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利用 如何开发和利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资源

如何开发和利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资源

如何开发和利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资源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 具有自身的特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随着教学 情境的发展而变化,与静态的课程资源不同,它是流动的、 是瞬间的,其存在也是短暂的。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 源所具有的这一特性无疑增加了人们对其发掘和把握利用 的难度,若教师能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 智,抓住教育时机,对此作出“零时”反应,及时地捕捉、 激活和利用,他们就会成为重要的和生活化的课程资源。本 文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 用教学过程中的地理课程资源。

摘 要:
地理教学;课程资源 一、地理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引用 在上公开课,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这位老师让学生们 进行角度扮演,一部分学生扮演伊拉克民众,一部分扮演“欧 佩克官员”,一部分扮演“美国政府官员”,还有一些人扮 演“中国政府官员”,辩论开始后,结果“伊拉克民众”、 “中国政府官员”和“欧佩克官员”等都把矛头对准了“美 国政府官员”,扮演“美国政府官员”的一位女生,反应十 分敏捷,口齿也十分伶俐,给老师和同学们展示了一幅“舌 战群儒”的画卷。这位老师马上意识到,有些同学的掌声可 能是给这位同学的,是赞叹她的现场表现,一些同学可能是给那位同学所扮演的“美国政府官员”的,老师组织这次讨 论决不是要宣扬美国的所谓民主和人道,而是要引起同学们 对伊拉克人民的同情,认清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实质。于 是,他说:“刚才的掌声十分热烈,“请问你们的掌声是给 谁的?”老师接着说:“请说出你们是为谁鼓掌的,给我你的 理由。”一场讨论由此开始,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同意这 掌声是给那位同学的,那位同学也介绍了她之所以答辩这么 好的原因,她说她在上课前认真地研究了自伊拉克战争前夕 直到2004年3月美国政府的所有关于伊拉克战争的表态和辩 解,完全站在美国政府的立场上来说话。最后老师总结:“显 然,我们的掌声不是给美国政府的,美国发动战争决不是为 了给伊拉克人民以自由和民主,而是为了石油。我们的掌声 是给刚才那位同学的,因为她为这此角色扮演进行了充分的 准备。” 在某班“太阳与太阳系”的课上,我们按照课堂教学设 计就太阳外部结构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有一同学 突然发问说大家知道太阳的表面温度比中心温度低,可为什 么在太阳的外部结构中,由里向外的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层的温度却越来越高呢?从学科的要求看,这个问题已超出 了高中地理的范畴,这个问题如展开讨论会影响上课计划, 但这是一个众多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有质量 的生成性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的一个兴奋点,也是让学生 发散思维,各抒己见的好机会。于是建议来做一次共同探讨。因为是一个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所以,学生的构思都相当 大胆、思维很活跃,而且热情高涨,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补 充式交流。

二、地理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综观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识:一个完整 的生成性活动一般需要三个紧密相扣的环节:一是“资源生 成”。开放性的、师生、生生多向互动的活动过程是引发出 “生成性的教育资源”的前提。这种资源是隐性的、潜在的, 只有教师的敏锐捕捉才能使之成为显性的、现实的形态。二 是“目标生成”。这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育机智,能迅速而 准确地判断出这一教育资源的属性,并把它转换成“生成性 的教育目标”。三是“过程生成”。根据生成性的教育目标, 及时调整教育活动过程,即时生成新的教育过程,让学生从 中获得发展。课堂中生成资源的时机还有很多,除了敏锐的 捕捉能力和应变能力外,最重要的是教师的那份自信和真正 关注学生发展的爱心。真正有张力的课堂教学不是要教的学 生没有问题,而是要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进一步去自觉探 究的兴趣。笔者认为这几堂课的成功之处:一是设立了开放 的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故而学生有可能提出这样有质 量的质疑;二是能捕捉到这一课堂生成性教育资源并能瞬时 做出价值判断,形成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即通过对这一问 题的讨论,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问题探究兴趣,学会对已学 知识在解释科学现象中的综合应用;三是即时修正原有的教学计划,形成生成性的教学过程,即让学生开展讨论,大胆 假设。正是资源生成、目标生成和过程生成,形成了一个生 动的、鲜活的课堂生成活动案例。

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发展者、主动的学习者。在必修一第 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的教学过程中,我在介绍完星系的知 识后,请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一阵轻轻的讨论声过后,有 同学突然问: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七月初七鹊桥相会,这真能 相会吗?问题引来了教室里一片笑声,笔者立即意识到,有 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只 是一个传说,但这样的传说和地理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呢?作为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这个问题,而且还应 对学生的发现问题、积极思维的态度给予鼓励,于是笔者表 扬他有勇气,敢于提问问题,并让大家探讨的这个问题,学 生探究问题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有同学说这是一个美丽的 神话故事,传说牛郎和织女是一对恩爱夫妻,有两个孩子, 但皇母娘娘硬把这对夫妻拆散,分居在天河两边,只能于每 年的七月初七,在银河架起的鹊桥上相会。笔者适时要求同 学们在地图册上找出两颗星所在的位置,讨论进一步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碰到与众不同、新点子多、爱提 问的“捣蛋鬼”,这时教师应从自主教育的原则出发,激活、 催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积极思维, 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提 出的问题不是很完美,教师应避免造成学生情绪的紧张和压抑,最后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促使其创造个性充分自由 的发展。这样的课,会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感受到生 命得以张扬的魅力;也只有这样的课,才更好地体现了素质 教育的宗旨。

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是每位教师都得重视的问题;如 何实现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统一,是每位教师都得研究的 课题。当教师能以理性的态度和人文的精神重视这问题、研 究这课题,并注意避免形式主义的弊端时,真正意义上的新 课程实施工作终将展示其无尽的魅力,并使受教育者获益无 穷。利用的动态生成资源既考虑到适应全体学生,也必须适 应特殊群体,适合教师自身。如某老师在讲“交通运输方式” 时,让学生进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结果有学生选择用水 运将5万吨煤从大同运往成都。这时,老师没有简单的评价 这个答案对不对,而是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读图思考“根据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举例说明如何依据货物的类别和数量 以及运输距离,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引导学生进行 分析的,从运输方式特点来看,水运适宜运输远距离、大宗 货物,大同到成都是远距离,5万吨可以说是大宗,货物是 煤炭也不须快速到达,那么这个同学的选择对不对呢?他又 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到大同和成都,结果学生发现从大同 到成都没有直接到达的水路,因此提示学生在进行交通运输 方式选择时还要考虑地理环境,两地之间有没有某种运输线 路,这就加深了学生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理解,也丰富了教材内容,达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1、陈澄主编《地理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 社 1999年版 2、段玉山主编《地理课程教学方法》高等教育 出版社 2000年版 3、刘良华 《教师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 2005年 4、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 学评价改革》教育研究 2003年 5、张莉《地理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与教学 实践研究》 杂志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