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仁爱精神探讨
医学生仁爱精神探讨 1以“仁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 1.1中国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本 位主义将“人”推崇到一个重要的地位,对人的价值和人生 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孔子从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仁” 的概念。他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爱人” 是人的一种“类”的自觉,它要求把别人当作与自己一样或 者和自己亲人一样来对待,这事实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宋代林通的《省心录》、明代 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等医学经典都在劝戒医者保持“济 世救人、仁爱为怀”的品质。正是基于这样的伦理本位,历 代医家认识到医学不但是“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技术, 还强调医者要有一颗同情病人、真诚地为病人解除痛苦的 “仁爱”之心。费伯雄曾说过“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 而学医则不可”。医学家提倡尊重生命,关爱病人,充满人 道主义,做到“仁心仁术”兼备。可见,“医乃仁术”是医 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的写照,要求医者必须具 备医学人文精神。“仁爱”是我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 也是“爱人”思想的延伸,是体现和实现人本思想的过程。
1.2西方的医学人文精神在西方,医学的历史几乎与 人类一样古老。医学最初产生于巫术,直到伯里克利时代开 始,情况才发生了变化,医学由巫术变成科学。在这个希腊 最伟大的理性主义时代,一位睿智聪慧的哲学家用自然的原因解释疾病,他用科学的医学理念把医学从巫术、神话、宗 教引向科学,他就是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他为世界 留下了一笔颇为丰厚,直到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光泽的财富, 这就是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所体现的“利他主义”、“以 人为本”的医学人文精神。希波克拉底强调“医学是一切技 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在《箴言》[1](Aphori sms)中他告诫医生:“生命是短暂的,医术是永恒的, 病痛是暂时的,经验是有风险的,抉择是艰难的。医生决不 能只准备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更要为病人着想。在《希波克 拉底文集》中他提到“医者应以患者的生命为重,做医学的 仆人”,“无论何时登堂入室,我都将以患者安危为念,远 避不善之举”,“医学有三个因素疾病、病人、医生,医生 是这种艺术的仆人。” 1.3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20世纪以前,医学技术的 进展比较缓慢,医生们凭借有限的药物和在实践中摸索的经 验,为病人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20世纪之后,这种局面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医学不仅获得了消灭、控制疾病的武 器,而且还掌握了操纵生命的密码。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 展而形成的“技术至善论”将人们锁定在医学“能做,必须 做”的雄心勃勃的幻想中。新技术对医生的行为和医患关系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断更新的诊疗技术导致了医生花费更 多的时间在实验室,而不是在病人床边聆听病人的陈述和与 病人交谈,给予病人个人的时间被压缩到最少,医学正被逐渐异化。直到70年代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现代医学模式的 概念,现代医学模式开始从原来单纯的生物医学向生物-心 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不再是单纯生 物意义上的生命科学,而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统一 的学科,它挽救生命与危难,它解读生命的奥秘,为人的全 面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病人是“身心合一”的有机组成, 疾病和精神存在互动的关系。医生不能固守在开处方,做手 术的医疗模式中,而应上升到整合生物医学、医学心理学以 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病人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和护理 整体方案的新医疗模式中来。它不但要重视疾病的治疗,更 要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对人全方位的关爱和照顾。综上所述, 纵论古今,通达中外,“仁爱”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核,是 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培养医学生时应将医学理 论、医学技术、人文关怀融汇在一起,培养医学生以“爱” 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修炼大爱、大德精神,展现大医之风。
2磁场理论与医学人文精神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 形态,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依靠有 关的场来实现。最早提出“场”概念的是19世纪英国物理 学家法拉第。他认为,在物理世界里存在一个所谓的电场、 磁场和重力场,在场中的所有元素会因为某种形式彼此共鸣 的力量而凝聚在一起,场中的元素与元素之间会彼此影响, 它们不是彼此互相吸引,就是彼此互相排斥,这种彼此相互 牵引的力量受制于元素之尺寸、质量、位置等因素。统一场论认为,“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是某种“作用”或 “量”的时空分布,其本质特点是辐射和吸收的辩证统一。
磁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产生于磁极和电流周围,对放入场 中的磁极和电流有力的作用,因此,磁场是指传递物体间磁 力作用的场。磁场蕴“无形”于“有形”中,它们随处都在 发生影响、产生作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与磁场有许多相 同之处。假设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也存在“磁场 源”、“磁场域”并产生“磁辐射”与“磁感应”等效应。
磁场源即产生磁场力的物体,“磁感应”即磁场对放入磁场 中的磁极和电流有力的作用,“磁场域”即磁场产生作用的 空间、范围,磁辐射是磁场释放能量而场内物体吸收能量的 过程。这些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在医学生人文精 神培养中,爱的磁场源不断地向外传送能量,而个体的人不 断地感受、吸收到爱,经过强化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后不断地 向更多有需之人传递和辐射,磁场域得以扩展和延伸。医学 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可引入磁场理论,应整合各方资源,充分 利用好各要素,吸收资源的优势,发挥三全育人的功效,在 学生中形成医学人文的“爱的磁场”,让每一个磁场中人都 享受到关爱与温暖,同时注重克服各类“消磁”因素的产生, 强化磁性。通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强化“爱的磁场”, 充分发挥磁场的辐射作用,让爱的磁力在亲人、师长、学生、 医患之间传递,散发出光芒,照亮更多的人,让爱的“磁场 域”延伸到社会。因此,笔者试图用磁场理论来探究“爱的磁场”的形成机制,以增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医学生“爱的磁场源”磁场源即产生磁力的物质,在 医学院校中人文学科的设置、良好的校园文化及和谐的校园 环境等三方面汇聚融合到一起,构成了产生“爱”的磁力的 源头。
3.1人文课程的建设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重视人文 陶冶,提高人文素质,才可能为医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深厚的 文化底蕴。人文知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成果,人文精神则 是人文知识的升华,是内化到人言行举止中的品德和性情。
医学不仅表现为一种知识,而且还表现为致力于人类健康事 业的实践,医学目的的多重内涵和目的自然决定了医学知识 结构的多维性及多层次性。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应向学生多 角度、多方面地渗透“仁爱”的人文意识关怀教育,在专业 知识传授中融合医患沟通、疾病与健康、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等方面的案例与知识。在实习前教育中引导学生带着“挽救 生命、呵护健康、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意识踏入临床实习 岗位,以此为前提,形成融合一定的社会文化、伦理、道德、 宗教、法律等多重要素而形成的以倡导医疗活动的人性化和 人道主义精神为本质内涵的医学伦理规范。应努力从三方面 构建完备的医学人文学科体系。第一层次是以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内容的“两课”,这是灵魂。第二 层次是以提高文化修养为目的的文化知识课程。这是基础,主要由文学与写作,名著欣赏和美术鉴赏等课程构成。第三 层次是医学与人文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这是重心, 主要由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美学、 医学法学、医学文献检索、医学史等课程构成,在具体讲授 时,不局限于介绍人文知识,而要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升华 到人文素质的养成。为确保质量和效果,使之与众多的医学 专业课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可通过开设选修课,并实行学 分制,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学分方可毕业,在时间和制 度上都有了可靠的保障。
3.2校园环境的营造校园环境 包括三方面:一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校园内看得见、摸 得着,以整体直观形态出现的物化环境,它主要指校容校貌, 即校内的建筑风格、布局及生活在校园内的师生的仪表等, 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通过创造优美和谐的校园 绿化环境、设置温馨的名言警句、体现医学专业特色的壁画 装饰、得体有礼的仪表礼仪等方面陶冶学生情操,让他们于 无声细微中感受到关爱。二是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情境意即 文化氛围,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具有潜在性、深刻性与长期 性。文化氛围的营造要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功效,依靠广大 师生一齐,从学生入学之初,学校的后勤、保卫、学工、教 务等部门应协同合作,尽力为新生营造浓厚的关爱氛围,充 分发挥学生社团及第二课堂的功效,通过文学、美术、音乐、 舞蹈、体育活动、科研活动、演讲、辩论、各类讲座、社会 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爱,学会爱,能够爱,传递爱。学校通过引导、培育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 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品位, 增强识别假恶丑的能力,自觉追求真善美,从而铸就大医大 德。三是虚拟环境。当前,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 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与思维习惯,网络成为高 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可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宣传 医学人文精神、“爱”的意义、各类专题活动等,使网络成 为爱的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4医学生“爱的磁场”的强化 “磁场源”产生后,应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通 过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活动,在思想政治 教育过程中逐步巩固与强化,让“爱”的磁力向更多人传递 与辐射。
4.1新生入学初营造关爱氛围,使之充分感受到温暖 与关爱大一新生入学之初,正似一块待煅造的烙铁,亦如洛 克描绘的白纸,有较强的可塑性,对陌生环境充满着好奇与 新鲜感,大学生生活存在诸多想象与疑虑,对师长有较强烈 的依赖心理。通过精心设计入学教育各环节,营造关爱融合 的氛围。入学教育应系统化与长期化,接待新生时尽可能把 工作做到最细致,如为新生准备介绍学院学校情况的温馨礼 包,为家长提供水,组织新生及家长参观学院及附属医院;
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组织高年级学生担任新生入党培 养联系人,通过走访宿舍、学习经验交流会等以亲身经历指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这些活动让新生在一个充满关爱与温 暖的氛围中成长,在感性上领悟到亲人、同学、老师、学校、 社会以及国家的各种关爱,进而从理性上引导学生认识到 “爱”是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 间沟通的桥梁,提高学生对爱的认识和责任意识。对生命的 尊重与敬畏,是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职业准则,学生对爱有 了感受和认识之后,进而引导他们体会生命的尊严、生命的 价值、生命的可贵,从而自愿发起并参与爱心行动,勇于奉 献自己的爱心。可依托学生社团等课外教育的组织载体,开 展富有意义、成效显著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疗养院义 工、义务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
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 精神,组织同学为灾区捐款捐物,尽绵薄之力;
开展各类便 民服务活动,让学生深入中小学、社区、农村、基层,体察 民情,学会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
健全学生的激励评价 机制,把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综合测评考核,鼓励学生 积极参与各类奉献爱心活动,引导他们学会自爱、博爱、仁 爱,学会与亲人、老师、同学分享爱,学会感恩父母、回馈 社会、回报祖国。
4.2打造精品专业教育活动,强化“爱的磁场”大三、 大四的学生思想逐渐成熟独立,目标更为明确,已基本适应 大学学习生活,正开始接触临床专业课程,课程任务的加重 让他们无法兼顾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此阶段的学生开始理 性思考专业的发展,基于此特点,在学生认识爱,感受爱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爱的内涵,由内心生发出对 “大医精诚”的不懈追求,自觉投身到科学知识学习和人文 精神修养中,从而具备爱的综合能力素质,巩固与强化“爱 的磁场”。应结合专业特点打造精品专业教育活动,以课外 教育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如旨在增强 科研能力的未来学术之星活动,可通过申报课题、开题报告 答辩等活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与能力;
旨在增强专 业技能的医学生文化节之技能操作大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意识;
旨在培养临床思维的病历 讨论会,促使学生临床知识的融会贯通等,通过这些形式多 样的精品活动,使学生具备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的能力, 树立“大医必有大德,大德必有大爱”医学人文价值观。
4.3依托临床实习平台,“爱的磁场域”的延伸医学 生的学习分为理论和临床实习阶段,临床实习阶段无疑是他 们向职业医生迈进的重要阶段。这个平台资源丰富,视野广 阔,深化他们的理论学习,提升他们的临床操作技能。在实 习中他们开始接触临床病人,首次对病人直接负责,逐渐掌 握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疗、独立书写病例等临床操作技能, 并逐步培养起与各类病人、带教教师的沟通交流能力。可充 分利用这个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医德”大讨论,开展“实 习经验”的分享与交流,引导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把爱传递给 病人,发挥“爱的磁场”的传递作用。做好毕业班的离校教 育工作,通过毕业晚会、毕业典礼等活动引导毕业生回顾大学的点滴生活,引导他们感谢母校与师长,鼓励他们把大学 期间的人文知识内化为爱的潜在意识,外化为行动,把“爱 的磁场域”延伸到社会中,发挥“爱的磁场”的辐射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爱”的磁力传递给他人,传递给社会, 传递全人类,让爱在亲人、师生、同学间流转,让“感受爱、 认识爱、学会爱、能够爱、传递爱”循环往复,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