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中的心理弹性思想探究
《庄子·内篇》中的心理弹性思想探究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 所著,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主要反映了 庄子在哲学、艺术、养生学、文学等方面的思想。《庄子》 包括内篇、外篇和杂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大量 研究表明,《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如任增辉 [1]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庄子·内篇》中蕴含 的心理学思想,认为《庄子·内篇》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自 性化的实现。奚彦辉与高申春[2]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庄 子》中的自我观,并指出《庄子》中顺应的自我观对心理保 健具有重要的意义。朱童萍[3]从心身观、认知观、思维与 语言、理想人格等角度探讨了庄子的心理哲学思想。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弹性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心理弹性也叫“复原力”“韧性”“抗逆力”或“压弹”, 是指个体在压力或逆境中仍能保持良好的适应与自我恢复 的能力的一种心理品质。目前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心理弹性概念的界定、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心理弹性的 心理机制以及心理弹性的提升与干预等方面[4]。也有部分 研究开始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心理弹性思想,如席居哲、 曾也恬[5]等论述了老庄道家哲学中的心理弹性思想,认为 道家哲学中的心理弹性思想崇尚顺应。但已有研究中缺乏对 庄子心理弹性思想的深入探讨。已有研究发现,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且促进心理弹性发展的 保护性因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所谓保护性因素是指在压力 与危险情境中促使个体积极适应与恢复常态的积极因素,包 括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6]。其中个体因素主要指个体的一 些积极品质,包括认知、情绪、自我效能和社会技能等。本 研究试图从《庄子·内篇》探讨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并 为促进心理弹性的提升提出相关建议;
具体将从认知与情绪 观、意志与行为观、人际与天人观、人格与自我观等方面探 讨《庄子·内篇》中的心理弹性思想,试图挖掘《庄子·内 篇》中的心理哲学思想,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弹 性的提升与干预提供新的启发,并试图为中国的心理弹性思 想研究做更深入的探源。
一、认知与情绪观:复通为一,清净自然 以往研究表明,个体的认知与情绪会影响心理弹性。如 王玉龙、姚明等[7]的研究表明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对挫折情 境中的积极信息有更多的认知偏向;
史光远、崔丽霞等[8] 的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与积极情绪相关。因此,在心理健康教 育中,培养积极的认知模式与积极的情绪管理模式会促进个 体心理弹性的提升。《庄子·内篇》启发我们要帮助个体培 养非绝对化的认知模式,持有这样的认知模式,个体会辩证 看待是非甚至是生死,当处于逆境,会看到逆境中的生机,保持良好的心理弹性。同时,《庄子·内篇》启发我们要帮 助个体提升情绪管理的能力,当个体面临困难与压力时,若 能及时观照情绪的升起与变化,就可以身处逆境却心如止水, 静能生慧,在平静中积极面对问题,甚至在静心中不断自省, 从而从世事与人生中获得更多领悟,促进心性的成长,这也 是具备良好心理弹性的重要表现。
首先,《庄子·内篇》倡导积极的认知方式,主张去绝 对化,合一地看待世界。如《人间世》讲“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莫知无用之用”,提出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看似无用的 东西也可以找到它的存在价值。《齐物论》指出“自我观之, 仁义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说明对 错不是对立的。《大宗师》指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 常,天也”,认为死生不是对立的,死是生的延续,是自然 规律的运行。既然有无、是非和生死都不是对立的,那么“凡 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达者知通为一”“圣人和之以是 非而休乎天均”“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我们应该以“齐 物”的观点看到万事万物合一,不被是非困扰而逍遥于世。
其次,《庄子·内篇》倡导修炼清净自然之心,并以清 净心助己助人。如《人間世》指出“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告诉我们放空内心,做到“心闲而无事”。怎样做到内心清净呢?《大宗师》提到“古之真人,其息深 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即要通过关注呼吸达 到静心;
同时“瞻彼阙者,虚室生白”,要通过观照觉知内 心达到静心。当内心清净,便可“哀乐不能入也”“无以好 恶内伤其身”;
同时,持有清净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应 天地万物,便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并 借助天地之灵气滋养心性,使内心时刻保持愉悦自在,“使 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此外,持 有清净心可以帮助他人照见自己,用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包容 并感染他人,帮助他人认清自己,却不因他人的言行与问题 干扰自己的内心,可以“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内保之而 外不荡”,他人便可“鉴于止水”。
二、意志与行为观:心志坚定,言语谨慎与有备无患 从心理弹性的概念可以看出,心理弹性与良好的意志品 质有关,同时又与积极的行为模式或品行习惯有关,因此, 良好的意志品质与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心理 弹性。《庄子·内篇》启发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培养个 体坚韧的心性与意志,只有这样才能在困境中不被困难压倒, 才能在曲折中看到生机与希望,迎难而上,积极克服困难。
同时《庄子·内篇》启发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培养个体 良好的行为习惯,谨言慎行,凡事早做准备,谋事而成。首先,《庄子·内篇》倡导积极的意志品质,发展为心 志坚定的人,处于不利处境仍能不受干扰保持常态,保持良 好的心理弹性。《齐物论》指出“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 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无论 处境如何不利,内心不被扰动,可以“乘云气,骑日月,而 游乎四海之外”,即使面对生死也不为所动,更不用说利害 的争端。
其次,《庄子·内篇》倡导言行谨慎,与人交流不说过 分的话,要“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以免祸从口出。同 时,不要执着于是非争论,因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且我们要坚信大道不言自明, 无须争辩,“大道不称,大辩不言”。此外,在行为方面要 始于足下,凡事早做准备,“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三、关系论与人格品质观:天人合一,顺乎自然与安之 若命 李永鑫、骆鹏程等[9]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 具有正向影响力,即增强个体的支持系统有助于提升心理弹 性。良好的支持系统不仅仅包括社会支持,也包括自然支持, 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有助于提升个 体的心理弹性。《庄子·内篇》启发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帮助个体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走近自然,了解自 然,借助天地之灵气更好地滋养自我。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 面,《庄子·内篇》启示我们要积极入世,在完成社会适应 的同时坚持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具备了良好的适应力,同时 内心有所坚持,在困境中就会呈现良好的心理弹性。在人与 人的关系方面,《庄子·内篇》启示我们要对朋友坦诚相待, 结交心灵相通的朋友,多向有德行的人请教学习,这样可以 帮助我们建立强大的支持系统,即使面临困境内心仍然充满 力量与支持感,自然会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弹性。此外,李永 鑫、骆鹏程等[9]的研究也表明,积极的人格特征会促进个 体心理弹性的提升。《庄子·内篇》启发我们培养单纯超脱、 安之若命的人格品质,具备这样的人格品质,我们会处变不 惊。
首先,《庄子·内篇》倡导人与自然积极的关系,提倡 天人合一,借助天地之灵气滋养心性。《齐物论》提出“天 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此我们要“与天为徒”, 同时借助天地自然之势培养心性,“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 为大冶”。接受自然天道的自然,“天鬻者,天食也”。在 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庄子也做了探讨,主张积极入世的同时 坚持自我,在两者间持中道做好平衡,“是以夫事其亲者, 不择事而安之”“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
既然我们 无法逃脱人事的纷扰,就敬事而行,以出世的态度入世,“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在入世中,无须战战兢兢, 顺乎自然,遵循天道与人道,便可做好本职工作,“顺物自 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此外,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 《庄子·内篇》倡导以诚相待,像贤德之人学习。《大宗师》 讲到“莫逆于心,遂相为友”,碰到志同道合、心灵相通的 人,自然会成为知己。同时,要以人为镜,“鉴明则尘垢不 止”“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当碰到德行不够的人,我们仍 要尊重他,不随意指出其缺点,但内心却要坚持自我,并潜 移默化地影响对方,以自己的德行感染对方,即“形莫若就, 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其次,《庄子·内篇》倡导积极的人格品质,主张单纯 超脱、不计名利、包容、安之若命。《齐物论》指出“众人 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以单纯的心性面对世 事,不为名利是非所扰,即“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 违害,不喜求,不缘道”;
同时心胸豁达,“况天地,府万 物”,心若天府包容万物,“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顺应自然,不强求,“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知不可 奈何而安之若命”。活在当下,“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
这样便可以超脱世外,自在安适,“游乎尘垢之外”。
四、自我观:咸其自取,至人无己孙晨哲、武培博[10]的研究表明,自我价值感对心理弹 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自我价值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 同样健全的自我意识对提升心理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庄 子·内篇》启示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帮助个体认识自 我,接纳自我,并形成明确的自我边界,知道自己是谁,从 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同时要走出自我中心,培养同理心, 不以己度人,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做好其他事情。明确的自我 意识、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个体在困境中及时调整适 应,尽快恢复常态,并从困境中升华自我,获得心性的成长, 呈现出良好的心理弹性。
《庄子·内篇》倡导积极的自我观,主张认识自己,明 确自我边界,超脱无我,自由洒脱。首先,认识自己的人知 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贪求,《逍遥游》中讲到尧让天下 于许由,许由言“名者实之宾也”“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 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其次,要有明确的自 我边界,培养独立成熟的自我,才能“定乎内外之分,辨乎 荣辱之境”“物莫之伤”,因为“咸其自取”,我们的中心 是自我,自己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当自我意识清晰,心志坚 定,自然不会被外物所伤。再次,庄子主张我们要放下对自 我的执着,走出自我中心,成就大我,做到无我,“至人无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最后,庄子主张我们要先完善 自我,才能更好地入世,才能更好地为他人与社会谋福利,自我完善的个体都是“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五、小结 从以上几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内篇》中 的这些心理学思想主要在探讨一个持有健康心理状态的自 我实现者应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而这些心理品质是心理弹 性的保护性因素,即拥有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促进心 理弹性的提升,而心理弹性的提升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 要任务。所以《庄子·内篇》中这些心理学思想对促进心理 弹性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启发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 中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提升个体的心理弹性。
第一,在认知方面,帮助个体培养辩证、合一、非绝对 化的认知观;
在情绪方面,帮助个体培养平和自然的心态。
第二,在意志方面,帮助个体培养坚定的心性;
在行为 方面,学习古人谨言慎行的品质。
第三,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帮 助个体培养亲近自然,持中道做事,赤诚待人的优良品质;
在人格方面,帮助个体培养超脱、包容、洒脱的积极品质。第四,在自我意识方面,帮助个体认识自我,明确自我 边界,走出自我中心。
参考文献 [1]任增辉.《庄子·内篇》的心理分析研究:一种中国 式自性化道路的探索[D].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2]奚彦辉,高申春. 心理学视角的《庄子》自我观探 究[J]. 心理研究,2008, 1(2):3–7. [3]朱童萍. 《庄子》的心理哲学研究[D]. 合肥:安徽 大学,2011. [4]席居哲,曾也恬,左志宏.中国心理弹性思想探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23(3):555–559. [5]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研究的回顧与展望 [J]. 心理科学,2008,31(4):995–998. [6]Richardson. The meta 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Iienc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2, 58 (3):307-321.[7]王玉龙,姚明,邹森. 不同心理弹性青少年在挫折 情境下的认知特点[J]. 心理研究,2013,6(6):40-44. [8]史光远,崔丽霞,雷雳,郑日昌.大学生的压力、情 绪与心理弹性[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9):703 –707. [9]李永鑫,骆鹏程,聂光辉. 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9(6):127–130. [10]孙晨哲,武培博. 初中生学校归属感、自我价值感 与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 19(11):1352–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