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典故的成语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出处篇一:曲高和寡 战国末年,楚国的顷襄王经常听到有人说宋玉的坏话,于是就把宋玉 召来,当面问他:“先生恐怕是有一些行为不够检点的地方吧不然,为什么各个 阶层都有人对你不满呢” 聪明的宋玉一听这话,知道大事不好,灾难就要临头了,赶紧伏在地 上,诚惶诚恐地说:“是的,大王说的也许都是事实。但我还是请大王能够宽恕 我的罪过,容我把话说完。” 顷襄王答应了宋玉的请求,宋玉就讲了一个故事—— 在先王的时代,有位歌唱家来到楚国的郢(yǐng)都,当他开始演唱通 俗歌曲《下里》和《巴人》时,有几千人聚在一起随声和唱;接下来他唱起了民 谣《阳阿(ē)》和《薤(xiè)露》,这时能跟着和唱的还有几百人;最后他唱起了高 雅歌曲《阳春》和《白雪》,这时还能跟着哼哼的就只剩几十人了;而当这位歌 唱家将五音的美妙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了一种悠扬婉转、令人陶醉的意境时, 仍能欣赏和跟唱的就只有几个人了。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它说明歌曲越是高雅 深奥,能跟随和唱的人就会越少。

故事讲完之后,宋玉偷眼看了一下顷襄王的神情,只见他若有所思, 频频点头。宋玉心里有底了,于是更是放开胆子,高谈阔论起来—— 所以呀,在鸟类中有凤凰,在鱼类中有大鲲。凤凰振翅高飞,可达九 千里云天,那些在篱笆间跳跃的小鷃,又哪里能像凤凰一样知道天高地大呢大鲲 清晨从昆仑山脚出发,中午来到渤海湾的碣石处晒太阳,傍晚又到孟诸湖去歇息, 那些只会在小水塘里打滚的小鲵,又怎么能像大鲲这样探测江阔海深呢!其实, 岂止是在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大鲲,人类中不也有一些特殊的人物吗他们美 好的思想和行为都超出于一般民众之上,那些凡夫俗子们,又怎么可能理解我的 所作所为呢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历史的成语典故和出处篇二:拭目以待 三国时期,曹操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着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孙 权和刘备准备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于是,诸葛亮带着刘备联合孙权的使命 来到了东吴。

当时曹操给孙权发来了檄文,对东吴以武力相威胁。孙权就召集群臣 商量对策,并且邀请诸葛亮一同参加。孙权的谋士张昭主张向曹操投降,便首先 跳出来向诸葛亮发难。张昭说:“先生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而管仲作为齐桓 公的相国,治国有方,称霸于诸侯;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让它变得越来越强大。

刘备在没有得到先生相助的时候,尚且能纵横天下,割据城池;可是得了先生以 后,却见曹兵一出,便弃甲抛戈,望风披靡,如今失地无数,连安身的处所也将 没有了。难道管仲乐毅,也是这样的吗现在,那些朝廷大臣和山林隐士,对你帮 助刘备复兴汉室、除去曹操都在拭(shì)目以待呀!” 诸葛亮听了,笑笑说:“大鹏 一飞冲天,哪里是燕雀之类的小鸟所能了解的。军事上的事,就如同给一个人治 病一样,开始时只能用稀粥调养,用温和的药治疗;等到他身体好些的时候,才 能用肉食进补,同时下猛药治疗。目前刘备虽然还不够强大,却使夏侯惇(dūn)、 曹仁等心惊胆战。就是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出处篇三:一目十行 南朝梁武帝非常爱好文学,他的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四 岁开始识字读书,到六岁时,已经会写文章了。

儿子这么好学,梁武帝当然很高兴。有一次,他特地把萧纲叫来要他 做一篇文章,考考他。萧纲毫不怯场,不慌不忙地提笔就写。不一会儿,写成了 一篇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梁武帝一看,不由喜上眉梢:“你这孩子呀, 真是我们萧家的东阿王!”东阿王是三国时文学家曹植的封号,他以才思敏捷著称。

随着年龄的增长,萧纲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读书的速度惊 人,能够“十行俱下”——一次就能读通十行的内容,而且记忆力超强。萧纲的文 才很好,但因为长期住在深官,不知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的诗,文字轻靡(mǐ)浓 艳,被后人称为“宫体”。

【出处】《梁书·简文 帝纪》历史的成语典故和出处篇四:举一反三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
“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 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 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论语·雍也》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也”。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孔子反对“填 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选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看过历史的成语典故和出处的还看了:
1.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 2.成语典故及出处的精选 3.古代的成语典故与出处精选 4.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 5.成语的典故及出处精选 6.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