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乡镇教育工程] 乡镇文化建设工程

建设乡镇教育工程

建设乡镇教育工程 中国的农村,经过30年改革开放,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 义的教育工程已基本完成。我认为,中国教育“两基”的完 成,无论是在中国农村教育史上,还是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 都是意义重大。第一,它是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奠基工 程。如果30年前,农村基层农民绝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

但是经过这30年,农民基础文化层面,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 现在中青年劳动力中间,接受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数已经 明显变化了,这是30年我们教育的丰碑。第二,它是消除城 乡民生二元结构冲突,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保底”工程。

它所解决的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底线公平问题。所以,教育公 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这是十七大强调的政策。在农村实现 两基,它的意义在长远的历史进程中,还会逐步地显露出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农村教育又提出 了新的呼唤。“要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
要发展农业, 必须加快工业化步伐;
要繁荣农村,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 这是一个城乡统筹的辩证法,而如何有效地解决中国的农民 问题,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研究中国农村发展方式转变 的核心问题。作为和谐社会,根本的问题是利益的和谐,所 以当代农民与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和谐的关键是什么?我认 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让广大农业劳动者,获得有尊严的职 业收入保障。

现阶段中国农民的概念可以从两个视角分析:第一,从职业的视角,是真正从事农业的劳动者。这种职业农民,只 有在农业现代化中通过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才有可能获得 较高的经济收入并获得相应的保障。第二,从身份的视角, 是一种身份的农民,他的老一代就在农村,他只是被动地世 袭了这样一种身份。当代,随着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人虽 进了城,但身份还叫农民工。现在已经进入第二代、第三代, 特别是90后的出现,他们与其父辈有完全不一样的要求,他 们渴望能够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中。无论是进城的农民,还 是继续留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的农民,我认为要解决中国农民 问题的实质,就是要跟现代产业的发展同步实现劳动者的职 业化和社会化。视点二:“三化同步”,提出了“要实现中 国农村发展方式根本转变”这样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这是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把 包括现代科技、现代金融资本、现代管理技术这样一些工业 化的重大要素投入到传统农业,用来改造传统的农业产业, 使农业的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理解为 一个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逐步形成优质、高产、高效、高 安全性、标准化水平较高的现代农业产业过程。从而,形成 了一个产业形态完全新型的现代农业。这样一种产业形态, 我认为,需要两项关键的科学技术的支撑。第一,在微观上 需要生物科技革命,它表明了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已经从 化肥、农机等生物体外部的技术促进开始转向生物体本身科 学变革的内部因素。上个世纪末,我省农业院校的技术应用研究就开始着手组培技术,就是试图通过技术应用促使生物 体内部的变革,甚至基因工程的变化,等等,转入到先进的 农业技术革命,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第二,在宏观上需要 生态科技革命,实行低碳化的科技革命,要求人与自然的和 谐,这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一个重大问题。与这种形态的农业 产业相适应的,还有现代农业的经营特征:第一,现代农业 是规模化的,所以它是产业化的形式;
第二,现代农业是专 业化分工的,所以它应该是技术性很强的农业;
第三,现代 农业是标准化生产的,所以农业的管理要有很高的规范化水 平;
第四,现代农业是市场化牵动的,所以它对社会化公共 服务有相当高的要求。经营方式的重大变化,都是我们传统 农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保障现代 农业的发展呢?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当年 就讨论过,要实现这种农业现代化,第一要实现制度现代化, 第二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我想这是现代农业的共同规律,也 是各国专家们的共同认识。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变化,必然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诸要素提出新的要求,其中作为核心要素 的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也呈现一些新的时代特征。

党中央明确指出,农业人力资源的素质结构和时代特征 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从内 涵上来讲,新型农民有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这个 转型的过程,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提出的,未来 的人走向社会,必须有第三本护照,第一要有文化及学历性的毕业证书,第二要有技能,要有受过特殊技术培训的证书, 第三要有创业能力,要有创业经营的能力。当然,在实践中, 现代农民具有分层结构,第一,双带头人,例如,河北的现 代职业农民培养就提出了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 改革发展带头人”,他们一方面应具备科学技术开发服务能 力,另一方面具有率领农民改革发展、善于经营管理的能力。

第二,职业化农民,这是最大量的、高素质的现代农业劳动 者,或称现代农业产业工人。分析职业化农民的形成机制, 第一,从生产关系视角,要解决的问题是农民从被动的身份 世袭到自愿的职业选择。实现这样的生产关系转化,是中国 农民自身的解放,是农业劳动者获得尊严的一个过程,也是 人向现代转型的一个标志。第二,从生产力视角,要实现从 家庭传承到现代职业教育开发的转变。改变传统的家庭作坊 式的传承方式,真正通过现代职业教育的系统开发,建设职 业化农民队伍。这个形成机制,必须从人性的解放和生产能 力的提高两个关系上入手,最终形成现代农业人力资源开发 的过程。因此,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范畴的产业问题, 更涉及社会意义上农村改造和文化意义上人的解放和文化 自觉问题,是国家和民族更为深远的全局问题。视点三:现 代农业提出的“三化同步”,是我国从整体上改造农村社会 的一个主体战略。改造农村社会,首先,要考虑现代农业中 的产业大军开发的战略问题。中国的传统农业是以家庭经营 为主体的小农经济,这样的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必然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像黑龙江北大荒这样类似西方发达国家的大 农场毕竟是少数,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把分散的农户组织成现 代产业体系。在江苏,全省组织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有 711万人,占农业从业成员数的47.9%,浙江省的约为49%。

笔者在甘肃有的县看到约为1�M3,可见发展不平衡。但这 种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必须同步纳入“三化同步”的总体战 略中。现代农业提出的“三化同步”,这是我国从整体上改 造农村社会的一个主体战略,而人力资源开发,应该同步纳 入“三化同步”,这样总体战略才有可能实现。几年来,各 地关注农业现代化发展,大量实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 了不少的进展。

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个过程中农民队伍的建设和人力资 源的同步发展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见物不见人” 的现象在不少地方还确实存在。今天我们需要大声地呼吁, 应该把农村现代农业产业大军的发展问题,同步纳入“三化 同步”战略,这是一个总体战略思想。在行动策略上第一, 要坚持城乡统分结合。在城乡统筹过程中,城市始终处在一 个比较高的统筹层面上,规划的统筹,制度的统筹,服务体 系的统筹。同时作为基层,在统分结合指导下,应该分区域、 分机构实施多层运行。第二,实施人才分层开发。带头人、 骨干队伍建设是实现整个发展的关键,同时最基层、最广大 的农民逐步走向职业化也是实现总体战略的重要方面。中国 各级各类建设者需要三个层面―――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杰出的拔尖人 才。这样一种人才的分层结构,同样适合于现代农业,适合 于现代农民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进行人才的分层开发。第 三,实行分期递进实施。我们应该分阶段重点做出安排,中 国的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生产 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做出安排。比如山西省就提出在 未来的5~10年,从现有的骨干农民中率先培养20万人,通过 改革办学模式先解决核心层的问题。然后再逐步地展开,带 动其他,分层递进发展。第四,培养管理一体。人力资源开 发的动力最核心的问题是用人制度。吸引人要与培养人相结 合,通过用人制度来引领教育的开发过程,使接受教育的人 看到未来自己的发展目标,看到未来自己的希望,他才有一 种动力和激情,愿意投身到这个队伍的建设中。因此,一定 要把培养与管理同步设计,用人机制引领人才开发过程。

改造农村社会,其次要研究制度安排问题,第一,尽快 建立农业现代化的激励制度,比如,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 现代的农业企业制度等,这样一些有利于规模经营、专业化 生产的措施都是跟农业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激励制度。第二, 尽快建立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主要是在未来职业化队伍建 设中,实施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对各种技术含量 比较高的劳动岗位逐步推进专业化经营的农民职业资格和 准入制度。第三,建立教育培训制度,这个培训制度,涉及 如何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以及它相应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问题,这就是在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中,如何能够包容现代 农业体系需要的各种人才,使他们在这个体系中找到成才的 道路。第四,财政及投入保障制度。要逐步建立政府财政主 导,相关企业责任分担,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多渠道投资制 度。在政府引领下,逐步真正建立起现代农业产业大军培养 所需要的各种投入保障制度,这需要我们去加快研究,并付 诸实施。视点四:实现总战略发展要求的核心是创新新型农 民培养机制,关键是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中国“农村幅员辽 阔,人口众多,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教育 水平。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如 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农民的教育学,也就不可能树立 农民的教育观。”温总理的讲话,对我们从事教育研究的同 志是一个极大启发。当代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问题,总 体可以构想这样一个框架:如果我们再用30年,能够完成全 体农民的职业化教育普及工作,也即能够把未来真正在土地 上从事农业的职业农民,实施教育开发使其普遍达到农业中 专及以上水平,我认为中国的农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中国教育的又一个伟大工程―――是继“普九”之后的 第二个里程碑式的工程:再建农村教育伟大工程。呼吁国家 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农民教育下真功夫,能够真正建立起中 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学,实施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工程。为了 实现这样的战略,实现的途径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新增 劳动力的国民教育学历教育方式。在我们现在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坚持现有的学历教育方式,用具有吸引力的配套政策 等不断地把新增的农业专业毕业生输送到第一线,并鼓励他 们把自主创业实践投向现代农业领域。第二,在职农民的“新 学徒制”式学历教育。

借鉴国际上新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方式,针对在职骨干农 民率先启动,以继续教育的形式对农民实施涉农专业的学历 教育。例如河北省的“双带工程”、浙江省的农民学院。第 三,终身学习框架内的社会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广开体系制 度,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各种培训学习成果的认证互通制 度,让各种在职人员在终身学习的框架里,通过不同形式的 社会教育方式,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总战略的发展要求。实现 总战略发展要求的核心是创新新型农民培养机制,关键是创 新办学体制机制。首先,要创新农民培养的模式问题,创新 农民培养的模式有两个特殊的方面:第一,必须坚持工学结 合,坚持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职业教育的共性。面 对学员本身都是专业户,已经获得工作机会的农民开展教育, 要探究他们在非全日制形式下的理论学习形式;
也要解决在 他们自己的工作中,如何完成实践性教学的问题,不能简单 地以劳动代替教学。形成工学结合的有效制度和制度化管理, 是我们教育改革中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个特殊性问题。

第二,必须坚持工学交替。这个工学交替,是指在终身学习 的环境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工学交替的方式,是非全日 制的教学方式的创新问题,模块化教学、学分制管理、弹性学制的形成,等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都要相应 发生变化。其次,要进一步创新新型农民具体的培养管理制 度,在专业设置、招生制度、教学模式、学分认定评价,以 及学业管理等都要走出一个与普通全日制教育、传统的精英 教育不同的、新型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他们脱颖而出。

在实现这样一个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中,关键在于创新 办学体制和机制,首先教育的对象是在职的农民,要完成的 是带有学历性的、系统的专业培训,这样的办学有其特殊性。

第一,特殊的身份。这些受教育者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 职工,而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未成年人的学生,这是他们 特殊的身份。第二,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他们在一个特殊 的企业中,这个企业除了有少数大规模的现代农业企业,更 多的往往采用公司加农户、服务体系加农户形式,关系相对 松散的一种非传统企业的性质。第三,特殊的政府政策。对 农民,政府践行一个特殊的政策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不得随 便收费,不能简单地运用市场机制来处理这个问题,必须研 究中国现行政策的特殊性限制。第四,特殊的教学机构。农 民不可能到学校里面进行正规的集中学习,所以我们往往采 用送教下乡这样一种分布式的教学机构,来实现中国农民的 普及教育。这种机构怎么设置、怎么管理,都是现实的重大 挑战。因此,面对这样特殊性的办学问题,应该有相应的体 制和机制来适应它,第一,实现政府主导和部门间统筹。如 何在政府主导下,加强统筹、能跨部门合作是实现现代农民教育第一步必须解决的重大体制问题。第二,要解决农业企 业跟农业院校的合作问题。农民是在一个特殊的农业企业中 间,具体的培养过程是由农校院校执行,农业企业跟农业院 校怎么实行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是一个新型的问题。第三, 建立校企共享合作机制,开展集团化办学。农民数量之大, 不是一个两个学校可以包打天下的,需要在一些集团和集群 中完成,比如甘肃的“两后生集团”是一个具备品牌效应的 职教集团。包含了省内各地的150所学校,由省扶贫办、省 教育厅、省人社厅等部门实现跨部门统筹,共同协作完成。

第四,吸引社会参与,特别是吸引社会公益力量,参与到这 项工程中来。改革现有的基金会制度,把基金的所有权与使 用权分离,例如使用“冠名资本”等方法,以便吸引更多的 中小企业参与进来。因此,怎样引导社会公益性的机制来参 与,这是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问题。政策建议,第一,必须 把现代职业农民的教育,纳入到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之中。第二,各级政府统筹安排财政补贴,分地区制订补贴 标准。第三,明确政府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若干个重大工程 项目,不同的部门牵头,各个部门合作,为老百姓实实在在 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第四,探索现代农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制度,尽管许多农业企业现在还不很完善,但是应该像现代 企业一样,建立必要的企业管理制度。第五,建立中、高等 职业学校实施常态化非全日制教育的规范性制度。这对我们 来讲是个挑战。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学校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运行模式下,只招应届生这样一种传统模式, 要逐步实施非全日制的、在职职工的学历性教育制度,这种 常态化的管理如何能够形成高效的、高质量保障的、规范的 教育体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