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如何寻找阅读教学的支点
初中语文如何寻找阅读教学的支点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文本的精髓,去繁就 简,保证常态课堂的有效性,这是新课改实施以来每一个语 文教师面对的难题与挑战。而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的关键是 要求我们的老师在钻透文本的基础上能独具慧眼,找准一个 “支点”,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师生一起在阅读文本中享受预设的精彩 和生成的美丽。一、阅读教学支点的特性 教学中不难发现,好的支点常有以下特性:
1.好的支点具有灵动性。小切口,常有大精彩的妙处。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觅精彩。欣赏过有老师抓住《孔 乙己》、《变色龙》等文本标题中的人名为切入点,大做文 章,由点切面,拓展开去,挖掘出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 内涵和审美价值。由一个人透视一个群体,乃至一个社会, 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曲径通幽”的玄妙。
2.好的支点具有联动性。“点一睛而活全篇,牵一发而 动全身”,切入时,问题环环相扣,理解环环相生。抓住这 个支点一拎,整篇文章就被拎起来了。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学生心中明了,接下来的学习活动犹如按图索骥,课堂学习 紧凑高效。所以,我们要寻找的这一支点,应该是真正能够 上关下联,贯穿我们整个课堂的。比如《我的叔叔于勒》, 抓住“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亲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心理活动,引出别人对于勒的称呼,引出于勒的人生轨迹,引 出菲利普夫妇对其态度,就能理解文中小人物的不易与悲酸, 倡导将善良传播下去。
3.好的支点具有互动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 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 对话的过程中,构筑了一个个对话的平台,以支点来“一石 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的主 动意识,让其自觉地去质疑、探究、发现,并在质疑、探究、 发现中获取知识、经验。使阅读的信息、阅读的心理、阅读 的主体状态这三个因素互相作用,和谐发展,让学生在教师 的恰如其分地引领下,始终处于阅读活动的主体控制状态, 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 生的阅读能力。在《孔乙己》教学中,抓住《孔乙己》中这 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 了”为支点,来揣测孔乙已必死无疑的悲惨结局以及封建社 会的吃人本质。学生在这样支点的引领下,不仅领悟了作品 的内涵,同时也饶有趣味地彰显了阅读的个性。
二、寻找支点的实施路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 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 ———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
1.阅读教学,“读”为本。“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
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 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
南宋朱熹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 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奇强暗记”、“逐句玩味”、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阅读教 学中,教师切记向学生讲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用什么语气, 带什么感情。特别在许多课文的后边要求学生把你喜欢的句 子背下来或抄写下来。这些作业,不是让学生去盲目抄写记 忆,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妙词 佳句。要达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阅读教学,“讲”为导。“阅读教学的讲读,实在是 阅读课中一系列教学工作的综合”。换句话说,讲读教学, 不是单纯的读一读,讲一讲,逐句地读,逐句地讲,而是根 据教学目标要求,引导学生自觉阅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 经验来理解课文所进行的学习活动;
应努力体现“阅读教学 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既然世界是多元的, 教学是多彩的,农村学生是多数的,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考虑 推行新课改的普遍意义,就应该重视讲读教学。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支点是统领文本的“中 枢神经”;
支点是教师整合资源的教学智慧;
支点是师生与 文本的和谐共振。要想不陷于教材内容的汪洋大海而又肆意潇洒,找准一个“支点”,让它固定乾坤,删繁就简;
让它 催生智慧,飞扬思维;
让它单刀直入,点石成金,撬起我们 常规阅读教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