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思考 摘 要:
高校,后勤,社会化 我国自1999年就开始提出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各高校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举措,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 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一些传统的高校后 勤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如何走 出传统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在成功的管理中去寻找 突破点,将“社会化”推向更深的层次上去,对于进一步理 顺高校后勤运行机制,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深入开展,有 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现状 目前,广东省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总体运行良好,整合 后的后勤资源得到进一步扩充,后勤实体实力逐步加强,随 着运作成本的逐步降低,激励机制的日渐完善,监控力度的 不断加大,师生员工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各高校后勤文化特 色鲜明,强化了后勤保障力度,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好的影响。

随着后勤社会化发展的逐步深入,后勤服务的效率大大提高 了,高校的经济负担减轻了,合同工在保持原有水平的基础 上进一步扩充,正式工的工资、待遇、福利等能与改革前基 本保持一致,学校负担减轻的同时,后勤员工积极性得到了 极大鼓舞。

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在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后勤社会化向纵深 发展。例如有的学校并没有真正把后勤社会化提高到学校发 展的战略层面上来,一些高校领导对后勤社会化理解片面肤 浅,不给后勤投入运营经费,认为后勤社会化应该完全市场 化,并由此滋生出“等、靠、要”等消极思想,导致后勤社 会化的发展进程出现止步不前的现象。

二、 制约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因素 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到目前为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 减轻了各高校沉重的后勤负担,但因为发展不平衡,不同高 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配套政策不健全、后勤职工整体素质低等成为制约高校后勤 社会化发展的瓶颈。

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从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这一理 念开始,到现在已经历经了十余载,国民的思想随着改革开 放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也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

但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中,学校有相当部分教职工中仍 存在固步自封、吃大锅饭、因循守旧、认识不统一的思想, 这是造成当前后勤社会化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2.配套政策不健全。高校后勤社会化涉及到产权、人事、 劳动、工商、税务等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 程。仅依靠各高校自身制定相关制度来引导,难以长久持续 发展,而国家和地方在后勤社会化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 策出台较少或基本没有,造成后勤社会化在推行过程中遭遇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归可遵的尴尬境地。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向纵深发展的措施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一张白纸到逐渐摸索出一条适 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我们认识到后勤社会化应该将以人为本 作为后勤改革的总原则,从高校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因校 制宜的原则,实现全方位发展。切忌搞“大一统”和“随大 流”,不能急功近利,放弃原则。

1.后勤社会化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首先,要正确理解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高校 后勤社会化并不是只有一套固定的模式,不允许任何变通和 改动,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同样都是社会化 的表现形式,引进竞争机制,参照市场经济进行内部竞争也 是社会化。社会化的本质目标是能够更好地满足师生以及学 校教学、科研的需求,因此采取何种发展模式,如何进行运 作都要以本校内外环境和经营条件为基本出发点。

其次,正确认识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在后勤社会化的进 程中,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手段,学校发展是目标,稳定是根 本。学校的工作重心使发展和稳定,后勤实体既要遵循经济 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规律,既要坚持产业属性,又要坚持教 育属性,如果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的属性和规律,就会使高 校后勤产业失去固有的本质。只讲社会效益,高校后勤的自 我运作就无法实现,应有的保障功能必然受到牵制,注定会 被市场所淘汰;
只讲经济效益,高校后勤产业就会背离高校后勤改革的初衷。因此既要追求社会效益、又要实现经济效 益,关键是要加强后勤实体内部的各项管理,确保微利经营, 继续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

2.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 后勤社会化的重中之重是人的问题。以人为本的内涵, 不仅是要以高校师生为本,还要以后勤职员为本,关心新员 工,更要关注老员工的切身利益。后勤工作的出发点、着眼 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师生员工精神、文化、物质 的需求,都是为了确保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得到落实。

首先,保障后勤员工的切身利益。学校教职员工的一切 待遇都由职称、职务决定的,后勤员工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 性,其职称、职务都很难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果将教学、 科研人员的待遇分配标准,硬套在后勤员工身上,必然会进 一步拉大后勤员工与教学、科研人员的待遇差距。因此,针 对后勤员工的职称、职务、聘任、任期、提拔、晋升、住房 等一系列问题,根据后勤实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出台具 体实施措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只有完善后勤员工的 收入分配制度,才能保护和维持后勤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使 后勤社会化向纵深发展。

其次,注重内部人才培养,加大外部人才引进力度。除 了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社会认知度,吸引急需的后勤管理人 才和技术人才外,还要下大气力将后勤自有的员工培养教育 成管理和技术人才,把后勤员工的培训、学习、交流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将内部提升和外部引进作为后勤员工培训和发 展的长效机制,塑造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高效、精干、 优质的高校后勤员工队伍。

3.争取政府和学校政策多方位的支持 政府和学校应该给予后勤发展和建设充分的重视,加大 后勤实体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对于后勤社会化有着导航性作 用,应该立足于高校公平地考虑问题,学校也应该继续加大 对后勤发展中人、财、物等的政策扶持,给后勤服务市场创 造规范、公平、竞争、有序、开放的宽松环境。只有政府和 学校在政策方面加大对高校后勤市场的扶持力度,才能确保 后勤社会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4.有计划的开放后勤市场 高校后勤完全社会化是后勤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冰 冻千尺非一日之寒。不论是引进竞争机制还是将后勤实体投 入市场经济,都要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对学 校来说,现在还不具备条件的内部实体可以先加强市场化管 理,等制度完善和时机成熟了再逐步实行市场化模式经营。

总体看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一个相当艰难而漫长的过 程,它涉及高校内部各部门的配合,各个学校的发展水平、 实际情况和基础条件千差万别,要因地、因校制宜,探索出 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后勤社会化发展 的模式。【参考文献】 【1】徐灵江.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重构——基于 交往行为理论的分析【J】.管理观察,2012(25):144. 【2】郜郑平.关于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探讨【J】.致富 时代,2009(1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