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特殊教育初中数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

试分析特殊教育初中数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模式

试分析特殊教育初中数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全民”受教育水平持续提高,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到了越 来越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特殊教育,主要是针对存在一定生理缺陷的学生开展 的教育形式。其与普通教育存在明显的相通性,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其除了 强调不同学科的教育外,同时也注重特殊学生的生理缺陷补充和自身优势的培养, 进而促进特殊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1]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在 特殊教育的开展加大了难度。为了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激发特殊学生群体的潜 在优势,收获同样的学习效果,开展相对有效的教学方式十分关键。情境教学作 为一种以情感为依托前提所开展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 另一方面对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也有显著帮助。

特殊教育体系中,可大致分为聋哑学生教育、盲童教育、语言障碍学 生教育、残疾学生教育、智力落后学生教育、超长学生教育等等。对于初中阶段 的特殊教育来说,更强调学生优势培养。特殊教育中的初中教育,作为重要的基 础教育阶段,与普通教育的基本目标一样,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与 此同时,学生的缺陷补充以及优势发挥也是特殊教育开展的重点。初中数学作为 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学好数学,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探 究和创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对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起 到关键性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教师须展开适当的教学模式,进而 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在特殊教育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 的创设。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应用情境教学,首先我们要了解情境教学的具体含义。情 景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可充分运用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 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2]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利用真实事件或者实际 问题,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减少陌生感,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学习,主动 思考,发散思维,促使其真正意义的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具体方法 创设情境教学中,需具有针对性。尊重学生的优势特点,并对其优势 加以鼓励和启发,以长处弥补短处的不足。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材,进而创 设教学情境。(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现象,而学生也 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因此,要将生活实际作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学生的生 活体验,把具体实例搬到数学教学中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纳,为其树立正确的 思维印象提供依据,增加了学习兴趣,带领其走进数学学习的大门。

教学案例:
例如在数学百分数的讲解中,教师可设置这样的生活情境。教师:“老 师昨天去逛街,发现有两家超市在做商品打折活动,相信同学们一定遇到过吧。” 学生:积极回应。教师:但是,两家超市的同一件商品打折方式不同。一家是打 九折,另一家是打八折,那么老师去哪家买超市买呢学生:积极踊跃回答,纷纷 给出不同答案,也有一部分学生说,还是要先看看商品的具体标价。教师:马上 在这个节点上说,同学们说的很对,知道商标原标价很重要。那么这个商标的原 标价其实就相当于百分数中我们说的单位“1”的量。这样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 下就了解了对单位“1”量的学习。

(一)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教师可通过 巧妙地设置问题,[3]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同时要注意问题的层 次性、逻辑性与趣味性。进而,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疑问,产生求知的欲望,可有 效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开动脑筋,主动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学习过程 中勇于探索,发挥想象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借助实物创设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可有效的利用教学道具,以实物实例加深学生的切身 感受,同时也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比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把生 活中具有几何图形的实物带到课堂上,鼓励学生带一些与自己接触到的几何图形 实物。比如钟、表、尺子、三角板等等。根据学生的自身特殊性,多看、多摸等, 进而增强学习兴趣。

三、创设情境教学的意义在特殊教育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不仅能够针对学生 的特殊性开展有针对性教学,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内容 深奥不便理解的现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升数学学习能力,进 而受到连高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是一种把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作为近年来教师普遍应用的教学模式。对于特殊教育来说,情景教学模 式应用也要注意与实际教学的结合,注重特殊学生的生理缺陷补充和自身优势的 培养,进而促进特殊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发挥好特殊教育自身优势,切实提高 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完成实际的 教学目的。

作者:谭平利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