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公正_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公正为民司法

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公正为民司法

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公正为民司法 加强法院党风廉政建设,是缔造一支公正廉洁、高素质的法官队伍的有力 抓手,也是努力提高司法公信力、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创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 的坚强保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应切实做到加强以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为重点 的思想政治建设、深入推进以惩治和预防腐败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 以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司法作风建设、稳抓廉政文化建设。

人民法院站在我国司法审判的最前沿,承担着行使国家审判职能来惩 罚犯罪、制裁违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使命和职能, 而这些职能主要依靠公正裁判每一个案件来得到实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缔 造一支公正廉洁、高素质的法官队伍的有力抓手,也是努力提高司法公信力、妥 善化解社会矛盾、创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的坚强保障。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在新形势下对法院工作提出的新 要求和新期待的需要。在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寄予了很高的要求和期 望。人民群众不仅要求法院公正裁判、高效执法,还要求司法和谐、案结事了;
不仅要求法院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还期待充满人性化的司法服务。这一切的一 切都要求我们必须严抓党风廉政建设,严明党纪国法,将提供人民群众满意的司 法服务作为衡量人民法院工作的首要标准,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法院工作的新 要求和新期待。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树立法院司法为民和法官廉政爱民良好形象的 需要。廉洁高效的干警队伍是人民法院公正司法的根本保障。只有加强党风廉政 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法院队伍,才 能维护好党的执政形象,树立起人民法官廉政爱民的光辉形象。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造就一支高素质法院队伍的需要,更是新形势 下人民法院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只有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司法廉洁教育, 引导法院干警牢固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自觉构筑拒腐防 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稳抓四项建设,夯实党建促公正首先,要切实加强以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为重点的人民法院思想政治 建设,作为一名法官,应牢固树立并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牢 固树立和自觉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完善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 策机制,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切实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才能 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坚持群众路线, 也才能最终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信赖和支持。

其次,要深入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人民法院反腐 倡廉建设。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贯彻落实到人民法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 腐败工作指导原则之中。一是以信访促廉,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违纪案件,以制度创新完善监督体系;二是 以制度保廉,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机制。通过不断完善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建 立健全责权明晰的审判流程管理机制和分权制约的执行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法 院领导干部司法管理权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全面构建符合司法工作规律的 人民法院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司法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第三,要深入推进以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人民法院司法 作风建设,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转化为全体法官的自觉行动。进一步畅 通民意沟通渠道,健全人民法院的民意反映机制,虚心听取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 工作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密切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四,以文化导廉,稳抓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营造“廉荣贪耻”的文 化氛围。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应将满足法官的文化需求、丰富法官的精神生 活、提高法官的道德修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适应 廉政文化具有渗透性的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将廉政文化理念 渗透进全院干警的思想意识,从源头上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法院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牵涉面广、千头万绪的工作,涉及组织建设、 审判管理、司法改革、队伍建设等不同层面,具有广泛性、持久性和综合性的特 点,与法院各项工作紧密联系,是法院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基层法院党风 廉政建设是法院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风廉政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 法院和人民法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审判工作服务党的中心工作这一职 能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必须加 深对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将努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构建法官廉洁自 律长效机制的根本保证。通过扎实有效的党风廉政建设,增强法院干警反腐倡廉 意识,使“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广大法官的共同信仰、追求和自觉行动。

作者:王丽平 来源:资治文摘 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