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思锐见 辩就真知的教学方法
敏思锐见 辩就真知的教学方法 “辩答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 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以提高学生思辨、表达、审美 能力为目的,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围绕特定的论题辩疑问难, 让学生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体现的是 一种互动、自主、开放、建构和合作的教学理念,旨在提高 学生的思考判断以及技能表达等能力。一、精选话题,激发兴趣 “选”,就是结合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 实际情况设计辩答的主题,注意难易适中,让学生感觉有值 得讨论和辩驳之处,促使双方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有一种立 即投入到辩论中交锋的冲动和欲望。
辩答作为教学的手段之一,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教 师在选择辩题时就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同 时要考虑有争议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 的争论,使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找到最理想的答案。另外, 教师要选择知识性强的话题。因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 合性的活动课程,一些理论性强的知识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 那么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话题,引领学生自己去搜集资 料、整理资料、辩答争论,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达成对难 点的突破,对问题的解决。
例如,浙教版六下品德第一单元《我们爱和平》的教学 目标为:“体会和平的美好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热爱和平。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热爱蓬勃发展的伟大祖国。养 成关心时事、关注世界和平的良好习惯。”教师将近段时间 国内外发生的冲突事件,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内心对 相关事件的所想、所感,师生之间达成了良好的默契。于是, 教师结合教材目标以及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小小钓鱼岛, 千万中国心”这一辩题。
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一辩题非常感兴趣,在得到辩题后 的第二天,学生手里拿着一叠叠收集的资料,神采飞扬,尽 是兴奋和期待。《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教育的 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 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 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一旦设计的辩题贴近 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在课堂辩答的过程中则容易 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达到课堂辩答的效果。
二、合理引导,深入讨论 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探究的过程。教 师引导持相同观点的学生成为合作小组,课前通过上网、查 找书籍和学生讨论等方式寻找辩论材料,要求用事实说明道 理。在寻找、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深入思考自己的观点是否站 得住脚。引导学生归纳问题,引出主辩题。
例如,教师在教学《守卫国土 赢在未来》一课时提问:
这半年以来,哪些国家和中国之间发生的大事引起了你的关 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呈现、汇报自己搜集到的相关新闻。教师适时展示了一位学生搜集的关于钓鱼岛争端相关 新闻。
2010年9月7日上午,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受到日 本巡逻船冲撞。日本海上保安厅抓扣这艘中国渔船的船员。
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 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
2012年9月16日,日本将钓鱼岛争端提交联合国 ,争取 美越菲支持。
2012年9月21日晚,日本部分保安官和警察官登上钓鱼 岛,准备对付有可能登陆该岛船只。
2012年12月24日,日本再次出动战斗机拦截中国海监飞 机,这是日本三天内两次出动战机。而当天日本表示将设立 钓鱼岛专属部队,应对中国海监船以及中国飞机对钓鱼岛海 域的常态化巡逻。
随后教师请学生针对日本政府近年来在钓鱼岛问题上 不断挑起事端,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组合后,纷纷开 展了讨论,之后分别派出代表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引用了相 关的事实材料:学生的智慧在唇枪舌剑、妙语连珠中绽放;
学生的才艺在旁征博引、各抒己见中展现;
学生的自我在意 气风发、指点江山中提升…… 以上辩答环节中,教师在课始先设计了“哪些国家和中 国之间发生的大事引起了你的关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这样一个能触动学生心弦的问题,集中学生注意力,设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情绪高涨,精神 振奋地投入“讨论活动”中,之后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 自然引出了“钓鱼岛本来就属于我们中国”这个主辩题。
三、适时调控,有效辩答 在品社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组织学生就某个主题、 某个话题进行探讨,此时学生常常持有自己的见解,学生有 分歧争议时,教师不能“一言统天下”,而要因势利导,善 于做一个“挑拨者”,善于“激化”分歧,从而把学生的思 维引向深层。
例如,在教学《守卫国土 赢在未来》一课时,教师抛 出了这样一个话题:
全国各地在钓鱼岛争端后爆发了抵制日货活动,在我们 身边也出现了这样一些类似的活动。(课件播放全国以及身 边的抵制日货、砸日系车、游行等新闻图片)你赞同吗? 一问激起千层浪,短暂的沉默之后,学生们的争辩声不 绝于耳,教师不急于阻止他们。在“同意”与“反对”之间, 学生们很快分成了两派。
教师:对于“到底是应该抵制还是不应该抵制”这个问 题,大家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 婆有理”,实在难说清楚孰是孰非。今天,我们就抵制日货 和不抵制日货辩题展开辩论,好不好?“好!”学生群情激 奋。
此时,教师稍加分拨,理清阵营,点染激化,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就开始了。
正方:抵制日货是爱国的表现,中日自近代以来争端 不断,新仇旧恨让两国关系处于火山休眠状态,对日本的恨 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我们不应该忍气吞声,每个人的力 量很小,但十三亿中国人的力量很大,我们抵制日货就是为 了向日本表达我们的不满…… 反方:正方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抵制一个国家的产 品是弱国对强国的做法,美国研究人员说:抵制日货是中国 民族自我意识的崛起,但同时也放大了中国弱小的声音,我 们不难对一个国家不满就抵制它的产品。如果今日与日本不 和就抵制日货,明天与美国不和就抵制美货,这样的话在经 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们岂不是回到了闭关锁国的时代? …… 唇枪舌战了好几个来回,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中,学生渐 渐地把探寻的目光投向了教师,教师卖了卖关子:“抵制日 货就是爱国行为吗?不抵制日货就不爱国吗?” ……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学会倾听。这种倾听是一种反审 性倾听,通过教师的反应,诸如描述、澄清性盘问等形式, 帮助学生弄清自己的真实感受,特别是在言语与非言语活动 中所暗含的意义。教师要结合这些信息,加以调控,不要让 辩答变成无意义的争吵,也不能为节约时间,就草草收场, 而应该注意掌控辩答的风向标,不急于抛出自己的观点,但要会“煽风点火”,促进辩论的深入展开。
四、明析观点,提升感悟 一般来说,在辩论中通过学生所摆的一件件鲜活的事例, 使观点越辩越明,而这个观点也逐步为学生所感悟。新观点 与头脑中的观念发生联系时,就获得了心理意义,真正内化 为学生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心理品质。这就是辩答的领悟过 程。
当学生就“抵制日货”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后,教 师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适时组织了这么一个环节:让 我们简单汇报一下课前调查:家中日货知多少。
学生交流和汇报:家中日本制造的物品有汽车、电子产 品、洗衣机、空调,甚至是日系的化妆品、动画片……生活 中随处可见,确实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一次抛出这个问题:到底该不该抵 制日货? 教师通过总结,引领学生悟出事理,观点也渐渐明朗起 来:是否抵制日货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我们应有一颗赤诚的 中国心。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言语交锋间,提高了感悟水平, 发挥了智慧潜能,展现了独特个性。学生不断修正、提升自 己的感悟,让自己的感悟由片面走向全面,由肤浅走向深刻, 从而激发了更强烈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 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呈现、撞击,从而对辩题产生了新的感悟。
“敏思锐见,辩就真知”。小学品社教学中学生的辩答 活动,并非一定要得出对或错、胜或负的结果,应该关注的 是学生在辩答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思考与辨析。故而在实际课 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关注的焦点指向于思考与辨析 过程的逐层深入与层层递进,拥有严谨的思辨思维和辩证的 思辨取向,如若坚持不懈,其必将成为品德课堂中一道亮丽 的风景线。
(浙江省龙游县教研室 3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