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教育改革】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教育改革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教育改革 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拉开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序幕,至今,教育改革走过近30年的 历程。期间,国际国内形式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在这 里毋庸赘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民众对教育的诉求 也产生了变化,多样化、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需求成为主 流。

一、明确“立德树人”为指导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定》中,再次强调“立德树 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即树立德业,培养人才, 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改革的导向。教育的任务, 归根到底取决于教育的目的。当前,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要靠人。中国人的学习能力是毋庸置 疑的,发展现代化教育以来,国际上对中国学生的学习能力 上的认知是每每被刷新的“高分”。但是,教育方和被教育 者对分数的追求,使得体育和美育被忽略或被边缘化,“素 质教育”由于难以量化,不容易取得成效而成为空喊的口号。

小学,美育和体育在一至五年级进行的比较好,在初中一、 二年级进行的比较好,一旦到了六年级或者初三就被叫停了, 因为他们面临升学考试或面临中考。到了高中,往往到了高 一下半学期或者高二,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等都被叫停, 因为学生们面临着高考。由于大部分高中在高二甚至高一下 半学期就做出了文理分科的调整,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也很单一,而在大学教育中,科类单一不可能学科进行交叉产生 一些自主创新的思维。哲学家怀特海认为:“教育的全部目 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并反对僵化的灌输教育,在针 对大学教育时谈到“直到你拜托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 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而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到的知识 才有价值。你时刻需要的那些细节知识将会像明亮的日月一 样长久保留在你的记忆中;而你偶然需要的知识则可以在任 何一种参考书中查到”。我国目前以高考为导向从而牺牲德 育、体育、美育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来自教育各界的呼声 逐渐高涨,专家们的反省与愿景,家长们的呼吁,学生们不 堪负重的书包。在过去的教育改革中,为了使得一部分学校 学科更加综合,不少科类单一的学校合并成为综合的学校, 现在看来,绝对不是学校越大水平就越高。教育应该规避围 绕考试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 潮相互冲撞,往往容易忽略教育本身,教育到底走向何方。

中国的教育到底应该把我们的人民塑造成怎样的人,是现代 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创造个人财富的成功者,把 “立德树人”作为改革的最重要的方向来引领,注重学生的 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这正是中国教育改革三十年来所欠缺 的,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 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 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的发展又能促进经济发展。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将教育兴国作为有 长远利益的发展战略,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二战后的经济 发展神话就是得益于教育。但是,教育对经济发展也不尽然 都是促进作用。二战后,日本得益于发展现代教育成为“教 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典范,由于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高等 教育迅速发展起来。然而现在,日本的经济发展却停滞不前, 出现了零增长和负增长。甚至发展教育还会出现妨碍经济的 发展的情况,这主要体现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来源于教育 不公平。如河北省衡水市,当地政府本着“教育兴邦”的原 则,将大量财力投入到教育当中去,发展中学教育,培育出 的学生却被东部发达地区择优录取,并没有回到家乡,对当 地经济鲜有贡献。这才有了“教育发展,经济先行”的思路, 只有经济发展了,能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才能 吸引高素质人才,才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因此,教育和经 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教育改革需要协调教育与经济发 展的关系,促进教育公平。经济发展的区域间不平衡,国家 对教育的财政性投资能有效改善教育条件和扩展教育资源。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 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上涨,在国内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 下,很多人选择了踏出国门。从《2013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 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贬值,质量下降,使得不信任国内 教育并有经济基础的人们选择留学,这也成为推动留学人数 增长的首要因素。三、以改革高考制度为重点 目前的高考制度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各种弊病的重灾区。

一切为了高考,凡是高考中涉及到的考试内容,成为学习的 重点,凡是高考用不上的东西,就被压缩甚至取消。为了赢 得高考,课本知识超前学习现象十分普遍,提前文理分班、 高二时就完成整个高中时期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唯考试论, 教学理念长期忽略素质教育,导致中国教育畸形化发展。甚 至,学生在长跑中猝死事件频发,何以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 天,学生的身体素质反而大不如前?在对高考制度的改革中, 以对英语的改革最受瞩目。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英 语的地位就不断强化,1984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 而到了1992年,由于分科制改革,英语开始从一个必考科目 陡然升级为高考三大主科之一。于是,英语考试对于很多人 来说成了绕不开的话题。高考英语考试重要地位自不必言, 英语四、六级等级证书挂钩本科学位证,英语职称考试事关 前途。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考好英语已经成了关乎幸福和 梦想的人生大事,一些优秀人才却因为英语成绩不达标而前 程受阻,“陈丹青出走”是高校的损失,也是对英语考试的 讽刺。对大多数人而言,除了英语考试,英语在生活中的利 用率及低。就连新东方的创始人、“留学教父”俞敏洪都批 评国人学英语的疯狂。每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有十二年 的时间都要学习英语,接受的却是以高考为指挥的应试英语 教育,没能掌握这门外语,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四、推行高校“去行政化” 高校“泛行政化”由来已久,在建国初期,我国的高等 教育制度照搬苏联模式,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越来越多的 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长久以来,中国一直在改革中探求 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的高等教育制度,探索高校“去行政化”。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就是要建设适应中国国情 和时代要求,依法办学、自主管理、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 代学校制度”,避免千校一面这也是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质 改革的要求。对于高校而言,优秀的教学和科研人才最关心 科研条件、教学环境,其次是待遇、福利等,而给予什么样 的行政级别是他们期望之外的。满足以上条件创建良好环境 才能留住人才,高校“去行政化”就是良好环境的保证。“去 行政化”意味着学校是按照追求学术卓越的规则来运转,教 授在学校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学和在科研一线的老师受到 重视,而淡化拥有行政级别干部的影响。南方科技大学在从 建校起就在探索高校“去行政化”,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也 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事业单位年金”、干部和人事管理 这些问题。高校的自主权利与对国家拨款的依赖呈负相关, 即,假设学校对国家政策性财政扶持的依赖越来越小,那么, 学校所取得的自主权就会增大,反之,就会减小,不利于高 校“去行政化”。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主要的助学 金、奖学金、奖教金、大学生国际交流、学术会议、科研基 金等基本都来自于国家专款项目或地方政府的投入,只有小部分来自于企业投资。其中,“985”、“211”等重点院校 更是国家财政投入的重点对象。教育的民营化趋势成为国际 化浪潮,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目前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很 多国家,政府对这方面的投资逐渐在下降。高校“去行政化” 已经从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入手,政府将不再直接参与高 校后勤的投资于经营,而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后勤,成立后勤 集团,一方面解决了高校后勤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 面为社会投资提供了市场,接受社会监督。教育改革只有进 行时,没有完成时。实现中国梦,教育任重道远,在当前和 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教育改革将遵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现代化教育,才能破解“钱学森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