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故事]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大全

中国民俗文化故事

中国民俗文化故事 中国民俗文化故事篇一: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 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 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 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 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 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 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 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母亲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 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 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什么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 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 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 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 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有 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 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 成功的!” 献之听完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 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 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中国民俗文化故事篇二:打虎亲兄弟 从前,闽南某山区半山腰,有一小村庄,村前村后树林密布,常有野 兽出没。村里有户人家,父母早逝,兄弟三人,白天结伴上山砍柴,挑往墟场换 口粮,晚上则遵照祖训,一起练武防身,天长日久,却也练就一身好拳脚。

由于家境贫寒谋生艰难,老大跟乡亲们一道飘洋过海往南洋打工。几 年后,老家的老二和老三都先后成家,分家过活。有一段时间,村里常发现有老 虎出没,村民惶惶不安。兄弟俩见此情况,商议上山打虎为民除害。就找铁匠打 造一双钢叉子和一对铁短棍为打虎武器。

于是兄弟俩就拿着钢叉和铁棍上山埋伏。时近黄昏,一阵冷风过处, 见一老虎从密林中闯出来,老三年轻气盛,拿着钢叉就冲着老虎迎上去。老虎见 有人拦路就站着盯住来人。老三把钢叉在老虎面前虚晃几下,惹得老虎抖起虎威, “吼”的一声,跃起前腿,居高临下扑下来。老三不失时机,把钢叉对准老虎的脖 子叉上去。老虎被钢叉叉在半空中,前腿乱踢。这时,老二急忙用铁棍打折老虎 的两条前腿,老虎断了前腿,不能再抖威了。兄弟俩就双双举起铁叉和铁棍往老 虎身上猛打乱刺。不一刻,老虎断气,两人就扛着死虎回村。

从此以后,兄弟俩就以打虎为营生,日子却也过得颇顺心。一晚,老 三向妻子讲起了打虎时兄弟两人如何配合默契。妻子听后很不以为然,觉得丈夫 每次都是出大力气叉老虎的脖子,而二哥省力得多,竟然也平分得利,实在不合 理。丈夫经不起她的怂恿,也认为自己吃亏。这样,夫妻打起了小算盘,决定以 后上山打虎两人同去,不邀二哥了。

隔天,老二有事出门。老三夫妻俩拿了钢叉和铁棍独个儿上山,埋伏 了一阵儿,有一只老虎从树林深处慢悠悠的踱出来。一见老虎来了,丈夫拿起钢 叉熟练地与老虎周旋几下,就把老虎叉起来。这时,妻子见到老虎,胆战心惊, 站都站不稳,差点昏厥过去。丈夫看到妻子没法帮他,心里也发慌了,就大声呼 喊救命。他心里明白:如果没能把老虎前腿打断,就难得虎口余生。正当危急之 际,只见他的大哥拿着大斧,二哥拿着铁棍双双赶来了。

原来,老大多年在南洋谋生,但思乡心切,便和几位乡亲相邀返回故 里。老大刚跨进家门,老二也跟着进来。兄弟俩相见却找不到老三夫妇,询问老 二的妻子,才知道他们上山打虎去了。兄弟俩听说后,预感大事不妙,大哥急忙抄起当年砍柴的大斧,二哥拿起打虎的铁棍,抄小路赶上山,当看到人虎相持的 架势时,老大和老三分别挥动大斧和铁棍,一左一右把老虎的两条前腿打折。老 虎趴下死了,老三也无力地躺在地上喘大气。

经此教训,老三的妻子再也不敢搬弄是非了。兄弟间、妯娌间关系更 加密切。“打虎亲兄弟”这句话就在闽南一带流传开了。

中国民俗文化故事篇三:山西人婚俗拜堂与洞房 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 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 幔。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引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 母。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拜礼。雁北大同一带,拜堂时新郎拜,新娘却不拜, 与常俗殊为不同。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晋中、晋南等地, 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

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 大红花烛。忻州等地,洞房门头还要挂一个面塑兔子。

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 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火,俗称“长命灯”。

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 白虎”。

晋中、晋南的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在墙上。民间认为,洞房易受 邪魔侵扰,如果不禳解、镇压,就会出现异常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

晋中祁县等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 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 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 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

忻州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 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了。早先新郎、 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谨)礼”。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

山西各地风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称为“玉 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则衍变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

新 婚之夜,晋南一些地方还有“踩四角”的习俗。新郎拉着新娘在炕上左转三圈,右 转三圈.踩时,还要有人在旁边念诵赞语:“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娃多 着,女少着,婆夫两个常好着……” 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有“闹新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

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 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

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 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