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L中的社会临场感的教育范式创新:数字经济创新范式

CSCL中的社会临场感的教育范式创新

CSCL中的社会临场感的教育范式创新 一、基本理论 (一)社会临场感 目前,社会临场感的研究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重视,但对 于什么是社会临场感,各种说法莫衷一是。Ijsselsreijn等 人将临场感分为两类:实体临场感(Physical presence) 和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实体临场感是指使用 者位于其它地点的感受,即身处其他位置或者是身临其境的 感觉。社会临场感强调的是人们之间感受到的彼此存在的心 理感觉。[1]社会心理学家Short等人[2]基于人际交流理论 于1976年在《电信传播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临 场感是指“对他人存在的感知”,具体来说就是指在利用媒 体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一个人被视为“真实的人”的程度以 及与他人联系的感知程度。该理论认为社会临场感是媒体的 一种特性,不同的媒体拥有不同的社会临场感。Gunawardena (1997)教授认为,社会临场感是学习者在参与媒体交互时 感觉到的作为真实的人的程度,这一概念强调了对媒体交互 和对交互感知的重要性。当学习者用同一种媒体进行学习时, 获得的社会临场感的程度取决于媒体的交互功能及学习者 对交互的感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兴技术的发展,在线教 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许多研究者开始质疑媒体的属性是否 决定了社会临场感,并开始认为个人对临场感的感知比媒体 自身属性更为重要。例如Garrison[3]将社会临场感定义为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社区中从社会和情感上把自我投射为真 实的人的能力。笔者认为,各种关于社会临场感的描述并不 是相对立的,只是分别站在“技术角度”和“人的角度”去 分析。综合以上的概念,社会临场感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 一种将学习者作为“真实的人”的感知,这种感知既包括自 己对他人的感知,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感知。社会临场感由 媒体的特征和学习者自身共同决定。

(二)CSCL中的社会交互 在CSCL环境中,交互的种类有很多,大致可分为:学习 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之间的 交互、学习者与学习界面的交互和替代性交互(不直接参与 交互,通过观察其他人的交互行为获得相应知识经验等), [4]我们通常将学习者与学习者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 称为社会交互。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CSCL成功与否取决 于社会交互是否充分, Ouamani[5]甚至将CSCL定义为一种 运用计算机或网络通过社会交互而进行的一种学习范式。以 这种观点为前提,所有的团体学习、知识的社会建构及能力 培养的效果都与社会交互有着紧密联系。拥有不同认知水平、 社会经验的学习者参与远程协作学习的含义已经不只是狭 义地获取知识和经验,而是在一个理想的CSCL环境中,通过 共同协作完成协作任务,突破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知识、 技能、情感及在非建构环境中进行应用的过程。对团队学习 的支持和突破时空的特点使教育者们相信CSCL环境会成为未来远程教育中最有前途的教学平台。

二、CSCL中社会临场感的作用 (一)社会临场感影响学习的结果 学习结果的评价有两个维度:学习满意度和学习绩效。

学习满意度指学习者主观的学习感受。学习绩效指客观地反 映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的表征,如学习成绩。社会临场感 是促进CSCL中学习成员学习满意度和绩效的关键,高层次的 社会临场感能够产生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引起和维 持高效的网络互动,使学习者意识到网络学习环境中存在的 多维视角和广泛思维,引导其更好地融入到学习中去,增强 学习者的学习满足感,增进学习深度,提高合作学习的水平, 进而提高学习的满意度和学习绩效。相反,社会临场感较低, 则会导致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遭受挫败感并产生低迷的情 绪,感受不到自己在学习小组中的位置,找不到准确的定位, 大大降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会使学习者对协作学 习造成一定的抵触,严重影响学习满意度和学习绩效。例如 Richardson[7]等人利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学习者使用SUNY 系统进行在线课程学习的情况,发现学习者对社会临场感的 感知与对指导教师的满意度呈正相关。Garrson[8]等人验证 了在实践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通过文本交流工具也能够 获得和表达社会临场感和情感,能够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和 学习目标的完成。

(二)社会临场感促进社会关系的形成社会交互由多种成分组成,大致可分为认知成分、情感 成分和社会技能成分。认知成分是指与学习任务直接相关的 提问、答疑等交互活动。情感成分指在交互过程中与学习任 务不直接相关的问候、感谢和闲聊等与日常交际有关的内容。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当前教育者们过于注重认知成分而忽略 了与学习任务不直接相关的情感成分,这与小组形成团队凝 聚力息息相关。社会临场感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是在与CSCL 中小组成员的协作交流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其一旦形成,就 会表现出对学习小组的高度认同和依赖,增加小组成员交流 的机会,使情感性交互增加,并形成小组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使个人责任与协作动机相结合,主动地进行分享学习资源、 参与讨论等协同活动。如果小组成员没有对小组形成认同感, 仍处于个别学习阶段,很难主动地去开展协作学习活动,会 导致“搭便车”行为的产生和“吸盘效应”,严重影响协作 学习效果。

三、CSCL中社会临场感的实现 (一)CSCL中社会临场感的实现阶段 在对社会临场感进行设计之前,应当关注三个主要的问 题:首先,社会临场感与交流的媒体息息相关,如运用视频 会议进行协作学习时,学习者之间虽然相互分离,但能够获 得视觉、听觉的社会线索。而运用基于文本的交流时,学习 者之间虽不能运用视听觉线索,但可以通过运用表情符号和 文字的组织去传递社会临场感。其次,社会临场感是可以被表达和感知的,社会临场感缩短了虚拟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 的心理距离,随着时间的发展建立了互相信任和积极的讨论 氛围。最后,社会临场感是基于交流媒体提供的社会线索, 通过情感传播和社会交互而产生的。

1表达阶段(expression)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其中包含 与社会临场感有关的情感的、交互的和与团队凝聚力有关的 信息。在表达阶段,学习者们应当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或平 台的特征,最大限度地表达和展示自己,以便使其他学习者 获得足够的线索去获得感知信息。然而,在实际的过程中, 总会出现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潜伏者”,可能是由于个 人性格问题,他们不会主动分享和表达信息,但他们的临场 感信息可以通过他们的登录时间、浏览历史等信息去发现和 挖掘。

小组中的其他学习者们获得他人所传达的信息,对其信 息进行提取,感知到信息传达者的“社会临场感”,并且获 得自己和信息传送者属于同一个团体的感觉,即属于同一个 学习共同体的感觉。在这一阶段,需要各种统计工具(如通 过文字挖掘技术)将信息中“我们”“大家”等表示凝聚力 的词汇进行突出,并进行提取和感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 法,将小组成员间的交互频率进行统计并可视化,可以直观 地展现学习者和团队之间的关系,方便学习者提取社会临场 感信息。3认可阶段(recognition) 当一个学习者不断地表达亲密的关系以创造便于讨论 的气氛时,这位学习者被认为是“社会呈现者”(social presenter)。这一阶段是成员之间建立信任的关键。学习 者之间的信任是形成社会临场感进而形成高效的学习共同 体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学习者之间初 步建立了信任,进入认可阶段,之前只是接受和感知别人信 息的学习者决定开始自我表露,展现自己与社会临场感有关 的信息,“社会呈现者”获得了其他人的认可,并认为他也 是共同体的一员,建立了更深层次的信任,进而进入到下一 个循环过程。

社会临场感具有累积的特点,在学习活动中是一直发展 的,直到学习活动结束,学习共同体解散,但基于此所形成 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长久地维持下去。

(二)CSCL中社会临场感的实现措施 1改变当前教育风气,注重学生情感发展 我国虽然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但在实 际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网络教学中,唯认知主义和知识至上 论无时无刻不充满在网络课堂内。远程教育者往往只是教学 资源的发送者,学生变为被动学习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 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自身 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想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 应当强调情感的重要作用,应当注意到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的人不是孤独的信息处理器,他们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 增加他们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临场感、减少学习中的孤独,应 当作为网络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

2注意交互式的CSCL学习平台的开发 3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注重社会临场感的培养 课程设 计者和教师应当重视社会临场感的作用,制定一定的目标并 设置学习任务去培养社会临场感。在具体活动中,教师要经 常使用幽默轻松的话语,缩小与学习者的心理距离,对学生 的观点和建议积极反馈。鼓励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与同伴建 立和谐的关系,经常使用如“我们”“大家”等概括性词语。

学习者对同伴的意见应积极评价,表情符号的应用、点赞、 @和分享功能都能表达一定的社会临场感。分享生活经验, 进行与学习任务不直接相关的日常交际性对话也能促进社 会临场感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宓宁宁.虚拟学习社区中成员的社会存在感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18—19. [2]Short, J., Williams, E., Christie, B.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M].London:
Wiley,1976:76—77. [3][8]Garrison,D.R.Anderson,T., Archer, W.Critical inq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J].The Internet andHigher Education,1999,2(2—3):87—105. [4]吴咏荷,托马斯·希·里夫斯.网络学习中的有意义 交互: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14,(1):
15—23. [6]Kreijns, K., Kirschner, P. A., Jochems, W. Identifying the Pitfall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3,(19):335—353. [7]Richardson, J. C. & Swan, K. Examining Social Presence in Online Courses in Relation to Students Perceived Learningand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03,7(1):68—88. [9]Kreijns, K., Kirschner, P. A., Marjan Vermeulen[J].Social Aspects of CSCL Environments:A Research Framework.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13, 48(4):229—242. [10]梁妙,郑兰琴.支持协作学习的觉知工具:研究现 状总结与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2,(8):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