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现状与思考】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农村干部处在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他们组织群众去具体贯彻落实,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需要他们去直接组织实施,地位特殊而重要。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在农村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基层组织整顿教育,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有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如何进一步认识和改善农村干群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干群关系现状不容乐观

  当前农村干群关系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1、基本融洽型。干部公道正派、自身廉洁程度高,能为群众办实事。换言之,群众的意愿就是干部的工作重点,群众自然理解、支持、拥护干部。如盐津81个村办的支部、村委会一班人自2000年“村改”上任以来,能充分尊重群众意见,重大问题都经过群众民主讨论决定;处理具体事情能主持公道,不偏不倚,宅基地审批、村财务等都能公之于众;他们通过政府扶持、群众集资、以劳代资等形式,筹集资金,先后修通了村公路,建起了教学楼,让群众看上了闭路电视,吃上了自来水,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对此赞不绝口。由于干群间的想法和做法同步共振,村里政令畅通,出现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2、冷淡疏远型。此类村一般经济条件比较差,农民负担重,自愿当村干部者微乎其微,在职者也是很勉强,甚至个别村把选干部当儿戏,他们认为谁当干部都一样。某村一男青年30多岁,一直为娶不上媳妇而苦恼,群众便“大方”地把“村长”的桂冠送给他。类似村的群众形成了一种麻木心理,认为谁当干部都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耕种土地不靠你,不批不斗不怕你,自然也就不敬你。在这些村,干部得不到群众拥护,违法乱纪的干部也没有多少人检举揭发。干部与群众来往很多,干部抱怨群众,群众对干部不寄希望。

  3、紧张对立型。这些村要么经济落后,要么历史遗留问题多,宗族斗争多,啥事都难办,群众得不到实惠。在很大程度上是村干部的问题。一是以权谋私,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己为亲友谋利。只要对己有利则不择手段,不计后果,能捞则捞,能贪则贪;二是作风霸道,村干部说了算,任何事不同群众协商,我行我素,俨然一个“土皇帝”;三是大事不公开,财务不公开,一手把持。有些村干部借口跑项目,出门租小车、乘飞机、住高档宾馆,大肆请客送礼,慷集体之慨,而村财务负债累累;四是用公用设施实施个人报复。谁不留意得罪了“太上皇”就卡水卡电逼其就范,包括所在地的机关单位、学校都不能幸免。有时无端摊派,要多少就多少,少一分就断水、断电等。用群众的话说,他们生活好了,但精神上还没有“解放翻身”。五是因干群矛盾尖锐导致村干部遭报复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农村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1、一些干部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淡薄。一是自身不廉洁,利用职权挤占拉用集体财物,乱批乱占宅基地,用公款吃喝,搞不正当竞争等。二是拉帮结派,任人唯亲,培植自己的势力,异己者别想修屋建房,甚至个别干部拿结婚办手续卡脖子牵制你,好像他当村干部是专门为压制别人,而不是为群众服务。

  2、少数干部素质较低,工作能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低。受文件水平制约,不少村干部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深感力不从心,想搞好工作,却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甘落后,却找不到突破口。于是自己苦恼,群众抱怨,处境十分尴尬。二是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过去群众干活吃粮都要找村干部,靠村干部,实行责任制以来,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钱粮都在自己手里,干部反过来要靠群众“吃饭”。加之,近几年农民的市场意识、法制观念、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而干部的政策水平、工作方法都没有相应提高,还是沿用过去那种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缺乏过细的思想工作,动辄训斥,甚至打骂群众,导致工作中屡碰“钉子”,感情距离越拉越大。

  3、农民隐形负担仍然不轻。这是引发干群矛盾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近年来,尽管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抓得很有成效,但农民负责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有的地方表面上看没有超过中央规定的比例,但农民的隐形负担却有增无减。首先税费政策和任务指标矛盾,往往是任务指标远远超过实际税源。如农业特产税,按政策据实征收肯定完不成不了任务,而为完成任务搞平均摊派又违反了政策。遇上灾年,农民收入减少而上面的政策不变,任务不减,同时还要强调减轻农民负担,搞得基层干部左右为难。执行政策得罪群众,不执行政策得罪上级,伸手要钱群众不满意,完不任务上级不答应(好在从今年起已不再征收)。其次,基层政权机构臃肿,冗员过

多,在客观上使农民负担过重成为一种必然,税费收不上来,干部的工资没保证。第三,农民负担过重还有一些社会原因。如城区学校公办教师拥挤不堪,而在农村公办教师却寥寥无几,自然要用大量的民教替代,其结果必然是农民负担过重,教育质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三、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思考

  有人把基层干部称为“中国农村的脊梁”,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群众的愿望要靠他们来组织实现,党的政策要靠他们上传下达,农村干群关系处理的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而且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必须认真探索和研究农村干群关系的新途径和新路子。

  1、发展经济是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治本之策。当前,广大农民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干部能为群众致富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群众就离不开干部。反之,干部就成了群众的累赘和负担,无形中就会拉开与群众的距离。如果乡镇政府精减机构,切实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引导支持、保护和服务群众上来,干群关系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善,这已是当前农村亟待解决、刻不容缓的大事。与此同时,必须千方百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大部分乡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有的村可以说一片空白,花一分钱都要从农民腰包掏。如果集体经济壮大了,就能反哺群众生活生产,使农民负担减轻,干群关系岂有不好之理。

  2、重塑干部形象是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关键环节。一是改进工作作风,教育干部坚持全心会意为人民服务,反对脱离群众,不干实事;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反对虚假浮夸;坚持艰苦创业,反对奢侈浪费;坚持遇事同群众商量,反对强迫命令;坚持办事公道;反对以权谋私;坚持把完成上级任务和维护农民利益统一起来,反对不顾大局和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二是提高村干部的服务水平。主要是提高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思想教育手段解决各种纠纷的能力和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当然,在要求干部重塑形象的同时,也要体谅他们的难处,他们处在最基层,工作环境差,条件没有保障,因此,上级组织要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予以关心和支持。

  3、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正面教育和引导是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重要方面。新时期的农民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脱贫致富奔小康已成为农民群众的意识主流,但也有一部分农民情绪偏激,思想僵化,观念落后,给农村干部的正常工作设置了许多障碍。其主要原因是正面引导、教育太少,甚至根本没有。不少农民对党在农村的现行政策不了解,对农民合理负担和乱摊派、乱集资的界限分不清,又没有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发展经济上,于是就无事生非、胡搅蛮缠。因此,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一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二要了解和掌握党的农村政策;三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发家致富,不在无聊琐事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4、加强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是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保障。基层民主建设的重点是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一是要健全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制度,让农民选举自己满意、信任的人管理村务、力戒由上级指定、委派等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行为;二是要广泛推行村民议事制度。特别是村里的重大事项,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三是要实行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四是大力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组织农村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使农村干部能依法行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知法守法,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履行应尽义务,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对那些严重违法事件要公开处理,以昭民心,以正法威,以正党风,从根本上赢得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