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基础环节增强教学实效】 增强实效性

抓实基础环节增强教学实效

抓实基础环节增强教学实效 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一直关注的 话题。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呢?笔者认为:它的教 学预设是真实的,符合学生实情,贴近地域实情;
它的教学 掌控能够满足教学进展的需要,也满足学生探究新知的需要, 更能助推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要 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着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诱使 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探究学习之中,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中实现智慧的交互,实现情感的传递,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着, 使教师幸福地研究着。

一、科学使用教材是基础 网络资源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学资料的重要来源。因此, 有部分教师随心所欲地运用现有资源,采取拿来主义,直接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在教学中一旦发生卡壳、不协调等现象, 他们就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一点儿也不配合老师……静 心思之,这类现象的成因不是学生不爱学,而是教师对教材 的不尊重。

其实,教师应创新使用教材,深究教材的编排意图,把 握准学情,寻找到一条使两者有机融合的通道,给学生以最 佳的接入口,让他们在具有生活气息的、和谐的、愉悦的情 境中去探究、去体验。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时,首先, 我们应尊重教材的编排意图,凸显奖杯、飞机模型、天安门城楼等主题图的精髓,并以此引发学生合理想象,当学生能 够找出诸多类似的物体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对此类数 学现象的感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

其次,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把上述物品的图片 折一折,并在折一折的活动中感受图形的特征,形成初步的 感悟,使两边一样,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印象建立起来,为学 生的后续学习总结积累表象,积累经验。第三,引导学生模 仿折纸创造出这样的图形,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折后两边 一样、完全重合的基本特性。当学生经历这一系列的活动后, 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理解,如果不尊重教材的架构, 而是恣意地改编,可能会适得其反。笔者曾听过这部分内容 的展示课,执教者先组织男女生猜图形,女生组是一组轴对 称图形,学生凭借已知的部分轻松给出正确答案,而男生却 无法答对(男生猜的不是一把梳子,就是一把勺子等)。这 一情节的设置看似有新意、有创造性,但课堂上笔者发现学 生的注意力根本不在研究为什么女生会答对、其中有什么奥 秘上,而是在追究男生猜的东西真好玩,议论梳子、勺子的 构造等,导致学习精力的分散。这样使用教材,教学效果可 想而知了。

二、精准设计问题是核心 为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精心设计宜人的教 学情境。如通过设计系列问题来贯穿一次次活动、一个个故事、一次次实验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实践中反思、 在交流中沉思,从而学会研究、学会思考。因此,精准地设 计各类问题就成为教学预设的重点任务之一。用问题引领学 生去实践、合作,用问题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身心, 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思考之中;
用问题启迪学生归纳梳 理,从而快速地帮助学生构建认知。

首先,问在导入处。采取设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无疑会 掀起一圈圈涟漪,激发学生探究的渴望,诱发学生深入研究 的热情。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导入时,笔者设 问:猜猜今天会研究什么内容?当学生回答出“计算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追问:“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与 什么有关系呢?”“怎样才能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 式呢?”简单的对答过程,不仅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学习任务, 也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种问题情境会让学生情不自禁 地融入到教师的教学预设之中,使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会提高了。

其次,问在连接处。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其自 身的特点,要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有机的统一,教师精准的过 渡性设问就成为点睛之笔。

在《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教学中,当学生把圆柱体沿 底面的半径分解成若干个立体图形,并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 体时,学生的操作就会停留在观察的层面上。此时,如果教 师适时设问:切拼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找到手中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之间的联系吗?问题会把学生的学 习活动顺利地带入到下一个环节,促使学生从切拼活动转入 到探究图形变化后的内在联系,把握准圆柱体的体积就是长 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底面积就 是圆柱的底面积,经过学生的分析解剖和群思群议,最终使 二者的本质联系凸现出来,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 公式。

第三,问在疑难处。如果我们的课堂设问能抓住教学的 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那么我们的教学将会愈加精练,课堂 也会愈加灵动,富有灵气。因此,在问题设计与提问中教师 应吃透教材,把握准学情,科学预设,精准提问。用提问启 动学生创新思考的智慧之门,并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善思的奇 妙境界。

在《圆的面积》教学中,尽管学生能够把圆平均分成16 等份,也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但学生很难找准长方形的长 是什么。此时,教师应设计引领学生再思考、再研究的问题, 让学生挖掘其中的奥秘。“想一想我们先是把圆平均分成几 份的呢?长方形的长是由哪个边演变而来的?”教师的提问, 会促使学生再次开展拼图实验,进而理解长方形的长是圆周 长的一半,就是r ,宽是r ,所以圆的面积公式就显现出来。

问题犹如学生再思考的点火剂,也是学生深入探究的催 化剂。它能够达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极好效果,让课堂流淌 着智慧的光彩。三、组织活动反思是关键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实践中学数学的观念已经深 入人心,也正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如何才能 更加高效地开展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引导 积极有效的活动反思、学习反思是最关键的一步。

第一,重视互动的反思。例如在《长方体体积》的教学 中,教师要用好学习小组自主设计操作的研究成果,通过组 内展示,丰富学习感知,再通过小组成员的辩论与探讨,感 悟长方体的体积与小正方体的个数有关,而小正方体的个数 恰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也有着最直接的关联。学习互动的反 思与提炼,使原本分散的数学现象更加集中,知识点的本质 也在反思中逐步明晰。

第二,重视实践的反思。做数学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 行为。但笔者认为这种行为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学习活动的反 思,也只有深刻的反思才能更好地提炼出现象背后的知识本 质,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对应的知识体系。如上述长方 体体积公式实践活动,我们不能只满足学生会摆出长方体, 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摆的规律,从中提炼出长方体的体积就是 小正方体的个数,也就是长乘宽乘高的积。

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结合点,科学地引领学生进 行活动反思、学习反思,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 学生探究的兴趣,更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积累丰富 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经验支撑。

总之,要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善于抓住最 基本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激发学 生的聪明才智。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走进学生的内心 深处,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一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