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学与医学心理学|浅谈中医学

浅谈中医学与医学心理学

浅谈中医学与医学心理学 中医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是古代心理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 结合的产物,文章主要探讨中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现实意义与理论基础,中医学中 心理学概念的表述及心理与发病、诊断、治疗、养生的关系。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边缘 科学。而医学心理学则是一门将医学和心理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 新兴学科,它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探索和解决医学 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主要研究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在各类疾病的发生、 变化过程中的规律,从而发挥防病治病及养生保健的作用.中医学中蕴含着丰富 的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思想内容,非常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1探讨中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个人与社 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竞争更为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 些都会产生社会、心理及体制代谢、免疫等因素所致的心理病症,慢性综合性疾 病急剧增多,致使人类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一些威胁人类健康的致病微 生物所引起的疾病,由于广泛地使用预防接种、杀菌灭虫和抗生素等,虽使许多 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却造成很多慢性综合性几疾病.如美 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调查资料表明:门诊患者中的求诊原因与社会、心理因素有 关的高达65%—76%,其中35%的患者与情志反映有关,即使由于躯体不适而来 就诊的患者中,也有15%与情志问题有关,疾病构成谱的这一极大改变,使现代医 学科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难题,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疗,而在这方面中医学 却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学一直把人体作为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来认 识,在这个有机整体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和功能是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体现出形 神间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中医学的形神整体观:所谓的形神整 体观,是这样来解释的,形是指有形物质、机体、肉体;神是指运动生命机能、精 神、形神关系就是指物质与运动、机体与生命机能、肉体与精神的相互依赖关系.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其所著的《类经》中总结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 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可以看出形与神俱,相互联系、相互辩证统一 的关系,是生命活动赖以正常进行的基础,这正是从中医角度谈心理学的理论基 础. 2中医学对心理概念的表述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1)心理活动过程指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则包括人的 能力、气质、兴趣和积极性等.这在中医学中都归属于神的范畴,据初步统计, 仅在《内经》中有关神的论述就有150处之多,比较经典的如《灵枢·本神》的论 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人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 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段论述可以概括为是中医心理思想的纲 领.在这里,《内经》将心理活动的神分为神、魂、魄、意、志、思、虑、智, 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人的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的表述.而对于人的情感活动,中 医则主要以"五志"的概念来加以描述,并与脏腑功能活动联系起来,在《素问· 阴阳脏象大论》中有:"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至于与心理活动关系最 密切的脏腑,研究工作者尚未成定论.因为一方面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的明确论述,而对于另外一个重要器官一大脑与 心理活动的关系,还未探讨清楚.在《素问·脉要精微大论》中有”头者精明之府" 的论述.实际上,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心与大脑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 辅相成的,心脏相当于一个动力泵,推动血液循环,为大脑提供物质基础,而同 时心脏自身的功能活动也受到大脑的调节.在实验研究中,又有人通过对脑电图 的长期观察分析,发现人体内部存在着一个优化耦合系数.心脏确实参加了脑的思 维工作,而且心脑以最佳频率耦合的形式参加了思维.这就客观的证实了心脑耦 合机制是人类意识思维活动最佳状态的重要条件,为心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 的途径。(2)人格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 面,主要表现为人在对人、对事、对物等方面的态度、趋向等等。而体质主要指 遗传禀赋、生理素质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中医学中有很多篇文章讨论了人格问题, 而且多结合人的体质进行,充分体现了形神一体的辩证观。但就其分类方法,笔 者以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按阴阳多少分类。如在《灵枢·通天》中,有阴阳 五态人的人格类型,将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 阴阳平和 之人五种。②按五行属性分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把人按五行分类, 然后以五音类比,再分五种亚型,于是共得出二十五种类型。正如张介宾所言此 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人,而复各分左右上下,是于各形之中,而又悉其太少之义 耳,总皆发明禀赋之异,而示人以变化之不同也。《类经》雛体型肥瘦分类。如 《灵枢·逆顺肥瘦》篇将人分为肥人、瘦人、肥瘦适中之人三型。而《灵枢·卫气 失常》篇又将肥瘦分为膏型、脂型、肉型三种。④按禀性勇怯分类。如《灵枢· 论勇》篇将人分为勇士和怯士。可见,中医学中对人格体质分类的论述,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把 它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后,有了惊人的发现。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的人 格维度图是很重要的人格理论,它融合了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和人格 的内外向学说,集中体现在他的人格维度图中。中医学关于人格体质学说的内容 主要在《灵枢·通天》和《灵枢·二十五种人》两篇中。我们把这两篇内容填写在 爱克森的人格维度图中,结果发现有很大程度的吻合之处,而且二者关于心理特 征的描述也非常接近。中医学将消极、沉静、向内的人格归为阴,将积极、活跃、 向外的人格归为阳。在填写中我们会发现,阳形人的心理特征(以下括号外为维 度图的描述语言,括号内为《内经》的描述语言),如乐观的、积极的(“志发在 四野”),易于冲动的(“举措不顾是非”),多言善谈的(“虚说”、“好言大事”) 等等全部都分布在以外倾维度为中心的领域。反之’阴形人的心理特征,安静的, 沉默的(“安安然”、“纤纤然”),被动的(“善附人”),不善交际的(“洁洁然”),悲 观的(“多忧”)等等全部都分布在以内倾维度为中心的领域。

由4上论述可以看出,中医学对心理活动及个性心理的描述与现代心 理学有不谋而合之处,体现了中医特色,对中医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心理与发病 3.1情志变化与发病: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与人的脏腑气血二者兼有 密切联系,当脏腑气血功能活动失调时必然导致情志的异常。如在《灵枢·本神》 五神脏的理论,即“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反之,情志活动的异常 又会对脏腑气血构成影响而产生疾病。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喜怒不节则伤 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在《素问·举痛论》中具体描述了情志变化对脏腑功能 活动的影响,即所谓的九气为病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日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而现代精神神经免疫学也认为,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发挥作用,而是形成紧密的信息传递系统,相互调节,这在流 行病学研究中已经得到验证。如失望、悲观的情绪,作用于大脑海马状突起部分, 能刺激人体的垂体-肾上腺-皮质网络,引起皮质醇类等多种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所 必需的激素,因肾上腺受刺激而超量分泌。如果这种超量分泌过于频繁和时间过 长,免疫能力就会下降,从而发生疾病。

另外临床工作者们也发现,某些慢性病人确有一些常见而有固定的心理变化特点。如肺结核病人常有很高兴的兴奋点或欣快的表现,心脏病人则有恐 惧、焦虑、孤寂等不良的心理状态等等。

3.2社会因素与发病:现代心理学认为,社会因素是心身疾病发病的一 个重要因素。这在中医《内经》时代就有所认识,其中社会因素不仅包括社会地 位和和生活条件变化,如《素问·疏五过论》中的“必问尝贵后贱,虽不重邪,病 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恋,病有所并”、“饮食居处,暴 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故贵脱势,虽不中邪, 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蹩为挛”等等,说明社 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常常回忆起情志变化,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另外,社 会因素还包括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如中医所倡导的“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 合于人事”。

4心理与诊断治疗与养生 4.1诊断:中医学认为,人的心理与生理、病理都有密切关系。患者的 人格特征不同,因此人在生病时就必然会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各种心理状态,了解 这些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就有利于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中医学在论述有关疾 病症候时,体现了较为浓厚的中医心理诊断特色,提示医家在具体的望闻问切四 诊中,要把握好心理诊断,将有利于分析病情,得出真确结论。

望诊,中医学认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故观察人的情志 变化可以了解肾气的盛衰。闻诊,中医学中有“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 噫善欠”的条文,说明声音可以反映心神病变。问诊,是心理学中最为重要和直接 的方法,在《内经》中就明确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 乐后苦。”切诊在心理诊断中也有一定的意义,因为心理的变化可以反映在脉象 上,即“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之变也”。

4.2治疗:心理治疗,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治疗病人的心理障碍, 达到缓解治愈疾病的目的,主要通过医生的言行情态等影响患者的情感、性格、 举止,以改变患者的神情行为,从而使之恢复正常。在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心理治疗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催眠疗法、暗示疗法、精神分 析疗法、认知领悟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厌恶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疏导心理疗法、精神支持疗法、患者中心疗法、森田疗法等等。然而,中医学中 有关心理治疗的内容也是很多的,纵观《内经》及历代医家所论,按其作用特点 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6种方法。①顺意法:所谓顺意法,就是指顺心、满足患者的某些意愿以解决治病心理的一种疗法。《内经》指出数问其情,以从其意。”“伺 之所欲。”明代虞抟在《医学正传》中以乳岩年治疗为例指出:“须情思如意,则 可愈。”由于“意有未遂,所求不得”是导致形神病变的常见原因,也是促使病症 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顺从满足患者的某些意愿是调治这类身心疾病的求本之 治,也是中医精神情志治疗学中的重要疗法。②消除心因法:所谓消除心因法, 是指根据患者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以消除致病心因的精神情志疗法。

意愿未遂也是众多境遇人事治病因素的一种,可用消除心因的顺志法进行解决。

此法可归纳为两种:(1)释却心因法。是指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包括: 语言、行为、药物等,使患者在有意无意间,自然的释脱致病的境遇人事因素。

(2)语言疏导法。是指运用语言,对患者进行开通疏导,善诱说理,以消除其 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精神情志活动而达到治愈或缓解病症的一类情志疗法。

《灵枢·师传》曰:“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致以其两便,开之以其所苦, 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东医宝鉴》曰:“欲治其疾,先调其心,以 正其心,乃资于道,使病者尽去心中疑虑思想,一切妄念,一切不平…能如是,则 药未到口,病已忘矣。”这些不仅概括了语言疏导法的基本含义,而且阐明了语 言疏导的基本目的。③转移心意法:所谓转移心意法,是指医生借用某种方式和 方法转移或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从而消解或驱除病理性和精神剌激的一种精神情 志疗法,它包括两种方法:(1)转移注意法:是指医生有意思的转移患者的病理 性注意力,以消除或减弱这一相对稳定的情感刺激灶,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情致 疗法。(2)分心移情法:是指医生通过戏娱、音乐等手段或设法培养患者某种 兴趣、爱好,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调节其心境情志,使之闲情逸致,从而促进形 神疾患康复的一种情志疗法。正如清代名医吴师机在《理论骈文》中所说:“七情 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④意示疗法:所谓意示法是指, 医生运用语言、行为等手段,采取含蓄间接的方法,对病人的心理状态施加影响, 使患者无意汇总接受某种暗示,因此而获得疗效的方法,它包括两种方法:(1) 语言示意;(2)借物示意。⑤以情胜情法:所谓以情胜情法是指,医生运用各种 手段和方法,有意识诱发和激起患者某种新的、暂时性的剧烈情志反应,以抵消 或抑制、解除患者原有的病理性的情感活动的疗法。它包括阴阳相胜疗法和五行 相胜疗法。(1)阴阳相胜疗法: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人的情志活动可分为阴阳 两极,顺人意愿者为阳,忤其需求者为阴;
(2)五行相胜疗法:是指中医学认 为情志之间有五行的属性,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 志的疗法。如朱丹溪治癫痫为例指出:“怒伤肝者,为痫为癫,以忧胜之,以恐解 之。”此乃进一步发展了五行制约法。⑥激情法:是指有意识的诱发患者之激情, 利用随激情而出现的强烈行为反应,以纠正和改善原先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的疗法。

4.3心理与养生:中医学关于心理养生反应为一种“防治并重,以防为主, 形神俱养,以神为主的”整体辩证观。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 无,真气从之……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此即强调了 精神调养的重要性。对防病疗病养生均有特殊意义。

5结语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医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从心理学 的概念,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有较为 详尽的记载,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为近代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 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医所探讨的人不是一个单纯具有自然属性的人,而是形神合 一的人,置人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之中来考虑其机能状态,并结合环境的变化 来进行诊断治疗预防等一系列医学活动,后世将中医学这种医学原则称作是天地 人三才医学模式,这与现代医学所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基本是一致的, 总之,深人研究中医学中的心理医学知识,对促进现代心理医学的发展有很强的 借鉴意义,有助于提高对现代医学所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认识,从而 促进身心医学的发展,加快中医心理学的发展.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作者:马志德/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医院,011800;
师建平/内蒙古医科 大学中医学院,0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