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导中的教学法综述
医学教导中的教学法综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 学模式。该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 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强调以学生 为中心,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4大 要素[2]。其教学核心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 师为主导。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成一个或多个 “任务”情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任务”进行细致分析, 明确完成“任务”需要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这些知识中哪 些是已学知识,哪些还未学习,经学生自己思考和教师点拨 帮助,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实现对所学知识 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 是学习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教师点拨和指导下边学边 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并将新旧知识进行 有机整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 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增强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改变了传 统教学模式,通过不断挑战和激励,促使学生为完成“任务” 而主动去观察现象,建立自身感性知识,再通过分析“任务”、 完成“任务”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在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任务”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完整性、难易 度及能否引起学生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故在设计时应 充分考虑到“任务”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纳学习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该教学法突出了医学教育实践性和体验性原则,通过教学任 务的情境化、社会化、临床工作化,实现师生互动并融入情 感因素,为医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能较好地发挥学 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技能素质,为今后自我学习、相 互协作和提高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 学习方式变革的新型教学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应用多种 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加强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掌 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应用到实践中[3]。其基本教 学方式为:学生备课→授课、示教→学生点评→教师提问→ 学生、教师共同总结。教学特点为:学生由传统课堂上的“接 受者、旁观者”转变为“学习者、讲授者”,教师是整个学 习过程中的管理者和引导者。相对于传统教学,参与式教学 让学生在备课、授课中有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运用自己智慧的 机会,锻炼了交流、协作和应变能力,在参与中不仅要知道 “讲什么”、“怎么讲”,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讲”,能 充分将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整合和应用, 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者,使自己的主动 性和创造性在不断地参与中进入了更高的境界,有效地激发 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较好地培养和提高了专业、文化和心理素质。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应用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法学和医 学领域。经研究表明,它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及对其未来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医学教学 中,案例教学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要求,以典型病 例为教材,将学生直接引入具体的医学实践案例中,通过师 生间多方位互动研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最后共同解决相 关学习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学科指向的不同,其 既可用于临床学科教学,也适用于基础学科教学。在案例教 学中,病例选择是成功实施教学的前提和质量保证。它要求 病例源自临床实际,涵盖知识广,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延展性, 能将相关医学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突破原有知识 范围,拓宽知识领域,能增加新知识以弥补书本学习的片面 性,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学生独立学习,改变思维方式,提 高实践能力。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更能启发学生分析 研究实际问题,能有效解决课堂理论与临床实际脱节的问题, 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论知识扎实而动手能力不足的 缺陷,帮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了解和建立科学的临床思 维模式,学会选择和摒弃信息,学会研究和独立思考并做出 判断,从而提高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情景时的决策能力和行 动能力。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利用演戏和想象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对自己和 他人的行为、信念和价值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4]。它要求 学生将自己暂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的方式和 态度行事,以增进对他人及自身角色的理解,学会更有效地 履行自己的角色[5]。教学步骤为课前教师根据教学拟定医、 护、患三者角色,让学生参与某一角色,在对该角色学习模 仿的基础上,通过扮演使角色与情感融为一体,产生相应的 角色行为。其优点是通过角色扮演,把知识讲解和实践有机 结合,为学生提供一种综合学习训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 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觉性和应变能力。
该教学法有利于医学生体验患者在接受检查、治疗和护理时 的感受,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医学知识,更从心理角度 让学生体验患者的心理需要,有效克服“见病不见人”的医 学学习弊端,唤起学生同情心,移情于患者,对医护角色产 生必要的认同和内化,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间的差距,为将 来的临床工作做好准备。但该教学法使用的前提是学生应具 备一定的医学基础和相关临床知识,且要学习的知识难度不 是很大。因此,此法通常用于高年级医学生临床实习前的教 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标准化病人教学法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简称SP),又称模拟病人或病人指导者,是指从事非医技工作的健康的人或轻 症患者,经过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或) 病史而接受临床检查者,旨在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发 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3种功能[6]。随着医 学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SP以其在医学教育评估和研究方面 的独特优势,逐渐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在国 外,SP不仅用于各类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训练和考核中, 也用于医师执照考试。国内主要用于教学和考核医学生体格 检查及采集病史等临床技能。SP的使用为现代临床医学教学 和评估开辟了新路径,改变了多年延续的从患者身上学习医 疗护理知识的医学教学模式,为解决患者就医与医学教育之 间的矛盾和解决病原、病种不足的问题指明了方向[7]。但 这种方法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 素是SP的培训,SP毕竟不是真正的患者,虽经过一系列培训, 但不能模拟真正的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和体征,能模拟到患 者的主观部分而难以模仿客观部份,且SP的培训对教育经费 不足的普通医学院校而言无疑是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