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孝顺故事_名人孝心的故事

名人孝心的故事

名人孝心的故事 名人孝心的故事篇一:周恩来怀念他的两个母亲 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她把全部感 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恩来称陈氏为“娘”,陈氏给他请来一 个乳母,叫蒋江氏,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里。周恩来四岁时,嗣母就叫他识字, 五岁时,送他进私塾读书。嗣母对他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叫他起来, 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有一次,恩溥玩刀子,几乎伤了他的眼睛。于是,陈氏更 不许他轻易出去,整天把他关在屋里念书。空暇时,就叫他背唐诗,给他讲故事, 如《天雨花》、《再生缘》等。

1904年,六岁的周恩来随同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 县清江浦(今江苏省清江市)居住,并到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读书。外祖父家里人很 多。家族间发生了纠纷,常邀请他生母去调解。

这是家里的经济境况已经越来越不好了。父亲为人老实,胆小,能力 比较差,到清江浦后,只谋得一个月薪16元的小差使。家里常靠借钱过日子。他 的生母又劳累,又愁闷,很快就一病不起。那是1907年上半年的事。夏天,嗣母 带他到宝应县她堂兄家住过两个月,仍回到清江浦。第二年七月间,嗣母又被肺 结核夺取了生命。周恩来对陈氏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写过一篇《念娘文》, 可惜没有保存下来。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 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名人孝心的故事篇二:包拯辞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 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 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 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 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 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 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 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 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 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 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 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名人孝心的故事篇三: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 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 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 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 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 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 顺的好孩子。

名人孝心的故事篇四:陈毅为老母洗屎尿裤 20世纪60年代初,陈毅时任国务院副兼外交部长,日理万机,公务繁 忙。

那年,陈毅62岁,他出国访问归来,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飞机就去看 望。陈毅刚跨进家门,就看见老母让身边照顾她的保姆藏起了什么东西,忙问:
“娘,你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眼看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告诉儿子藏起来的 是她刚尿湿的裤子。陈毅听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您老人家,心里着实难受。这裤子我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做啥子” 好说歹说,保姆怎么也不让陈毅洗,觉得让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裤子, 多不好。母亲也劝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进门就让你洗脏裤子怎么行” 陈毅说:“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我小的时候,不知您多少 次给我洗尿布屎裤。现在,儿子有机会为您老人家洗一洗脏裤,虽然不能报答您 的养育之恩,也总算尽了一份孝心吧。”不容在推辞,陈毅便躬下身从床拿出母 亲的尿裤和其他脏衣服,一起去洗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