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知识引进与课程建构:口语交际100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知识引进与课程建构

中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知识引进与课程建构 当前,中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存在“边缘化”和“非教学 化”的问题。“边缘化”主要体现在:(1)在教材和教学中 的地位尚无法与其他语文学习领域相提并论;
(2)口语交际 内容多与综合学习等混杂,自主、独立的身份尚不明确;
(3)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回避或省略,不受重视。“非教学化”主 要体现在:(1)教的层面——由口语交际教材提供的,以及 多数教师在课堂中实践的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是给学生 提供一些口语交际的活动经历,缺少系统、具体、有效的口 语交际策略与方法;
(2)学的层面——学生主要获得了一些 “非常态”口语交际活动的经验和感受。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相对 滞后,具体表现在研究成果的引进和转化方面。也就是说, 中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之所以“边缘化”和“非教学化”,是 因为我们不知道口语交际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而这一 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口语交际的知识引进和课程建构。

一、口语交际的教学研究 二、口语交际的课程建构 讨论口语交际的课程建构,主要以各国语文课程标准的 相关内容为依据。比较分析各国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口语交 际的内容,我们发现,国外口语交际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 个特点:(1)有明确的课程内容系统,课程内容框架基于对 口语交际本身的认识;
(2)课程内容着眼于具体的口语交际知识、技能,提供口语交际策略、方法和过程指导;
(3)口 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可以知识分点、能力分级,构建一个内容 系统;
(4)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评估标准。

在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2010年)中的听说框架 中,“合作讨论”的口语交际活动在6-8年级都有涉及,但 具体要求则同中有异,体现了“知识分点、能力分级”的特 点,比如6年级的“讨论准备、规则、问答、评价”、7年级 的“话题引导与观点修正”、8年级的“提出问题,回应问 题和评论”。(见表2)① 在《英国国家课程标准》(2007年)中,有关口语交际 的课程内容是从一级框架、二级框架和具体内容三个梯度展 开的。其中一级框架包括关键概念、关键过程、范围和内容、 参与的机会、目标与水平;
二级框架主要从能力、创造力、 文化的理解、批判性理解、语言结构和变化,以及具体口语 交际目标与水平的描述;
具体内容如“能够清楚、连贯、准 确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在正式和非正式交际中用有 效的方式作出明智的选择”“创造性表达主题、观点、内容 提要(证据),解决问题并创设场景、气氛和人物性格…分 析和评估口语和书面语言,理解意思是如何形成的”“在不 同的语言环境中清晰恰当地传达信息和表达观点,并根据各 种目的和观众,包括更正式的场合调整自己的谈话”“建设 性地倾听和回应他人,考虑不同的观点并根据他人的看法修 改自己的观点”“吸引受众,利用一系列技术来探索、丰富和解释他们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表演进行建设性评估 和回应”等。在《德国10年级口语交际课程标准》(2003)中, 主要框架是按交际领域区分的:对别人说话、在别人面前说 话、与别人说话、倾听别人说话和角色表演。

三、口语交际的教材编制 目前,我们还没有独立的口语交际教材,从现有国内语 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编写情况来看,主要特点体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重视口语交际的情境训练;
二是强调写作与口 语训练的结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倾听的 关注尚显不足;
二是所提供的交际情境多为虚拟情境,真实 情境的创设略显不足;
三是对口语交际中话语动机、言语态 度、情感倾向等的准确捕捉、理解,尚缺乏必要的指导;
四 是口语交际活动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类似活动更像主题 班会课,缺少语言训练的语文含量。

若从国外口语交际教材的典型案例来看,在教材内容与 呈现方式上,相关教材的设计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口 语交际活动情境化,口语交际教学是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活动 中展开的,而口语交际活动的设计与展开需要一个具体、特 定的交际情境设计;
(2)为口语交际活动的展开与口语交际 策略的学习提供学习和活动支架(如句子清单、问题清单和 工具表格等);
(3)口语交际活动展开的流程化,即按照口 语交际活动和教学的流程展开,大致反映了口语交际活动类 型、话题确定、情境化设计、口语交际实践、总结反思、延伸拓展的系列活动设计,也体现了教材内容教学化的特点;

(4)提供口语交际活动的评估指标,为口语交际发展和表现 水平提供评定标准、原则等参考;
(5)将口语交际活动整合 到语文活动中去,体现出一定的综合性;
(6)口语交际活动 既有基于真实交际任务,也有虚拟任务的活动设计,兼具真 实性与虚拟性。

四、口语交际的基本认识 口语交际课程建构、教材编制与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前 提是其“知识基础”。梳理中外有关口语交际的基本认识, 筛选口语交际的核心知识,有助于口语交际课程内容的合理 建构。

1.口语交际的特质 英国学者斯科特·索恩伯里指出,作为一种互动,口语 交际“要求具有在话轮管理中进行合作的能力”,它常常是 “实时发生的”,且“没什么时间进行详细的准备”,因此 “流利的讲话要求有处理大量记忆中的语块的能力”;
而且 口语的语法与书面语法在很多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学习 书面语法可能不是为口语而做的最有效的准备”。从这个意 义上说,“口语对大多数学习者来说都是一个真正的挑战” ③。

有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口语交际的SPEAKING框架,该框架 包括了口语交际的基本要素:S-情境、P-访谈参与者、E-言 谈目的、A-言谈行为次第、K-言谈语气、I-言谈方式或渠道、N-言谈规范、G——言谈样式或风格。SariLuoma认为口语交 际的本质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1)口误和错误。(2)加工性 和互动性:作为有意义言谈的口语(以言行事,共同建构言 谈事件)、言谈中语义的开放性(它使得谈话变得险象环生, 容易被误解)、口语使用变化。加工性,即话语与行动同时 进行,当话语生成时,就在做决定,就在被理解;
互动性, 指说话人须适应听话人,根据听话人的反应调节自己的话语。

(3)角色、角色关系和礼貌(这一原则导致了人们在言谈中 出现话语冗长、表达不直接、重复、甚至答非所问的现象。

也正是它,违背了一般情况下的会话原则)。④ 2.口语交际的技能 有学者认为,人的潜在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使用语言的 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或不该说话,知 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方式对什么人讲些什 么话。它包括以下四个参数:可能性程度、可行性程度、合 适性程度和出现性程度。卡纳与斯温提出了操作性更强的交 际能力模型,这一模型认为交际能力存在三个方面的内容:
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前者对这一模型加以 扩充,增加了语篇能力和处理句子以上层次的语篇规则的能 力。巴克曼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作 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他将语 言交际能力分为三大成分: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与心理生理 机制。语言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这两种能力又可细分为更小的范畴。交际策略能力模式包括四组元认知策略, 即评价策略、确定目标策略、制订计划策略和执行计划策略。

⑥ 欧洲理事会41国语言学家历时10年研制出的《欧洲语言 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提出了有关语言教学 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该模型从语言交际活动、语言交际策 略、语言交际能力方面进行了总体描述。其中语言交际活动 主要包括语言输入、语言互动和语言输出;
语言交际策略主 要有“规划交际活动”“均衡使用资源和弥补交际活动实施 过程中的缺失”“监控交际结果,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 三条原则;
语言交际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 会语言能力。⑦ 《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口语能力标准》项目组在研制英语 口语能力标准时,参考、发展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
学习、教学、评估》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从语言能力、社 会语言能力、语用能力、策略能力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描述 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构成。其中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 拼写、语法和语义;
社会语言能力包括标识性词语、礼仪规 则、惯用语和成语、语体与方言等;
语用能力包括话语能力、 功能能力;
策略能力主要涉及“交际环境”因素,是指交际 过程中的应变能力;
文化意识的相关要素主要涉及中国、外 国文化两个角度。⑧ 3.口语交际的情境、活动与任务口语交际活动是处于特定情境中为完成特定交际任务 而展开的交际活动。《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 评估》关联交际情境区分出个人生活领域、公共生活领域、 职场领域和教育领域的交际任务类型。口语交际的情境还包 括“对话人数及其熟悉程度”“交际双方的身份与地位”“有 无听众在场”“交际者之间关系的性质”,以及“有无时间 限制”等限制与条件因素,以及交际主体的“语境感知”“交 际意图”“思想趋向”“需求、愿望、动机和兴趣”等内在 的心理语境。在教育领域中,学习者的交际任务主要有两 类:一是作为语言使用者,需要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
二是 作为学习者,需要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口语交际”, 具备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口语交际的活动形式是具体而微 观的,比如描述、询问、即席发言、解说、公告、讨论、访 谈、对话等。《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口语能力标准》将口语交 际活动形式确定为朗读与复述、陈述与讨论、演讲与问答三 个方面,并据此确定口语交际的能力目标。

有学者将口语交际的任务类型区分为:(1)描述型任务, 描述内容,如提供图片、看图说话;
(2)叙述型任务,有条 理地在特定时间框架内讲述系列事件,如讲述个人经历;
(3) 指示型任务,侧重给出指示或指令,确保指示被听懂,如给 出录音、地图,让学生听完指示后重复等;
(4)比较和对比 型任务,如熟悉概念的比较,或城市、乡村生活质量的比较 等;
(5)解释型和预测性任务,如描述柱状图反映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发生柱状图反映变化的原因;
(6)决 策型任务,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得失,然后作 出决策,可赞成,也可反对,理由充分即可;
(7)角色扮演 和模拟,基于特定交际场景的角色扮演与模拟,以训练适应 交际环境和交际角色的能力;
(8)在情境中反应的任务,如 列举两种情境,以对情境做出反应;
(9)控制型任务,比如 朗读或重复语句等,用以训练发音和语法等。

如前所述,化解“边缘化”和“非教学化”口语交际教 学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口语交际知识的筛选、引进与课程 建构。在这一工作中,我们需要同时关注母语教学、外语教 学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认真梳理和筛选,确保引进 恰切的口语交际知识,建构科学、合理的口语交际课程内容 及评价标准,为口语交际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提供具体、有 效的支持。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上海闵行区教育学院殷秀 德等亦对本文有贡献). 注释:
[1]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 2010).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ns and literacv in history,social studies,Science an,d techni-cal Subjects. Available at http://www.corestandards.ag/the- Standards. [2]洪宗礼,外国语文课程标准译介[M]/,洪宗礼.母语教材研究:第6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24. [3][英]斯科特·索恩伯里,朗文如何教口语[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引言. [4][11][芬] Sari Luoma.Assesing Speaking[M].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7-48. [5] [6]潘明威.多模态视角下的口语交际能力:重构 与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28,13. [7][9]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欧洲语言共同 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8:30,48-66. [8][10]《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口语能力标准》项目组, 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口语能力标准[S].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3:19-23,4. [www. DyLW.net/yuwen/提供论文代写和代写论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