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的建构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人文精神的建构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针对当前大学教育中出现的人文精神失落现象,中国现 当代文学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赋予它应承担起人文精神建 构的责任和使命。本文旨在调整和改革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 学理念.,在教学中通过挖掘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的生平思 想、“文本”中的人文精神,为实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 供某种可能性。摘 要:
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精神、教学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 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 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 人格的肯定和塑造”。(1)人文精神的提升或滑落关系到社 会的文明与进步、和谐与发展等重大问题。
在当前的商品经济极度兴盛的社会发展阶段,我们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 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人们的价值观已向实用性、功利性发展, 道德感日趋薄弱,狂热的拜金主义盛行,一些人丧失了信仰, 精神极度空虚,这种人文精神滑落的现状已把加强国民的人 文素质教育提上日程。面对这种状况,1994年前后一些文人 如韩少功、张承志、张炜等发起了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对 价值失范、信仰危机等社会现状进行了讨论和抨击,试图重 建理想话语世界和人文精神空间。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更应该担负起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加强国 民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从大学生做起 一、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商品经 济大潮中“实用性”、“功利性”、“物质性”的价值理念 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教育也成为了一种产业,许多大学 要想生存,必须要有充足的生源,为了吸引学生,高校必须 要为学生的就业前景搭设一个好的平台。于是,在专业设置 方面,财会、微机等应用型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基础类学科 如人文学科受到轻视甚至被遗忘。在浅近利益的吸引下,学 生们对英语过级证、计算机资格证书、秘书资格证的热情远 远大于对文学的热情,他们学文学的兴趣不高,学文学课的 目的只是为了拿学分,顺利拿到大学毕业证书。高校过分迎 合学生的就业需要,重“实用”轻“人文”的浅近功利的做 法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人文精神失落的现状。
我们以高考选拔人才的模式使我们的学校太关注学 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人文精神、健全人格的培养,再 加上现代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呵护娇宠中长大, 因此,比较自私、任性、独断。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尊重、 帮助与关心,很少想到为别人付出。进入大学以后,远离家 乡,失去了亲友的呵护,要独立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 由于平时缺乏挫折体验,遇到困境时常常是措手不及,感到 空虚、脆弱、焦虑。有限的承受能力和较为脆弱的心理使他们很容易人格分裂,患上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自杀或者行 凶。另外,由于商业社会中“实用性”、“功利性”、“物 质性”的价值理念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价值观扭曲,任 欲望在生活中横行,在精神领域跑马。只注重个人享受,个 体得失。惟利是图,没有是非观念。缺乏对伟大的向往,对 崇高的敬畏,对神圣的虔诚。对假丑恶缺乏痛恨鞭挞,缺乏 批判的勇气和质疑的精神,不懂得敬畏生命和自然。
如果大学生们在价值观多元的商业社会中迷失自我, 到那个时候,整个民族将价值失范,面临严重的信仰危机, 整个社会将庸俗化。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 它不仅要承担着传授专业技能的使命,而且也是培养学生人 文精神的圣地。蔡元培曾把教育分成两个层面:“现象世界” 和“实体世界”的教育。如何区别这两个范畴的不同呢?钱 理群解读道:“‘现象世界’的教育,就是德育、智育、体育。
它是服务于国家政治和国家利益的,也就是说是为国家建设 培养人才,是服务于眼前的现实利益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在 ‘现象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实体世界’。他是用康德的 理论做前提,即人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而活着, 人还有一种超越于现象世界的追求,一种形而上的精神的追 求,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终极关怀,培养人的信仰和信 念。”。(2)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应承担起 人文精神建构的责任文学的创造、接受、属于人们精神领域的活动,文 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是一种精神活动,它的精 神性价值应当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基本的价值所在。从这 个意义上来说,文学教育是人文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它是精 神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以中国现当代文学 这一学科而言,兴起于 “五四”时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 它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吸收和接纳了西方人文主义思 潮的影响,在西方,“人文主义”主要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 期同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教神学体系对立的资产阶级人性论 和人道主义。提出了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命题是“人的文学”,它富有 人道的情怀和信仰的热忱。例如梁实秋的文学表现的是“普 遍的人性”,周作人批判了封建时代的“非人的文学”,把 文学建设的目标确立为“人道主义文学”,即以人道主义为 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问题的文学,以宣扬人道主 义思想。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改造国民性的“立人” 思想。冰心的“爱”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人性的良善与纯美, 沈从文一生致力于建造他美丽的“希腊小庙”,这个小庙里 供奉的是“人性”,在他的湘西世界里,有令人感动的人性 的真,令人温暖的人性的善,令人欣悦的人性的美。另外, 林语堂的“闲适、性灵”的人生观,孙犁作品中流露的对美 好人性、人情、自然的留恋与推崇。余华、莫言以各种形式 进行的对生命和人性的拷问等等,无一不是人文精神的典范。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课程因其自身特殊的现代性内容和独 特的人文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人文活动平台。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生平思想中的人文精 神教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为寻找民 族发展之路而上下求索的历史。他们将民族的发展、国家的 进步和自身的奋斗紧紧地联系在一一起。20世纪中国最伟大 的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在东渡日本不久, 便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大志向,他弃医从文,成 为一个把灵魂和血肉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的思想探索者, 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启蒙”与“救亡”两幅重担,他以手中 的笔为武器,揭示民众的精神病痛,呼唤民众的觉醒。作家巴 金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受新思潮的影响,毅然与封建大 家庭决裂,用他的行为表达了一个个体对“人”的尊严和自 由的渴望与大胆追求。这位一生追求民主与自由,反对封建 思想专制,追求“说真话”的作家在“文革”中受尽磨难后, 他仍然敢于说真话,他的散文集《随想录》是“一部说真话 的书”,一部拷问灵魂的书,一部用良心写成的反思的书! 他以个人为解剖对象,批判自己的灵魂,表现出了一个艺术 家的良知和坦荡的胸襟。胡风,在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中, 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守住自己的艺术良知,并对 当时文学理论界所存在的问题真诚地提出了他的意见,他因此承受了二十多年的牢狱之灾,胡风对真理的坚持充分展现 了中国知识分子高贵的人格。教师在介绍作家的生平思想时, 要格外注意人文精神导向, 应积极地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人 生故事思考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问题,要培养学生积极的 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立足于文本,挖掘人 文精神 中国现当代文学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赋予它承担起大 学生人文精神建构的责任和使命。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挖 掘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人文精神,如汪曾祺的小说《受戒》, 展现了人性之善,人情之美,表达了作家对于自然、通脱、 仁爱的生活理想的向往之情。废名的代表作品《竹林的故事》, 写出了对故土的回忆、对美的爱怜、对善的同情、对命运的 哀伤与无奈,真正表现出了东方传统文化里含蓄与敦厚的美。
许地山的《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笔下透露出来 的宗教情怀和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 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对生存意义的追问,是人 文精神的骨髓所在。他的小说《命若琴弦》通过描写小人物 对生命的坚韧、生存的坚忍和执着,展示着生命的价值和生 存的意义。史铁生在他的许多文本中展示着人生的困境和残 缺,却将它们看作获得生命意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生命的残 缺,人生的虚无状态,反而为人战胜自己﹐超越困境和证明 存在的意义敞开了可能性空间、等等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很有裨益的。徐刚的《伐木者,醒 来!》及其系列丛书《守望家园》、航鹰的《生命之水》、 贾平凹的《怀念狼》、雪漠的《狼祸》、姜戎的《狼图腾》、 阿来的《空山》、杨志军的《藏獒》等关于生态平衡、自然 与人的作品。教师在对这些作品进行赏析时,要有意识的引 导学生遵循“天人合一”的古训,对自然对生态的破坏与毁 灭,事实上也是对人自身的破坏与毁灭。以此加强对学生的 和谐观教育。让学生能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妥 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扮好社会人的角色,营造和谐的 社会氛围,建设美好家园。
(1)冯雪红.人文教育的目标与人文精神的建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 (2)钱理群:《重新确立教育的终极目标》,《学魂 重铸》,文汇出版社, 1999年, 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