泛。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产业也得到了不断的 进步,因此,英语新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内容上的丰富 多彩,形式上的多样化使得英语新闻更受大众欢迎。改变原有单一的时事新闻, 增添时尚、财经等方面内容。在原本只通过报纸传播新闻的方法扩充到电视,网 络领域。例如为了有效实现新闻报道的目的,有时也会大量采用非谓语动词时态, 如:TrialstoStabilizetheLeaningTowerofPisaLookVeryPromising(稳定比萨斜塔的 努力渴望成功)句中使了不定式toStabilize;

FilmStarClintEastwoodHonouredinGalaTribute(影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受庆嘉奖), 句中使用了被动,并省略系动词Was。

(三)与时俱进。新闻的两大特征便是真实性和时效性,但随着时代 的发展英语新闻也应进行不断的创新,凸显时代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跟进时代 的发展,赋予新闻时代气息。不仅要追求内容的真实性,传播的时效性更要注重 时代的特征,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内容和方式展现客观世界,传播和扩散文化。例 如,为了使新闻标题语言活泼,有时会用习语、俚语、名言警句,如:
Cryingoverunsoldmilk(牛奶未售出,懊悔已徒劳),该句套用了成语 cryoverspiltmilk,意思是为已经发生而无法补救的事情懊悔。

(四)报道能力强。面对媒体行业的高强度竞争力以及大众多样化的 需求,能否在行业中赢得主导地位,赢得大众信赖。英语新闻就应紧跟时代的潮 流,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受众需求,丰富内容和新闻传播形式,提高新闻的质量。

使得媒体增强英语新闻的报道能力,促进英语新闻文化的传播。

二、影响英语新闻传播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同样环 境因素也对英语新闻的传播起重要作用。不同的环境能够造就不同的民族文化, 而文化进而影响着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意识。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意识形态, 使得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跨文化传播的层面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国家和民族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文化风俗和成长环境造就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英语 新闻的传播东西方的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封闭式的地理环境和开放式的地理环 境使得东西文化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也由此导致了东西方文化和行为方式的不 同。但英语文化却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文化交流跨越国界传播和交流。

(二)民族风俗因素。不同的民族经过习惯的不断积累形成独具一格 的民族风俗。即使不同的民族风俗各具特色但也有一定的共通点,并且由于长期 积累而形成的风俗一经形成,便具有延续性,不能单凭个人的力量改变风俗。不 同环境中,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民族风俗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当西方文化通过 英语新闻传到我国时,由于文化的某些共同特征会形成文化的感召。

三、英语新闻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如今各国的经济政治在不断的发展,文化交流也在进一步的强化。在 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各民族在科技技术发展的基础前提下发展文化科技,并在 交流中吸收借鉴优秀成果,使民族的文化得到创新与发展。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 供了交流的平台,发挥英语新闻对跨文化传播的作用,促进文化传播与扩散。

(一)英语新闻是跨文化传播的桥梁。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英语新闻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 响力,也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英语新闻作为文化传播过 程的重要工具,随着民族间日益频繁的交流,英语新闻的传播形式得到了发展。

信息技术和科技的发展,使英语新闻由单一的报道时事新闻向宽领域多方面发展。

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融入文化因素,不仅是时事的传播渠道更是文化的传播。立 足于新闻的整体性,剖析更深层次的问题,关注事件的细节,对新闻内容与文化 相应的衔接丰富新闻的内容和形式。

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是国家间对外交流的桥梁。同样英语新闻也是 跨文化传播的桥梁,由于通用性使得各国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更便捷高效。在信息 化的时代,人们的信息交流传递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因此,新闻的传播形式也是 覆盖报纸、电视、网络等多方面传播媒介,使新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作為跨文 化传播桥梁的英语新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传播,并对文 化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英语新闻对跨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文化传播经历了不同的发 展阶段,具备不同的发展特征,对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具有较强的影响。在传统媒体的传播时代,文化传播的速度较慢,传播形式也较单一。但随 着新时代科技的发展,电视网络的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使英语新闻的传播打破 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英语新闻的传播也是由一开始的口头上传播到报纸、电视传 播,在技术力量不断更新发展的前提下丰富传播的形式。跨越国界,以便捷高效 的方式传播着民族文化,促进世界各地文化与民族风俗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 各民族不仅可以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的舞台,更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 文化。使文化得到扩散,构建和谐的文化交流方式。因此,由分析可得,英语新 闻对于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直到近代,中国的文化传播才得以重新起步,但在近代的中国科技与 技术力量都相对薄弱,因此,该时期的文化思想传播主要通过报纸来传播。在这 个时代,由于世界范围内的革命让英语新闻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得到了大众的欢 迎。直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得到了较快的进步, 英语新闻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得到了较大的改进,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 交流,也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英语新闻的内容也得益于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得 到了丰富和充实。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频繁,我国作为最 重要的文化出口国家之一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传播水平。而英语新闻是我国 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当重视我国英语新闻的跨文化传播 作用,同时努力提升英语新闻在文化交流领域的地位,通过研究与创新提升英语 新闻的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作者:代静 第5篇:影视剧字幕翻译及跨文化传播 影视作品作为全球化语境下有效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 力和丰富的文化承载,增进了各个国家和文化之间的文化沟通与交流,成为加强 本国文化特性和跨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影视作 品字幕翻译的研究日益凸现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甄嬛传》引起的翻译热 以清朝雍正年间为时代背景的宫廷剧《甄嬛传》讲述主人公甄嬛在宫内尔虞我诈的斗争中几度浮沉,从一个不谙世事、向往爱情的单纯女孩成长为一 个弑君谋权的“老佛爷”。《甄嬛传》是现代传媒技术和古典文化的完美结合,整 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剧中既有盛大的历史场景,也有细腻的情感交流,还有诗 意的对白、严格的礼仪典制、华美的传统服装道具,处处彰显中华民族的深厚文 化底蕴。该剧从2011年以来在国内持续热播上百次,在港台地区、新加坡、马来 西亚、韩国、日本也掀起收视热潮。而由美国制作团队全新剪辑和编排的6集美 版电视电影《甄嬛传》于2014年登陆美国最大的收费视频网站Netflix。这部极具 中国古典语言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电视剧该如何翻译引起很多观众的热议。在美版 《甄嬛传》上映之前,大众就对这部中国古代宫廷剧中一些文化负载词和文化现 象的翻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网络上出现了各个版本的“神翻译”,让人啼 笑皆非。比如,华妃的“赏你一丈红”,被网友翻译为“Giveyoua3.3333metersred”;

最常用的一句对皇上的问候“皇上万福金安”被翻译成“Empress, hopeyou1000luckyandsafewithgold”;
清朝后宫嫔妃称号繁多,其中的“答应”“常在” 被网友戏谑成“Agree”和“Alwayshere”;
而红极一时的甄嬛体“这真真是极好地” 也被大众翻译成“Thatisreallyreallygoodenough”等五花八门的版本。这些网络上的 热议和“恶搞”翻译引起了古装影视剧的翻译热,也反映出这部剧的翻译难度以及 大众对其翻译的关注和担忧。

作为第一部登陆美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充满了大量文化 负载词和文化意象的中國古代宫廷剧,能否在美国同样掀起收视热潮,承担起传 递中华文化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剧美国版的翻译是否成功。那么,《甄 嬛传》怎么翻译才能既不失中国文化特色,又满足美国受众的期盼,实现影视字 幕翻译的跨文化传播的目的,这值得我们从影视语言的特点到字幕翻译的目的和 策略,以及跨文化传播功能的实现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二、从《甄嬛传》看影视剧字幕翻译 1.影视剧字幕特点及翻译 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商业性和市场化等特点, 而影视语言具有即时性、大众性、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和无注性等特点[1]。

因此,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不能无视目的语文本的交际目的 而“忠实”地再现源语文本的表层结构,相反要最大可能地服务于目的语文化背景 中的目的[2]。影视语言特点制约了字幕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规定了影视翻 译要以目的语观众为中心,适当照顾到他们的语言水平和阅读需求[3]。作为译 文接受者的受众,其需求决定了影视字幕翻译的目的和原则,其文化习俗与语言习惯影响了影视剧翻译策略的使用。影视剧翻译要实现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预期 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并以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来判断译文是否成功。首先,影视剧 中的大多对白具有通俗性和口语化的特征,其译文要做到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易于上口。其次,影视剧的类型、文化背景、语言风格各不相同,在翻译过程中 要根据以上因素来确定翻译策略,保证字幕与影片画面的和谐,充分展现故事情 节和文化内涵,实现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目的。再次,影视剧的字幕在制作上要 受到画面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字幕翻译要做到言简意赅,不喧宾夺主,不影 响画面传输,不造成观众的阅读和理解障碍。另外,影视作品中独特的文化形象 和视频画面传输的非语言信息在字幕翻译中也要予以适当的配合与传达。总之, 影视剧字幕翻译应考虑到解决字幕时空限制和为实现文化转换而采用的必要策 略[4]。

影视剧字幕翻译需要达到三个基本目的:向受众传达影视作品的剧情 和语言信息、实现影视剧跨语言的文化传播、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影视剧翻译 中,翻译策略的使用以及翻译原则的制定都是由受众的需求及相应产生的译本的 翻译目的决定的,能否有效实现翻译目的是翻译的最根本原则。影视字幕翻译要 达到这三个字幕翻译的目的,最常遇到三大难关:文化对等、押韵和幽默。以《甄 嬛传》为代表的历史背景题材的影视剧,有别于现代影视剧,其语言中文白夹杂, 大量使用修辞和富有诗意的文本内容,多处引用或改写中国古代诗词歌赋,再加 之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该剧贯穿了很多历史典故、文化词汇以及文化意象。这 些语言和文化特色给目标受众带来异国文化和风情的同时,往往为目标语受众所 不熟知,甚至有时候难以理解和接受,容易造成理解和传播障碍。这使得“文化 对等”成为《甄嬛传》字幕翻译中最难的一关,因此译文尽量在文体、语言风格 上保持原文的风格特点,同时进行合理的转换和取舍,以免造成理解障碍。可见, 影视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字幕的隐形[5],让观众意识不到字幕的存在,仅仅给观 众留下信息精华,从而最大限度地传递语义信息,最终达到字幕和视频画面的完 美融合。

2.《甄嬛传》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影视剧字幕翻译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将精彩剧情和语言文化信息准确 恰当地传达给目标受众,让受众获得美感体验的同时,还要避免文化交流的障碍 和缺失。备受关注、困难重重的《甄嬛传》翻译要在中美两国巨大的语言文化差 异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就要结合“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归化是采用目 的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形象来传达原文的本意,尊重目的语受众的语言习惯。异化是采用源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形象来传达原文内容,在译文中突出源语的“异 国风情”。在《甄嬛传》的字幕翻译中,对于难以转换的文化因素采用“归化”的 翻译策略,避免译文造成理解障碍。而对于可以转换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 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值得注意的是,过度的异化翻译会因异质文化的大量 介入而使影视剧的受众感觉晦涩难懂,最终失去观看的兴趣。过度的归化翻译虽 然使译文易于理解,但是会失去源语的文本特色和异国情调,使目标受众失去了 解异国文化的机会和乐趣。比如,英国古装剧配上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或者 中国宫廷剧配上美国街头化的口语就破坏了原影视作品艺术的和谐美。

针对《甄嬛传》中大量富含文化内涵的文化形象,异化翻译的恰当使 用才能保持原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比如,该剧对主人公名字“嬛嬛” 的解释为“袅楚宫腰”,在美版中翻译为 “TheslimwaistoftheconcubinesoftheChupalace”。这里加入了关于楚国的文化背景, 体现出其名字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但是对于不了 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美国电视剧受众来说可能会稍显晦涩难懂。剧中,温实初 引用古诗词对甄嬛的表白“一片冰心在玉壶”翻译为 “Ajadevesselisthesymbolofapureheart”,这种解释性的翻译交代了冰心和玉壶的象 征意义,其含义使目标受众一目了然。

两种翻译策略的使用不是独立的,两种策略可以实现有效结合,对源 语内容进行适当的再创作,从而转换文化意象,弥补文化空白,实现文化传递的 目的。美版《甄嬛传》对于“一丈红”的翻译“ScarletRead”中省略了原文的“一丈”, 增加了“scarlet”(猩红、罪孽),既没有采用完全尊重原文的异化翻译,也没有 完全归化翻译成美国的某种刑罚,增加的scarlet诠释了一丈红作为一种刑罚的惨 烈,不失为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上乘翻译。

影视作品的翻译很大程度影响着影视剧的收视效果和文化传播效果。

为了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中文版《甄嬛传》中容易造成目标受众困惑的文化 负载词,在美版中翻译成目的语文化中含有同样或相似联想意义的形式或形象, 甚至是不同程度地进行改写或省略。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融合了归化和异 化两种翻译策略,以同化为主,辅以异化翻译,使其相辅相成,在处理源语文化 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减少文化交流的障碍,在达成文化的有效传递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和意义[6]。

三、从《甄嬛传》看中美差异中文版《甄嬛传》中的诗词、音乐、服饰、建筑、医药、礼节、饮食、 典制等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美版《甄嬛传》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 同时,其翻译和剪辑等也体现了东西方语言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差异。

1.《甄嬛传》中的中美语言思维差异 汉语多用简单句和并列结构,结构相对松散,句型呈竹节结构。英语 多用复杂句和大量的关联词,句式结构严谨,句型呈树枝结构。这种语言的差异 体现来源于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英语民族注重偏逻辑的理性思维,而汉语 民族注重偏直觉的悟性思维。而且,汉民族倾向散点思维,所以汉语多后重心, 是主题结构性语言;
英语民族倾向焦点思维,因此英语多前重心,是主谓结构性 语言。在汉英翻译中要根据不同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改变句子的结构。比如,在《甄 嬛传》的字幕翻译中,“家父松阳县城安比槐”翻译为“MyfatherisAnBihuai, deputymagistrateofSongyangcountry”。此翻译根据英语的习惯改变语序,将原文 中位置在后的人名提前,之后再描述其官职。另外,对于汉语常用的重复,比如 “嫔妾只是想训诫她一下而已,训诫一下”翻译为 “Ijustwantedtoteachheralesson.That’sall”。在翻译中,省略了后半句的重复,而用 “That’sall”表达了源语中“仅此而已”的意思,言简意赅,准确传达了原文本的内 容,迎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美版《甄嬛传》把源语文本中大量的排比和重复都进 行了省略和同化翻译,把汉语最常采用的“后重心”的“竹节结构”在翻译中拆解组 合成英语习惯的“前重心”的“树干结构”,句子結构和语序的变化体现出中美的语 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差异。

2.《甄嬛传》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中文版《甄嬛传》中人物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称呼都表现出了等级尊卑, 而美国文化更喜欢直呼其名。在中文版《甄嬛传》中的“本宫”“朕”“臣妾”“微臣”“奴 才”“奴婢”等称谓在美版中都一律译为“I”。甄嬛在认出皇上之前问:“不知尊驾如 何称呼”翻译成“Whoareyou,sir?”其中,甄嬛对其的尊称“尊驾”直接翻译成“You”。

同样中文版中的尊称“姑姑”也直接翻译为“you”。而甄嬛与故人温实初在中文版 中互称“哥哥”和“妹妹”,而美版中则是直接称呼名字“Shichu”和“Huan”,这也体 现了美国人在称呼上的文化习俗。

另外,《甄嬛传》共76集,按时间顺序,利用大量细节铺垫,层层推 进地讲述甄嬛一生的爱恨情仇。而美版《甄嬛传》被重新演绎和剪辑,改编成6 集的电视电影,而且每一集都以老年甄嬛回忆往事的场景开篇,每次回忆一个主题和线索,再以倒叙的形式围绕主题展开故事。其中大量的细节和铺垫被删减, 留给观众很多的想象空间。这也体现出了中美两国观众的观影习惯、思维方式和 生活节奏的不同。

虽然中美文化和观众的思维方式有巨大差异,但是在两版《甄嬛传》 中体现出了超越民族的共通的文化价值观。比如,中美两版中的爱情、友情主线, 引起了身处不同文化的中美两国观众的强烈的共鸣,符合跨文化传播的共通性规 律。

四、影视剧字幕翻译的跨文化传播意义 在经济、文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大众传播媒体飞速发展,深刻 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影视作品作为最直观、生动的文化产物和载 体,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其跨文化传播迎合了时代潮流,成为跨文化交流的 重要形式。不同于普通的书面翻译,文化内容只能靠文字符号传达,影视作品中 与字幕同步的视听信息可以有效诠释和传达文化内容。影视作品的多媒体性质为 克服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7]。

不难发现,中国的影视市场受到美国和日韩电影电视剧的严重冲击, 好莱坞大片常常包揽了中国大半影院票房,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也越来越影 响著中国影视剧受众的价值观以及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如何进入国际主流传播 平台和市场正是我们的民族影视艺术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影视艺术越具有民 族性也才越具有国际性,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影视艺术民族性的沃土[8]。《甄 嬛传》中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了民族影视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这 正是中华影视艺术最大的优势所在。字幕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恰当使用才能 避免文化交流的缺失和断裂,在尊重受众观看感受的同时,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将影视作品的大众性特点与文化传播的任务相结合,使该剧成为一种有效的文化 交流媒介。用现代的西方语言展现传统的东方文化,才能让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国 门,不仅实现其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承担起跨文化传播的重任。

作者:刘晓辉等 第6篇:媒体在互联网思维下的跨文化传播 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时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 断进步,通讯工具的逐步发展,用以传播信息的媒介日益丰富多元。新时期,新阶段,媒体在互联网思维下进行跨文化传播是很有必要的。

一、国际互联网出现打破传统文化传播格局 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麦克卢汉勾勒的“内爆”的村落,似乎变得越来 越“小”。

一定的历史时期,技术给人类的文化类型带来改变和发展。在互联网 出现之前,传统媒体扮演着传播文化的角色。报纸刊载着前一天世界、国家和社 会发生的变化;
广播播送着精彩的故事、动听的歌曲;
电视呈现着绝妙的表演、 逼真的画面。即便如此,传统媒体对文化传播形态有着一定的局限性:(1)信 息发布定时化。(2)单位时间段内的信息容量较小。(3)信息使用的选择性较 差。(4)交互性不够。

1994年4月20日,我国第一个大规模TCP/IP网络NCFC连入Internet的 国际专线开通,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序幕。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体的发展 和转型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到1999年初,全国至少有127家报刊和近100 家广播电视台在互联网上开辟了网站。因互联网的独特面貌,网络媒体改变了文 化传播形态:(1)信息更新的即时性。(2)系统的开放性与全球性。(3)信 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4)传受双方的交互性。(5)信息接收的自主性。随着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媒介素养的提升,受众已经不满足自主接收信息,成为 了具有传受双重身份的信息制造者和消费者。

二、媒体与互联网思维 早在2011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说:“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 的思维方式要逐渐像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2012年,小米CEO雷军提及“互联 网思维”,小米当今的成就与他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者紧密相关。陈雪频对互联 网思维这样定义到,“在互联网对生活和生意影响力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企业 对用户、产品、营销和创新,乃至对整个价值链和生态系统重新审视的思维方 式。”“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有了这些思维,而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 使得这些思维得以集中爆发。” 传统媒体上线,借助网络平台依旧发挥传播的环境监视和协调、解释 和规定经济活动、提供娱乐、传递规范等功能,就必须培养互联网思维。而与互 联网同步发展的新媒体,也需要即时更新互联网思维方式,紧跟时代脚步,甚至引导前进。

“用户”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对于媒体行业而言,也是以受众为中心 的。受众的兴趣所指和需求所向是媒体生存的前提条件。因为现在的受众已经不 单单是传受的“受方”,而是拥有事件参与欲望的“自主”方。因此,媒体不单单要 提供信息,也需要提供参与途径,成就有个性的人格化存在。这种存在必须和受 众深度互动,而且把受众带进新闻生产、传播甚至营销的多个环节。

“极致”是各行业在完成自身任务后,对细节进行处理以达完美的一种 态度。“澎湃新闻”作为“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不仅在内容上细致至点、 深入至根、连接至广、苛求真想、注重价值,在形式上注重与读者互动,分辨真 相和谣言,并将核实结果实时更新。做有质量的、专业的、深度的新闻,依旧是 媒体所追求的,受众所需要的。

“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独特个性和人格, 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互联网思维中的社会化思维对于现在媒体作为有个性的 人格化存在也是必不可少的。媒体要获得自己的人格就需参与社会互动中去,了 解且尊重每个群体的个性和禁忌。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遵循与媒体相关的特定 文化要素,如专业技能、价值体系、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等等。

“跨界”,是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 式。伴随着互联网开放性和共享性,很多领域之间界限变得模糊。对媒体而言, 本身就涵盖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借智”。这种“借智”不仅仅需要跨越新 闻传播学科,向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汲取理论和实践案例,同样向商科、法 学等行业补充自身,学会营销和自我保护。

三、互联网思维下的跨文化传播 互联网的发展孕育了互联网思维,也催化了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对于 因其发展而影响至大的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若想获得长足发展和 扩大时空上的影响力就需要在互联网思维下进行跨文化传播。

(一)在不同群体受众需求中提取“最大公约数” 在前面提及的互联网思维中,强调到“用户”是其核心。受众的好恶决 定媒体的生死存亡。互联网的交互、分享特性使得不同群体间交流频度上升,同 一受众可能会具备多重群体身份,或者对其他群体成员感兴趣有意靠近。因此,媒体需要在不同群体受众需求中提取“最大公约数”,简而言之,就是寻找出不同 群体之间的共同点,使不同群体成员能参与到同一媒体事件中去。

(二)在社会生活中建造交往平台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媒体也因互联网的到来 走下了信息流源头的高台,在社会中接上了地气,练就了个性。新闻传播本身就 是跨文化的,社会越开放,越是现代化,人们就越是能通过新闻传播建立起互动 的社会化生活。因此,媒体本身需要和不同的群体交流沟通,获得自己的社会化 人格,于此同时在社会生活中建造交往平台,让不同群体间针对某一社会问题进 行跨文化的讨论和交流,在多元答案和意见中对事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获得不 同群体间的信任和欢迎。

(三)跨界营销,群体间融合 互联网时代,社会运转的速度越来越快。再具有创新力的东西,都可 能在长则一两年、短则几周的时间之内失去新锐度。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一劳永 逸的创新。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常常是一种“跨界”的创新。为了增加受众的 参与度,图画新闻、动画新闻、数据新闻、多屏互动都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体验当 中,这是技术上的“跨界”。为了对目标群体进行全天候覆盖,线下活动转移到线 上,线上思想移接到线下,这是虚实空间的“跨界”。为了提升媒体形象和知名度, 不同国家的媒体合作完成新闻报道或电视节目,这是国家之间的“跨界”。媒体可 以借用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引发受众产生兴趣的因素整合自己的目标受众和自我 定位进行“全球化思维,地方化行动”。无论如何,互联网已经与社会融为一体, 也向各个领域、各个国度、各个文化伸出了触角,以后会融合的越来越紧密。媒 体未来发展,必将跨界营销,群体间融合。

作者:宁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