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产权许可中“非法垄断技术”的类型] 知识产权垄断

在知识产权许可中“非法垄断技术”的类型

在知识产权许可中“非法垄断技术”的类型 在知识产权许可中“非法垄断技术”的类型 在知识产权许可中“非法垄断 技术”的类型 在知识产权许可中“非法垄断技术”的类型 知识产权法律的目的是通过赋予发明等以独占排他权的保护,期待利用技 术许可(licensing)等形式,促进产业和文化的发展。不过,伴随着技术贸易, 技术拥有者对于许可技术接受者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往往加以限 制,这些限制对一定的产品市场或技术革新市场的竞争秩序造成恶劣影响,限制 行为本身已脱离了技术保护制度的宗旨、超越了契约自由的原则。因此,在技术 许可贸易中应当通过合同法第329条规定的运用排除此…… 《解释》第13条谋求的是对共同研究开发及知识产权实施许可中违反竞争 法律原则的行为类型的概括与限制,其取向应是与各国有关专利、专有技术许可 (licensing)与反垄断法的关系调整原则相一致的,作为主题可归结为“在共同研 究开发及知识产权许可(专利、专有技术、著作权的实施许可)中反垄断法律的 适用”。虽然,这与期待通过专门立法明确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关系尚有距离, 但是,这一问题率先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做出明确阐述,对于维护 技术市场竞争秩序、促进技术贸易的竞争,具有深远意义。

关于第13条的评价,可作参照的是美国的《关于知识财产许可反托拉斯法指 南》(1995 Department of Justice and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ntitrust Guidelines for这样,《解释》第13条中明显不同于外国法律规定之处,应可视为 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做出的适时规定。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比照各国法律规 定、判例,对《解释》第13条有关内容进行评价,以求尽善尽美。

(原文) 第十三条 技术合同内容有下列情形的,属于合同法第三百二十九条所称“非 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
(一)限制另一方在合同标的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开发或者限制其使 用所改进的技术,或者双方交换改进技术的条件不对等,包括要求一方将其自行 改进的技术无偿地提供给对方、非互惠性地转让给对方、无偿地独占或者共享该 改进技术的知识产权;

(评价) 原则上,如果没有特别约定,任何一方当事人都没有将基于许可技术进行开 发而获得的改进技术提供与对方或让其实施的义务。但是,在实际的合同中,以种种理由将自己的改进技术提供与对方,或者接受来自对方的改进技术是较常见 的。

限制接受技术方的技术改进、技术使用以及将改进技术对第三人进行技术许 可,或者要求其将改进技术转让与技术提供者,都将削弱被许可人改进技术的积 极性、制约其在产品市场或技术革新市场中的经营活动、阻碍技术革新,因此上 述行为应当禁止。这是本款立论的出发点,由此也可以做如下议论。

1. 关于“包括要求一方……无偿地独占或者共享该改进技术的知识产权” 首先、本《解释》第61条对“独占实施许可”有明确定义,即“让与人在已经 许可受让人实施专利的范围内无权就同一专利再许可他人实施,并且自己亦无权 实施。”显然,将实施权人改进技术的实施许可条件规定为“独占实施许可”时, 将限制实施权人对自己改进技术的使用,因而,日本法律将此种限制规定视为违 法性强(参照指针第4-3-(5)-ィ-(ァ)-a),而不论其是有偿或是无偿。

在美国,关于改良条款(grant back),要比照许可关系的全体构造、在考 虑其在关联市场的效果同时,基于“合理原则”进行评价(参照美国指南5.6条), 其中,许可人在关联技术市场以及技术革新市场是否有支配力是最重要的要素, 并且,比较衡量合同规定对竞争效果的影响;
通常认为,非独占的实施许可比之 独占实施许可的反竞争效果要小。

在欧盟,认为让技术接受方承担将改进技术或应用技术转让给许可人是违法 的(参照委员会规则3条6项);
如果承担的义务是非独占的实施许可,则可被认 可(2条1项4号)。

由此可见,在我国没有颁布反垄断法、本《解释》也不可能就违反竞争法的 行为标准的判断做出扩大解释的情况下,诸如“美国指南”中援用的市场集中度、 支配力、竞争限制效果等综合判断标准,无法借鉴;
与之相比,欧盟、日本法律 的明确规定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此处将“无偿地独占”作为条件不妥,即使许可合同中规定为“有偿地 独占”,也属违法。

第二、关于“共享该改进技术的知识产权”的规定有易引起误解和与外国反垄 断法、国家知识产权许可贸易惯例的不同之处。

(1) 技术合同的类别中包含了技术开发合同,在共同开发的情形下,改进 技术的知识产权当然归属于共同开发者。

(2) 在日本法上及国际知识产权许可贸易中,在许可合同中附加“在被许 可人(改进技术方)不希望提出专利申请的国家和地域的专利申请权给予许可人” 的义务,认为属于合法[1]。

(3) 通常认为,将改进技术规定为合同当事人共有在日本《关于专利、专有技术许可合同独占禁止法的指针》中“原则上为白条项”,即考虑到对市场中竞 争秩序的影响极小,即使有此限制,原则上也不该当“不公正交易方法” [2]。

2. 关于改进技术实施许可的限制问题 本款虽然就改进技术的使用限制做出了禁止性规定(即“限制另一方在合同 标的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开发或者限制其使用所改进的技术……”),但 是,从反垄断法角度看,限制改进技术向第三人的技术许可与限制改进技术的使 用在性质上是相同的,都将损害被许可人进行研究开发的积极性,阻碍新技术的 开发,对市场竞争秩序产生恶劣影响,所以二者均属违法。因此,在“限制另一 方在合同标的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开发或者限制其使用所改进的技术 ……”之后,应增加“以及限制其向第三人提供技术许可”。

同时,与上述议论关联的是在共同研究开发合同中,限制接受技术方与第三 人进行共同研究开发,这也属违法范畴,应补充此项内容。

(原文) 第十三条(三)阻碍另一方根据市场的需求,按照合理的方式充分实施合同 标的技术,包括明显不合理地限制技术接受方实施合同标的技术生产产品或者提 供服务的数量、品种、价格、销售渠道和出口市场;

(评价) 1.有关生产产品数量或方法专利使用次数的限制, 通常认为(美、日、欧盟等认识相同),对最低生产数量和最低使用次数的 限制,不存在违法可能性,而限制专利产品的最高生产数量或方法专利的最高使 用次数,将对照其限制目的、形式和在市场中对竞争秩序是否有较大的影响,具 体地判断“公平竞争危害性”,当在该市场产生“配额调整效果”时,属于违法。

由于我国没有颁布反垄断法,无违法性具体判断标准可循,因此,需要在《解 释》中对“明显不合理”具体所指为何进行阐述。

2.有关价格、销售渠道的限制 各国竞争法均认为对产品价格、销售渠道进行限制,不存在“正当化理由”, 当给市场竞争秩序造成危害时,应当排除。在美国,限制使用许可专利制造的产 品价格被视为违法可能性较大,而限制接受技术方的再贩价格为当然违法(参照 美国指南5.2条),同时,在相互许可(cross license)或者专利联盟(patent pool) 的情形下,无论是在哪个特定领域只要阻碍竞争价格的形成,即构成违法。在欧 盟,有关许可产品的价格、价格构成或者比例决定等,技术许可合同的当事人任 何一方如果受到限制就是违法(参照EC委员会规则3条1项)。因此,本款表示 为“明显不合理地限制……价格、销售渠道”不妥,应当分别对数量、出口市场与 价格、销售渠道的限制进行规定。3.有关“出口市场”的限制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 第29条中也有与本款内容相近似的表述。在上述法律施行后,日本投资者提出的 意见最多,因为只有根据日本的判例才可能导致专利产品平行进口的发生[3], 而根据美国、欧洲法院的判例[4],即使专利许可合同中没有“出口市场”限制,也 不影响专利权人对专利产品进口的控制。

尽管有来自日方的不同意见,但考察日本立法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 当日本还未跻入发达国家行列时,法律中也有类似于本款内容的关于出口地域限 制的规定,只不过是对“不合理”的构成要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在许可合同中,有 关出口地域限制的合理理由包括:
(1) 许可人就有关专利产品已获得专利权的地域;

这种情形,许可人基于技术输出国的专利法,一般能够限制专利产品的进口, 即使禁止在合同中注明向同一地域出口,其结果许可人也能控制进口。

(2) 许可人自己经常进行销售活动的地域;

(3) 许可人已许可第三人的专卖地域。

那么,以上内容能否成为本款所指行为的“正当理由”呢,应当在《解释》中 加以明确。

(原文) 第十三条(六)禁止技术接受方对合同标的技术的知识产权的有效性提出异 议或者对提出异议附加条件。

(评价) 本款涉及的是专利许可合同中“不争条款”的效力问题。在1969年6月16日美 国联邦最高法院对Lear, Inc. v. Adkins一案做出判决后,通常,理论上将该判决法 理进行扩展解释,规定“不争义务”的条款为无效;
在日本,法律及学说的认识也 是一样。不过,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1.在上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后法律实务的惯例。

在上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之后,实务中采取的解决措施是,一旦被许可 人提出专利无效诉讼,被许可人应当将与使用费等额的金钱向专门机关进行附条 件提存;
专利被确认为有效时,许可人取得返还请求权;
专利被确认为无效时, 被许可人取回提存款项(美国指南对此加以肯定)。

2.许可人解除合同的权利。

在日本法上,允许在许可合同中规定,当技术接受方(被许可人)对合同标 的技术的知识产权的有效性提出异议时,许可人可以解除合同;
在欧盟也有同样 规定(参见委员会规则2条1项15号)。

同时,在日本法律实务中也有学说认为,如果在合同中没有特别约定,实施权人负有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的不争义务;
并且,当实施权人对许可专利提出无效 请求时,许可人可以不争义务的存在作为抗辩理由。但是,在许可合同中加入“不 争条款”将产生违反竞争法的问题。

从以上可以看出,尽管在专利(专有技术)许可合同中加入“不争条款”违反 竞争法是不争事实,但是,美国的法律实务、日本、欧盟法律允许许可人解除合 同的规定,可视为对“技术接受方对合同标的技术的知识产权的有效性提出异议” 的附加条件。因此,有必要对“附件条件”的存在意义重新进行探讨。

同时,就套装专利许可(package license,一括ライセンス)日本指针规 定,在专利、专有技术许可合同中,许可人对被许可人附加接受对多数专利的套 装许可义务的,强迫被许可人接受在一定的专利实施上捆绑其他技术或者从许可 人指定者处接受许可,由此使被许可人选择技术的自由、与其他竞争者间的交易 受到限制的,在有可能给市场竞争秩序造成恶劣影响时,属于违法(日本指针第 4-3-(3))。

作者单位:北京市金桥律师事务所 本文首次发表于《中国知识产权网》http://www.cnipr.com E-mail: linxiaolawyer@163.com 网址:http://www.fclaw.com.cn 网络实名:特许经营律师 [2] 同上参照。1997年7月1日,日本最高裁判所对于涉及专利产品平行进 口、专利权国际消耗的BBS事件做出了终审判决(日本《判例时报》1612号3页), 该判决是世界上最初的最高法院水平的涉及专利权国际消耗的判决,对日本专利 权人在外国销售专利产品的行为对日本专利权产生影响的后果进行了详细阐述。

该判决指出,日本专利权人或者可视为专利权人的子公司或关联企业,在外国转 让专利产品时,如果就专利产品的销售地、使用地域将不包括日本在内的意图与 受让人进行了协商,并将“地域除外规定”在产品上进行了明确表示,那么,该产 品经过流通进口至日本时,专利权人可以行使专利权阻止该产品的进口;
反之, 如果没能达成协议或在该产品上没有“权利保留”明确表示的,则不能行使日本专 利权[4] See, Zino Davidoff SA v A G Imports Ltd;
Levi Strauss Co and Levi Strauss(UK) Ltd v Tesco Stores, Tesco Plc and Costco Wholesale UK Ltd (Joined Cases C-414/99, C-415/99 and C-416/99) [2002] All E.R (EC) 55;
[2002] 1 CMLR 1;
[2002] RPC 20;
[2002] ETMR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