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共生名家教学策略浅析
文言共生名家教学策略浅析 学者余秋雨在考察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古老文明后,不 无感慨地说,其他文明都进博物馆了,唯独我们没有,原因 就在于我们拥有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稳定有效的文明传承机 制:教育制度和文言文。纵观人类文明史,中华文明作为唯 一,幸存并延续到今天。“文章语言”体系承载一个伟大的 文明从洪荒走来,化作一位位翩跹的女子、一群群激昂的士 子、一个个壮烈的豪侠,邀你共乘神驹,共赏繁华。面对经典,我们心存敬畏,如何更有效地理解其旨意, 探究其精髓,品赏其奥妙,透析其内涵,就成为我们教学者 不断探求的问题。近日,在六朝古都南京举办了一场“文言 共生”初中古诗文教学专题研讨会,多位语文专家或以课堂 或以讲座的形式生动演绎了“文言共生”的教学艺术。在此, 以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执教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和特级教 师、教授级中学教师黄厚江老师执教的《出师表》两课为例, 浅析“文言共生”教学艺术的四个策略。
一、 借言悟文,在“言”的基础上深入对“文”的理 解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是抓四个环节,首先帮助学生扫 除字词障碍。解释字、词、句,最后难免把一篇文质兼美的 经典文言文翻译成了文从句顺却意兴阑珊的白话文;
第二步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第三步帮助学生体会思想感情;
第 四步帮助学生进行审美。这样的教学显然是细致的、负责的,但少了一份整体感、灵动感和语文的味道,难以品读到言以 载事、文以饰言的奥妙。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文章 以精妙的笔墨,记叙了一次于湖心亭看雪的感受,展现了一 幅幽静深远、浩白广阔的雪景图。请看肖老师如何巧妙地借 言悟文:
师:这篇千古好文,标题概括了主要内容,让我们在文 中找找直接描写看雪的句子。
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 师:如此美景,读起来舒缓一些,会更美,更有感觉。
师:这段文字是此文中最佳的,你觉得最妙的是哪个 字? 生:粒。
师:通常情况之下,形容人,我们用“个”“位”,此 处用“粒”,妙在何处? 生:更突出人的渺小。
生:痕。
生:点。
生:芥。
生:这些量词突出环境的幽静,天地广远,人与物的渺 小。肖老师从文言文中难得一见的量词切入,借言解读文句 的意蕴和表达效果,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手法高妙,再看下 例:
师:这句对雪景的描写,除了量词好之外,还有没有其 他绝佳之处? 生:天与云与山与水。
师:高频出现的词,值得关注,“与”字好在何处? (学生们难以体会。肖老师请一生朗读,生把三个“与” 读出了顿号的停顿感觉,老师请同学们再自读,此时同学们 受到启发。) 生:这句的三个“与”把天、云、山、水连在了一起。
生:连在了一起,形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有连绵之感。
师:我们把“与”去掉好不好呢? (学生们又难以体会。肖老师再次建议对比性阅读进行 体会:
第一句,天云山水;
第二句,天、云、山、水;
第三句, 天与云与山与水) 生:不用“与”的话这些景物就散掉了,成为单独存在 的个体,没有整体感。
师:妙,“与”就是上帝伸出的一只手,把这些景物连 在一起,天地茫茫,远山近水皆在画中。
肖老师借助对言的诵读、对比性阅读,进而体味言中有 诗,文中有画的文字艺术,借言深入对文的理解品读,使文与言相融共生。
二、以文品言,在“文”的感知中推敲“言”的意义作 用 曾有位语言大师介绍过这样的古文学习口诀:古文翻译, 自有顺序;
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
由 段到句,由句到词……由此观之,文言文学习与现代文有异 曲同工之趣,都可先作整体感知,再由面到点、由表及里。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常见副词的多种用法等,这些知识都是有章可循的,借文意 的理解对这些点进行品评,从而达到文言共生之佳境。来看 黄老师如何傍花随柳、不着痕迹地以文品言:
师:《出师表》这篇奏章中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臣呢? 生:忠臣。
师:诸葛亮的忠在哪里可看出? 生: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 不毛。
师:这句中哪个词最能表现忠? 生:夙夜忧叹。
生:还有“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 罪,以告先帝之灵”。
师:这两句中有两个“效”,应如何理解呢? 生:恐托付不效的效是奏效,动词;
讨贼兴复之效的效是任务,名词。
师:有一个副词多次出现,是哪个呢? 生:以。
师:这两句中出现四次,怎么理解呢? 生: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就是“以兴复之效托臣”,可 以理解为“把”。
师:哪个以也是这种用法呢? 生:寄臣以大事中的“以”。
生:以伤先帝之明这句中,“伤先帝之明”是一个结果, “以”是“以致”的意思。
生:受命以来的“以”好像理解为“自从”。
师:文中共出现了十八次“以”,这里一起理解了四个, 其余的同学们课后再去捋一捋。
黄老师借学生对诸葛亮忠臣这一特点的感知引向对句 的品读,对词的理解,对字的推敲,使言而有据,言而有文, 化抽象为具体,以学生为主体,使之学会辨别、分析。再看 这一艺术的运用:
师:你们还能读出诸葛亮的第三个角色吗?你不妨用口 语,选择恰当的内容,模拟角色对刘禅说一说。
师示例:看“诚宜开张圣听”,“刘禅啊,你实在是应 该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这像大臣对君主说的话吗? 生:像老师。
师:对啊,像老师,而且是严师。同学们也说一说。生:“刘禅啊,你应该自信一点,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 生:“刘禅啊,你应该亲近贤臣,远离小人。” 生:“刘禅啊,你应该赏罚分明。” 生:…… 师:哪个词最能表现严师的角色? 生:宜、不宜、亦宜。
师:还有什么词也能表现老师的角色? 生:愚以为。
“宜”“不宜”本是易于翻译,但内涵就容易忽略,黄 老师巧妙地借口语表达进行劝诫,品出“宜”“不宜”中的 殷殷期盼和谆谆教导,以文品言,这样的文言教学艺术手法 事半功倍又浑然天成。
三、披文入情,在“文言共生”之中感受性灵、享受文 化 黄厚江老师认为,文言文教学,在吸收传统方法的同时, 应以“言”为本,追求文字、文词、文章、文学、文化的统 一。因而强调古文化的感受和熏陶,就成为教学的旨归。看 这一旨归在肖老师课堂中的淡淡墨痕。
师:如果在“天与云与山与水”后面再加一个“与”, 你觉得该加什么? 生:与余。
师:为什么呢? 生:这天地之间就我一个人,我是多么孤独。生:人在自然宇宙面前是多么渺小。
师:何出此言啊? 生:“上下一白”,在“上下”之间只有张岱,特别孤 独,好像被世界遗弃了。
师:他真的被世界遗弃了吗? 生:没有,“天与云与山与水与余”,这个“与”把他 们连在了一起。
师:“与”是上帝伸出的一只手,要把他紧紧拉住。
反复品味妙在由表及里,披文入情,逐层深入地走近文 言,走进人物,走进内心。肖老师巧借画中之景,真正品味 了这幅幽静广阔的雪景图,并让学生深切体会了人物孤独寂 寞的心境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操。“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 化而登仙”,在天云山水的茫茫之间,你就能感觉到张岱超 俗又无双,不知何时真会羽化而去。依托文言细腻之处方能 感受复杂又微妙的情绪,感受古人独有的这份审美情趣。
四、情感共鸣,在“文言共生”之外提升涵养、陶冶情 操 “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 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这是新课程 标准明确提出的,所以,在“文言共生”理念中应重视通过 古诗词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热爱祖 国语言文学的情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 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刘钱梅老师在《世说新语》的阅读课中巧妙设计了一个 环节:若赋予你穿越时空的能力,你会选择与谁交朋友,拜 谁为老师,与谁相邻,做谁的上司呢?寓教于乐的穿越游戏 何尝不是为了让学生和古之先哲进行思维的沟通,达到情感 的共鸣呢? 再请欣赏黄厚江老师的设计:
师:请你在忠臣、慈父、严师三个角色中自选一个,对 刘禅说一句话。
生:王,臣一定竭尽所能,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
生:刘禅啊,我明天就要出发了,你一定要好好努力啊! 生:…… 师:一篇《出师表》,两代老臣心,三个苦角色。忠臣 遇昏庸的君主是苦,慈父遇没出息的儿子是苦,严师遇不上 进的学生是苦。那么,作为君子、儿子、学生,该怎么做呢? 这是学生们应在课后认真考虑的呀! wWw.dYLw.nEt 你知道吗?“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 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 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其中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 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就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 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 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文言共生,品读经典,那里蕴藏着数千年的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