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课堂有效朗读的实现途径 语文课堂的朗读方式

关注语文课堂有效朗读的实现途径

关注语文课堂有效朗读的实现途径 朗读,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最具实效的阅读训练。

以语文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 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 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怎样才 能让朗读避免“虚情假意”,达到“情真意切”呢?怎样落 实有效朗读的指导训练呢? 一、落实研悟,以悟促读 课程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只有经常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充分读悟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 地体会文章的感情,提高朗读能力,内化文本语言。

小学语文课本是一篇篇内容、形式各异的课文,学生只 有在阅读中不断揣摩、推敲和品味语言文字,他们才会对课 文的字、词、句有深刻的,独特的感悟,胡才有了学生的个 性化朗读。个性化朗读就是根据自身的心理特性对文本的接 纳和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要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 的感情,读出个性,读出自我,让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在课堂 中大放异彩,教师应捕捉契机,巧妙引导,落实研悟。在深 入的感悟之中,学生的内心充满了读书的欲望。此时的反复 吟诵,学生“切已体察”,积累了语言、文章中的美词佳句自然也“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切 身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 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二、创设情境,以情激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象生动、充满情趣的事物是 学生永远喜欢的。要让学生读出感情,首先要让他们入其境, 才能体其味,表其情。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教 师在课堂上除了要指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外,还要和学生 对话,共同创设新的情境。教师要做教材的使用者和建设者, 要引导学生把文本读进去,还要跳出来。一篇好文章就是一 幅精美的图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 次次难忘的经历,特别是一些写景抒情散文,由于充满了诗 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教 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积累、设身处地的体验课文所描绘懂 得情境,就会是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 进而入情入境。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审阅”一词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周总理的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然后立足文本,用 自己声情并茂的语言为学生再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情境开启 学生想象的大门,让学生仿佛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且这 四个情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层层深入,一次又一次拨动学生 的心弦。学生和教师、文本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百读 不厌,越读越好。

三、注重范读,以范引读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语言的丰富性和感染 性。李吉林教师说过:“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 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因此,教师特色的范 读能披文入境,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使学生 对文本产生共鸣。

从情感角度说,朗读的过程是读者通过“价值认识”感 受作品的情感信息,从而形成自身情感信息的过程。小学生 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 或有感受而自己又产生不了情感的体验,或自己无法表达这 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

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征》一课时,通过课件边展示了毛主席那刚劲有力、豪迈奔放的书法作品《长征》,边 激情澎湃地朗诵了这首诗,使学生在课始阶段便立刻进入了 诗的情境之中,感受到毛主席那伟人的胸怀和豪迈的情怀, 为学生对这首诗的诵读垫定下良好的基础。

四、巧用评价,以评导读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教师充满智慧的评 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 步提高。但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一味地“你真棒!”“太 好了!”只会让学生觉得无味。在朗读指导中的,教师要结 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有针对性、指向性的评价。

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 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时,当学生读得不是很到位时, 她幽默地说道:“你读得五岭似乎只在湖南境内。”当有学 生读得更好一点时,她说道:“似乎已经绵延到了江西了, 谁还能将这五岭绵延得更远些?”当学生读得很到位时,她 又不失时机地赞扬道:“听了你的朗读,我似乎真能感受到 那五岭山脉的绵延不断。” 评价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同时相机告诉学生朗读的技巧(讲求轻重缓急,做到抑扬顿挫)。目前 教学中的朗读技巧的指导似乎有种倾向,教师不愿甚至不敢 提及该用怎样的语调、语速以及语气来读,惟恐有悖于“阅 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一理念,其实这是对课程标准的 曲解。我们可让学生用“如果他在……等词句上读重(轻、 快、慢)点就更能表现……”这样的句式来评价,或者换个 人称以商量的口吻用上这样的句式:“××同学,我建议你 在……等词句上读重(轻、快、慢)点,这样更能表现…… 你不妨试着读读,体会体会”。这样的评价具有针对性,能 真正起到以评促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