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梗概 电视电影十年概要

电视电影十年概要

电视电影十年概要 1996年,电影频道正式开播。为解决节目源的匮乏问题,1998年,电 影频道参照国外电视台经验,启动运作电视电影。1999年,第一部作品《牛哥的 故事之一:别了,冬天》制作完成。1999年3月2日1700,电影频道第一次播出电 视电影《岁岁平安》。1999年4月,电影频道电视电影部正式成立。十年来,在 创作生产、高清技术运用、人才培养和作品播映上,电视电影有许多可贵的经验 和收获。

电视电影最初的功能是补充丰富电视台节目源,随着影视合流的不断 深化和自身艺术技术的进步,电视电影逐渐脱颖为一种具有独立美学特征的新艺 术样式和重要的电影产业。

―、产量、技术及类型 第一部电视电影是1999年1月入库的《牛哥的故事之1别了,冬天》, 截止至2008年底,产量达1108部。电视电影运作初期,曾采用过胶片、数字标清 等技术。其中数字标清拍摄的《阿桃》、《王勃之死》和胶片拍摄的《大沙暴》、 《情不自禁》都是当时的精品。2002年开始尝试数字髙清技术,当年有15部数字 髙清作品问世,第一部制作完成的数字髙清作品是《皮皮》,第一部播映的数字 髙清电视电影是2002年7月25日晚20:08:57的《毛泽东的亲家张文秋》。之后数字 髙清技术的研发运用日趋成熟。至2004年,数字尚清技术的运用占主导地位。到 2006年,数字尚清作品达90%以上。数字髙清技术的运用,产生出众多精品,如 《天边的情歌》、《雪狼》、《共和国名将系列》、《镖行天下系列》等等。

十年创作历程,1100多部的作品实践,中国电视电影已形成一定的美 学形态:小成本、短周期、精制作的生产方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主,弘扬主旋律,倡导主流价值观,风格多样化的创作原则;
满足电视播出节目的特性和电视收视人群的审美特点,追求作品的通俗性与大众 性,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为目标。

在长期实践中,电视电影有三类节目运作取得一定成功:一是以高度 符合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作品,这类作品制作精良,有一定的艺术水准,注重 作品的观赏性,突出作品的政治倾向,如《共和国名将系列》《法官老张轶事系 列》、《十八个手印》、《核电铁军》、《金牌工人》等等;二是在导向正确的 前提下,进行艺术探索和风格追求,价值取向正确,这类作品在艺术手段和创作手法上以及在人生、人性、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等探索上达到较高的水准, 如《阿桃、《王勃之死》《远方、《野狐梁的女人》等;还有一类作品以满足观 众的娱乐需求为目的,目标价值是观赏性。这类作品制作精良、娱乐元素充分、 思想导向正确、艺术手法娴熟,是电视电影产业运作的成功例子,如《镖行天下 系列》《火线追凶系列》、《父子神探系列》等。以上三类作品,无论目标取向 如何,都尽量顾及作品的艺术创作和生产工艺,是电视电影中整体水准较高的作 品。

二、播出及效果 因为第一部电视电影《岁岁平安》的播出,1999年被视为中国电视电 影诞生的年份。截止到2009年3月2日17:00播出的《第五行动组I对决》,共播出 电视电影5203部次。其中931部次进入黄金时段,730部为首播新片。在电影频道 的国产影片播出中,电视电影播出比例逐年上升,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黄 金时段的首播新片中,电视电影比例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占新片总数的60%和 51.5%,超过半数以上。许多作品取得良好的收视成绩。

在播出的5000多部作品中,收视率上2%的有334部次,其中古装武打 类71部次,如《杨门女将系列》《陆小凤传奇系列》《镖行天下系列》、《血战 三岔口》《巴林石传奇》等;战争类91部次,如《共和国名将系列》、《禁猎区》、 《山林喋血》、《围剿》等;现实题材152部次(现实题材中,喜剧、救援、灾难、 惊险等类型节目最受欢迎。如《情不自禁》《土婆婆pk洋媳妇》《极限救援》《雪 狼、《禁猎区》等等),此外一批民国探案片、传奇故事和女性故事也受到观众 喜爱。有11部次收视率达到2%,如《父子神探系列》《黑山红杏》等。

三、社会评价及获奖 电视电影播出不久就引起观众的注意,很快得到认可和喜爱。在观众 来信、来电和网络互动中,有大量点播询问电视电影的信息。一些作品播出之时 就被观众由衷喜爱,至今念念不忘,如《情不自禁》《从今以后》、《我爱长发 飘飘》等。一批贴近百姓生活的、有较强观赏价值的作品也在来电、来函和互联 网上被连连点播,如《陆小凤传奇系列》《镖行天下系列》《黑活儿》、《棋王 和他的儿子》、《原谅我又撒了一次谎》《幸福的小河》等。通过这些让观众喜 闻乐见、备感亲切的作品,电视电影的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作为民族电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电影在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中,因其新颖别致而越来越有力地发挥着影视艺术的娱乐功能、艺术探索功能和宣传 教化功能。作为一种新影视样式,电视电影不但实现了补充、丰富荧屏节目的目 标,还以其良好的品质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电影和电视剧的新观影体验, 也为中国影视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优秀作品。目前,电视电影已成为百姓喜闻乐 见的新电影样式,在观众中形成了一定影响,赢得了良好口碑,拥有了相对稳定 的观众群。电视电影第一部获奖作品是2000年参加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得奖项 的《阿桃》。

电视电影的迅速发展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促进电视电影 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为了树立品牌、明确导向、奖励先进、鼓舞士气,经国家广 电总局电影局批准,电影频道于2001年设立了“电视电影百合奖”同年,第21届中 国电影金鸡奖开始专门设立了最佳电视电影奖《上车,走吧》(2000)、《王勃之 死》(2001)荣获了最佳电视电影奖(从2007年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开始,“最佳 电视电影奖”更名为“最佳数字电影奖”《“棋王”和他的儿子》荣获该年度最佳数 字电影奖)。也在这一年,第七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开始专门设立了优秀电视电影 奖。《劲舞苍穹》(1999)、《杨守敬与吕蓓卡》(2000)荣获优秀电视电影奖(从2007 年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开始,《优秀电视电影奖”更名为“优秀数字电影奖”《男 人上路》、《王长喜来了》、《村官过大年》和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出品 的《疯狂的石头》获得该年度优秀数字电影奖)。2002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自 第九届开始,特为电视电影设立了专门评奖单元。《情不自禁》(2001)、《刑警 张玉贵的队长生活》(2001)获最佳电视电影奖,《大沙暴》(2001)获最佳电视电 影观赏效果奖,《王勃之死》(2001)、《古玩》(2001)获最佳电视电影导演奖, 《情不自禁》(2001)、《刑警张玉贵的队长生活》(2001)获最佳电视电影演员奖, 《我和连长》(2001)获最佳电视电影拍档奖。与此同时,中国的电视电影创作也 引起了国际的关注和认可,《黑白》(2000)于2003年获法国汉斯国际电视节“评委 会特别大奖”,《为奴隶的母亲》(2003)在2005年获美国电视艾美奖最佳女演员奖 (这是亚洲女星第一次获此殊荣)和第17届法国汉斯国际电视节最佳音乐奖。2008 年,在法国兰斯国际电影节上,《等郎妹》获最佳电视电影女主角奖。

自2000年电视电影《阿桃》走向电影节并荣获第八届上海电视节白玉 兰奖到电视电影累积到1100多部的2008年底,有72部电视电影在“金鸡奖”《华表 奖”“白玉兰奖”《铜牛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法国汉斯国际电视节、好莱坞国际 电影电视节、美国电视艾美奖、蒙特卡罗电影节、SKIPCITY国际数字电影节等 22个国内外电影节的各届评选中获得134个奖项。四、培育机构、聚集队伍、培养人才 电视电影的启动,吸引聚集了众多影视制作公司和创作人员。许多影 视机构由此开发了新业务,许多新机构走向成熟,许多创作者找到了创作新领域, 许多新人走向影视之路。

电影体制改革之后,各种国有、非国有团体甚至个人都被允许生产发 行电影。电视电影是电影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新影视样式和新产业现象,一经启动 便与重新洗牌后的社会影视力量相遇,以其国家运营资本模式和制播一体的生产 播映模式吸引了为数众多的社会制作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在近十年的运营和 1100多部作品创作中,有600来家制作机构和2000多名导演、编剧、摄影以及不 计其数的演员参与其中,培育出众多优秀编剧、导演、摄影、演员和其他工种的 创作人员,以及一大批电影制作机构和电影制片人,为中国影视领域储备输送了 大批优秀人才。这是电视电影对中国影视业做出的重要贡献,也是电视电影项目 启动后产生的重要价值。

电影频道在电视电影的启动运作中,有意识地发掘、培养有制作能力 和创作潜力、以电视电影为事业的单位机构。经过长年合作磨合,一批制作机构 脱颖而出,呈现出良好的素质,成为电视电影创作队伍中的主创力量。这些公司 共同的制作特点是:态度认真,不贪小利,舍得投入,追求成品质量,有独特的 艺术追求,其中有天津电影制片厂、山西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天 禾兄弟电视电影投资有限公司、全优文化传播(北京丨有限公司、北京坤金兴业 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新疆阳光雨露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等。

作为一门新型的影视样式和创作平台,电视电影的启动以其100多部 的年产量、优秀的剧本、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和相对没有压力的市场前景吸引、 聚集了许多新老创作人员,导演如杨亚洲、郭宝昌、黄健中、王君正、安战军、 胡雪杨、管虎、何群、刘苗苗、高峰、阎建钢等;演员如马恩然、陈小艺、牛振 华、王学圻、杨立新、方青卓等。这批人员创作手法娴熟,专业程度较高,其作 品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他们的创作为电视电影启动打下了一个良好规范的基础。

之后,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创作在保证质量和品牌的前提下,大胆使用人才,尤 其是起用新人。2002年前后,电视电影队伍中涌入一批新人,如高希希、安澜、 范冬雨、方刚亮、方军亮、郑大圣、吴天戈、高力强、金舸等。还有许多刚刚接 触影视行业或刚走出影视专业院校大门的年轻人,如林黎胜、蒲剑、乔梁、李威、 潘峰、朱枫、周伟、张菁等。演员也更多地被一些新鲜的青春的面孔代替,如周 小斌、李心敏、汤唯、邓超、吕晶、阎妮、黄渤等。虽然电视电影在这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与影院大片和电 视剧相比,其影响力以及制作规模还较低,但电视电影的出现却意义重大,即有 计划、成规模地生产电视电影,是中国影视合流重要发展战略中的成功范例。电 视电影的出现既为中国影视艺术增添了一种新的艺术样式,也使中国影视业出现 了一个与电影业、电视剧业并行的新兴行业——电视电影业。中国影视业就此崛 起一个新型的影视工业基地和影视人才培训基地,为中国影视人员提供了一个就 业平台,为中国影视业培养、储备了一大批影视艺术各门类的人才。他们是中国 民族电影的后备队,是中国影视事业的宝贵财富。电视电影的运行机制,在相当 程度上保护了一批影视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支持了中国影视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