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文化分析与发展策略论文(共4篇)]我与传播学论文

传播学文化分析与发展策略论文(共4篇)

传播学文化分析与发展策略论文(共4篇) 第1篇:传播学视阈下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分析 2013年成为中国电视文化节目的又一重要转折点,一种新的电视形式 出现——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节目,旨在弘扬中国文化, 融入时代元素,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联结了文化与电视受众之间的平等关系,多 采用选手答题比赛和著名学者点评补充的方式,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节目制作成 本相比其他节目形式成本低,由专业性的文化团队创作,具有很强的创新性。2017 年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成为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的高潮,从节目播出 前到精彩比赛再到完美收官,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为文化类节目的发展起 到了示范作用。

一、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出现 从中央电视台创办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 诗词大会》到地方卫视《中华好诗词》《中国面孔》等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 心的原创电视节目相继登陆荧屏。作为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发展,原创文化类电 视节目的大量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 化和大众文化的传播,海外剧、电视连续剧、明星真人秀等综艺节目成为中国电 视节目的主要形态。在娱乐需求满足的同时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过渡,原创文 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内容让受众耳目一新,人们可以在身心放松的环境下愉悦的 学习文化知识[1]。作为一种本土创造的节目形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运用声画结合的生动方式,使学习中国文化的方式变得生动简洁。电视节目呈现 的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和趣味的中国文化故事,为那些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受众 提供了精准的文化服务。

其次,新颖的赛制方式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 汲取了真人秀节目和益智类节目经验,可以说从赛制方式上用“新瓶”盛“旧酒”。

选择文化领域内的国内知名学者作为导师,他们在点评过程中加入风趣幽默的话 语,使文化知识的传递更加轻松愉快。这种赛制方式不仅使紧张的比赛成为全民 乐在其中的互动,也在日常生活中加深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吸引了受众的时间和注意力,成為提高收视率的重要因素。

再次,改进节目形态有利于塑造电视媒介形象。近几年来,“引进模 式”成为各大电视台在本土市场展开竞争的砝码,虽可以迅速带动中国电视节目 与国际接轨,但引进节目价格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节目深度,出现节目同质 化效果。原创文化类节目打破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隔阂,将节目选题定位平 民化与互动化,改变受众对既往说服式和授课式电视文化节目的固有印象。传递 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打造本土品牌电视节目,有利于巩固媒介公信力,提高媒 介亲和力,加强媒介整合力,深化媒介传播力。

二、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机制 1.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传播技巧 诉诸理性是节目制作的传播技巧之一。“飞花令”环节成为新的比赛规 则,选出台上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中成绩最优者,轮流背诵含有给定关键字 的诗词,获胜者取得攻擂资格。台下的点评嘉宾都是人们熟知的该领域内的学者, 他们将精湛的学术思想和专业解读相互结合,将文化内涵的深度和美感充分展示。

作为意见领袖,他们对诗词的点评和分析是对于选手参赛题目的一种纠正和补充, 具有权威性和说服性。作为一档原创文化节目,运用理性和逻辑的力量传播中国 文化,凸显参赛环节的公平透明,达到使人信服和增长知识的目的。

诉诸感情是节目制作的另一传播技巧。在传播过程中结合特定的传播 内容和传播环境,营造某种气氛,向电视用户传递一些使之感到亲切的信息,引 起人们之间的情感共鸣。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来自河北邢台的参赛选 手白茹云虽身患癌症,但诗词字里行间里蕴含的人生哲理让她增添了更多生活的 力量。将参赛选手的生活经历由后台转移到前台,从情感角度上对人物细节的展 示,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体现了电视节目的人文关怀。节目主持人董卿具有优 秀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具有出色的现场应变的能力和博学强识的能力,可以 准确的把握每一节点的主持技巧[2]。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诚挚的祝福,她在 严肃的比赛过程中营造了温暖、平和的气氛,为节目增添很强的感染力,塑造了 一个成功的节目主持人形象。

2.潜移默化和持续的传播效果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取得了收视和口碑双丰收,向怀有诗词情结的电视受众巧妙的出售关注度。央视网数据显示:“截止到2月7日总决赛,《中 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首重播吸引4.87亿观众收看;
10期节目35中心城市平均收视 率为1.65%,总决赛收视率更是高达2.39%。”酷云eye大数据平台也显示:“2月7 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官之作的关注度为1.1712%,市占率高达 15.9213%。”在微信平台上,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各大媒体公众号都发 布了节目的相关消息。新浪微博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话题阅读量超过1亿次,“中 国诗词”、“主持人董卿”“才女武亦姝”等成为搜索关键词。

受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媒介形成了一些直接体验,产生模仿或学习 行为,如学习历史知识或产生更多的感悟,潜移默化的接受节目中传递的价值观 念,并将此内化于心。它既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和知识需求,又不止于表面的传 播信息,引导人们从诗词的背诵中真正的了解每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写作 意图和诗词中的隐含道理,并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同时改变受 众对媒介接触的期待。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大热,实现了节目制作者的传播意图 和传播目标,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持续的影响。比如,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 博@微言教育,发起“微言教育网络诗词大会”,以“飞花令”形式邀请各大高校学 生将诗词之美与学校特色结合。还有很多学校的小学生、中学生受到节目鼓舞, 重新认识到诗词的重要性。这些行为提高了人们的参与感,增强了人际之间的情 感,共享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电视节目吸睛带动舆论热潮,对媒介产品的生产 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媒介产品工作者依据受众的需求更加精准的定位信息选择 与加工的標准,促使他们增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社会责任感。

三、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策略 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文化商品,是一种“消费性文化”,通过向受众售卖 注意力获取利益,从而使媒介机构得以良好运营。如果电视节目一味追求娱乐化 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失去文化传承功能,那么电视媒介呈现给受众的公信力和品 牌形象便大打折扣。为此,本文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成功,为原创文 化类电视节目如何更好的加强传播力、塑造媒介形象提供一些传播策略。

1.注重文化选题,合理设置媒介框架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 的认知结构。对于电视媒介而言,框架是电视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电视节目生产者依据媒介框架构建电视产品[3]。生产电视节目之前,需要对产品 是否具有文化价值、产品是否有利于塑造媒介形象、受众是否精准定位进行细致 的规划。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如汉字、诗词等,蕴含着很多的哲理和信仰, 承载着无尽的思想和智慧。一方面,文化类电视节目要紧密围绕中国文化的主题, 把宏观主题微观表达,抽象概念具体物化成为关键;
另一方面,文化类电视节目 应调和娱乐性和教育性两者之间的比重,注重文化选题,为电视受众培养积极向 上的文化观念。

2.加强文化互动,借力新型传播方式 “网络移动客户端+电视直播平台”方式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增强 了电视节目的互动性。通过电视受众生成内容的数据整合,识别出节目的目标受 众有哪些行为情感倾向,是否及时获得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更好的理解电视用 户的消费习惯。文化知识的娱乐化传播,使人们乐于接收并且建立了忠诚度,养 成一种固定的收看习惯,形成彼此之间的文化互动。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民俗文 化,全民都可以参与到文化体验中,形成文化狂欢和情感共鸣的景象。

3.打造文化精品,增加产品附加价值 通过提高节目质量和文化内涵,极致追求专业化,打造电视节目精 品:开播预告的引导;
媒介工作者的正面形象;
融入时代元素;
精心设计的舞台 背景;
灯光和音乐的巧妙配合等[4]。节目制作过程应营造一种以人文本的情境, 发挥其社会化功能,与受众的审美、情感、日常生活对接,在心理上实现强烈的 共振。可以激发受众的观看欲望和消费欲望,增加媒介产品附加值,吸引大量广 告投入,在获取市场价值的同时收获了良好的媒介形象。

四、结语 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制作植根中华沃土,耕耘中华文化,作为中国 电视节目的新形态,为中国文化输出提供了传播的新方式。原创文化类节目制作 者应具有全球眼光,将中国文化节目投放到国际市场中,在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 同时,彰显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抓住文化贸 易的最佳时机,让中国优秀节目走出去,实现更长远的文化传播战略。

作者:方佳辰等 第2篇:基于传播学下的音乐文化概述一、音乐文化文献概述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黑格尔曾经说“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 主体内心生活;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它通过音高、曲调、 节奏、和声等来表达思想情绪。“音乐是说话甚至是语言的一种,借助这种语言 表现各种不同的内心感情,说得更正确些是表现内心的各种不同的激情。” 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包含信息与流动两个要素。可以把传播 理解成一种信息流动的过程。“传播是人类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它包括四种 基本模式: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傳播、大众传播。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 信息传播是人的社会交往、社会互动和社会现象产生的重要前提,更是社会得以 形成的基础。一切人类活动都与传播有关。

二、传播学视野下音乐文化发展阶段 从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诞生以来,传播就始终伴随其左右。如上所述, 音乐要从作品形态被人欣赏、发挥社会功能就必然要存在传播行为。音乐作为人 类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部分,其传播方式及其传媒技术与人类的所有信息传播 同步发展。社会生活中任何音乐现象都离不开音乐传播。而音乐传播历史则经历 了自然传播与技术媒介传播两个阶段。

在历史上,由于受到科技发展的限制,音乐作为一门纯听觉的艺术, 作品产生后的传播依靠的是很原始的方式,严重的受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 要想欣赏各种音乐作品,必须亲临演出(演奏)现场聆听,整个音乐作品的传播 过程始终局限在少数的作品创作者、表演者及极少数的欣赏者之间。整个过程中 除了音乐产生的声波靠空气传播外并没有其它媒体的介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 学技术的进步,乐谱、磁带、唱片、广播、电视乃至网络相继诞生。作为随着科 技发展而出现的新的媒介,它们对音乐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古老的音乐文化在传承方面“要么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代代相承,要么 以乐谱的形式流传。”为了能使音乐作品更好的被记录与流传,前人们不断研究, 终于有了新的记录形式——乐谱。

唱片传播模式的兴起,意味着音乐传播进入了音响记录的传播时代。

它的出现使得音乐作品得以直接以音响的模式被传播,从而有效的保证了作品的 完整性和准确性。欣赏音乐可以不再受到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甚至可以在家中坐在舒适的客厅沙发里,只需要将一张记录了音乐信息的碟片放进播放机里, 通过播放机的解码还原就可以从音响中欣赏到大洋彼岸举行的精彩的新年音乐 会。但这种传播模式也有着固有的缺陷,比如没有足够的时效性,传播欣赏较为 不便、价格较为昂贵等。所以,音乐传播模式的发展并没有到此止步。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广播事业,随着广播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同 频覆盖、有线网、卫星网等方式,广播节目的信号越来越好,覆盖面越来越大。

这无疑为音乐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这种新的音乐传播模式的出现, 使得音乐传播得以进入无线电传播时代。从电视符号语言系统来看,音乐是一种 长于抒情、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信息符码。因为电视自身的特点和音乐的特点 相结合而产生了很多新的音乐形式,比如广告音乐、片头音乐、MTV、电视剧 音乐、动画片音乐等等。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对于我们大多 数人来说,使用媒体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日常行为,它毫无计划性的占据着我 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时间。随着科技和“媒体工业”的发展,无论我们身处何方, 身边都会存在着各种强有力的媒体。这些新的特性无疑拉近了人们与音乐的距离, 不仅使人们更快、更多地获得了对音乐需求的满足,也使音乐开始以更加主动、 更加自由的方式传播。网络传播模式的出现也使得过去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 音乐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传播。

三、展望与思考 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原动力的音乐传播活动,都是乐音音响符号所 负载的音乐艺术意图、音乐思想等音乐信息为人们所分享或共享的过程;
是音乐 现象得以存在、音乐作品得以实现其功能的人的一种社会行为。在人类物质文明 的发展过程当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音乐传播媒介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由原始形态到现代多媒体综合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事实上,历史发展中这种传 播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这种基 于生产技术革命基础上的传播媒介的发展,不但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 科技的深刻变革,也使得社会文化的传承的传播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总之,音乐传播作为以音乐信息为传播对象的传播行为,不仅更好的 为我们记录了历史上每个时期的优秀音乐现象,且这种传播媒介的每次技术革命 除了能更完善地记录音乐现象之外,还能以一种反向的方式带动音乐文化的进一 步发展,产生了新的音乐艺术形式。作者:余淼 第3篇:传播学视角下电视谈话类节目社会功能分析 1.电视谈话类节目概述 1.1基本概念界定 根据传播的基本形式而言,目前的电视类谈话节目基本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从广义上说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一类是从狭义上理解的电视谈话类节目。

前者主要指的是含义广泛的谈话类型电视节目,包括多种谈话形式和谈话内容, 同时也包括个人的讲演、脱口秀等方式,其实也是一种谈话类节目的特殊传播形 式。狭义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主要是指完全以谈话为主的多边谈话节目,即“群言 式”的谈话节目,即包含了主持人、众多嘉宾和观众的标准范式的节目。

根据传播内容的侧重点而言,电视谈话类节目又包含了新闻时事类、 社会话题类、情感娱乐类。

1.2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历程 电视谈话类节目源于西方国家,我国的此类节目也是借鉴了许多西方 的形式与手法。以美国为例,在上世纪50年代,随着电视机的逐渐普及,电视节 目也开始进行了新一轮的创新,电视谈话类节目在这一时期开始蓬勃发展,大多 以有趣和娱乐为主题。从上世纪60年代之后,电视谈话类节目开始将目光投向严 肃的话题,诸如《拉里·金直播》的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契合了人们对社会的关注, 并开始对社会舆论进行基于事实的引导。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电视谈话 类节目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节目内容和形式日渐成熟,节目体系日益完善。最具 代表性的是《奥普拉谈话》,这些谈话类节目促使人们在广播和电视中去感受真 实生活,并开始逐渐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各类事件。到现在,谈话类节目开始有了 各式各样的形式,因其真实性、互动性、思辨性、娱乐性等特征,获取了坚实的 观众支持,也开始发挥着应有的社会功能。

在国内,我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发展的比较缓慢,直到上世纪90年代 初期,上海电视台才首先播出了一档名为《东方直播室》的节目,而同时期最为 典型的代表作品要属中央电视台一台播出的《实话实说》了,之后各地电视台也 纷纷开播了谈话节目。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谈话类节目已经近200个,这些谈话类节目大都是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而产生的,形式也各具特 色。包括严肃的新闻时政选题和日常生活中婚恋、家庭、伦理、道德、法律等议 题,为人们提供了相互沟通的场所,也让观众在谈话交流中获取信息,引发思考。

2.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传播特性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传播特性主要是体现在时代性上,一档谈话类节目 的特点是否与时代相匹配、相适应是谈话类节目能否引发共鸣的基础内容,最为 重要的是谈话类节目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一项重 要标志。谈话类节目的存在,说明受众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共意识不断地增强, 同时也说明了社会传播媒体适应新时代和时期的发展,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节 目内容的主要结果,为此,这类节目能够符合社会需求,迎合受众口味,并且自 身带动了传播媒体的影响力,展现了电视谈话类节目独特的传播特性。

首先,是“谈话”这种方式就能够承载深刻的话题。因为谈话类节目中 的信息表达,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谈话进行的,在这种面对面沟通的过程中,透 过丰富的语言与表达者的神色与表情,可以对深刻的话题进行更清晰的挖掘。

其次,谈话类节目让我们将关注点聚焦于“人”,更加关注人的发展, 人的本质和人性思想,在大众的交流中,在头脑风暴中,在对某一事件的讨论中 产生共鸣,产生思想碰撞,引导观众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探索,去发问。这 种真实的、贴近生活的经历,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与同理心,也促使了此类 节目拥有更广泛的受众。

最重要的一点是,从某种角度来讲,谈话类节目是传播模式的一种创 新。从以往传统的形式来看,这些内容都是单向传播的,有时候甚至是灌输式的 传播,并不估计受众的感受和内心的追求,单向传播实际上是一种让受众被动接 受的传播方式,缺少传播的反馈机制和反馈内涵。而如今的谈话类节目随着传播 模式的转变,大大地提升了传播的交互式互动,这种互动尊重了受众的情感表达, 使受众能够真实的参与进来,真正的成为谈话类节目的一份子,尤其是在身份上 的平等设置,提高了這种谈话的公平性,让受众产生了信任度,时刻感觉到自己 也是参与其中的一份子,或者是说谈话的主题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也使得这 类节目能够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3.传播学视角下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社会功能分析社会大众对于电视节目的参与程度取决于电视节目对观众的影响力, 可以说是传播媒介对社会的直接影响,这种影响作用下,传播者的传播效果不断 提升,同时社会大众成为传播者的接受源头和反馈源头,是整个节目对社会产生 关键作用的直接有效方式。而电视谈话类节目也具备自己的社会功能:传播事实 真相,引导社会舆论,构建沟通平台,提供娱乐服务等。

3.1传播事实真相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一味地相信一个人的话 或者一种观点,人的思想就容易变得愚昧而认不清事实真相。而谈话类节目通过 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信息的单方面灌输。这符合当下人们的观 看习惯,也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理解事实真相。通过谈话节目,尤其是社会新闻 型的谈话类节目,通过多方的对话和交流甚至辩论,将促进观众进行更全面的思 考,也能从更立体的角度展现事物原本的样子。

3.2合理引导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