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链的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链的设计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随着课改的推进,给学生提供学的支架,达成“学为中心” 的目标已成为共识,因此数学课堂中常以“问题链”为支架 与载体,促进学生的学习。所谓问题链,是指能整合教学核 心目标、核心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贯穿课 堂教学,能激发和推进学生学习发生的一串问题的集合。问 题链是指向学科核心教学目标与学情,具有一定的整合性、 探究性与梯度性的一条主线或一条主线下的若干分支问题。
尽管利用问题链组织数学教学已成为共识,然而在问题链的 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定位不准确。问题链 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因此,问 题链的设计是在准确把握环节目标、课时目标、年段目标以 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最近发展区后,设计的符合学生需求的 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一定探究性,并且环环相扣。然而实际 教学中,一方面教学目标的制定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另一方 面对学情的把握也不够准确,忽视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体现 了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和对教材、学情的把握不足。其次,整 合性不高。问题链主要是一些问题的整合,是用一条或几条 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整合过多、过杂的小问题,可以避免教学 琐碎化,从而精炼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教学变得简约。而具 体教学中,琐碎的、指向性过于明确的小问题过多,问题的 思维含量不高,整合性不强、碎片化的现象仍然存在。再次,导学性不强。问题链是一个推进器,是具有导学功效的载体, 设置问题链的目的是借助问题链来导学,从而使“学为中心” 得到落实,达成少教多学的目的。但过多的“牵引式”问题 链阻碍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主动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兴奋 点,造成学生印象不深刻、理解不透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 学实践,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 为例,谈谈问题链设计中的几个策略,愿和各位同仁分享。
一、以学情为导索,找准问题链切入口 问题链设计的目的应直指学生的学习与学科本质,因此 设计前需要明确考虑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 诉求,即学生的兴趣点与困难所在,寻找合适的切入口来设 计问题链,也就是“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点”来设计和展开教 学,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学才能学得好。1.聚焦 冲突点,开门见山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新的需要 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正是由于这种 冲突,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产生新的学习内驱力。因 此设计问题链时可以抓住这些冲突点,精炼学习过程,直指 教学本质。在教学时,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呈现图1并提问:
你有办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吗?学生独立思考并第一次 尝试,可能出现疑问:这个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并不相同, 怎样计算面积呢?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条件, 使学生基于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要计算这一组合图形的面积, 需要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基本图形,即分割或添补。2.找准困惑点,情境设疑除了在学生的学习冲突点设计问题,还可以 在学习的困惑点、知识重点难点与关键点、内容的矛盾点和 模糊点,设计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 热情。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 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对学习者最有价 值的东西。”结合教学目标与困惑点设置问题情境能更好地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将学生引入一种主动要求参与的渴 求状态,并在教师的适时适度导引下,起到“提领而顿,百 毛皆顺”的作用。
二、以内容为抓手,精设问题链形式 学生的学习内容是问题链设计的重要抓手,因此,问题 链设计需要依据不同学习内容精心设计不同的问题形式,用 适切性的问题提法和多样化的问题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与探究,实现少教多学。1.适切性的问题提法问题链设计是 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根据学情与教学目标,将每节课中 最具有思维价值的内容进行整体化建构,寻找适合实际内容 的问题提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 究。我们可以在学生第一次尝试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后,再 设计以下问题链:1.你能将刚才的方法分分类吗?(分割法、 添补法)2.你有什么困惑?(学生要求出示数据,课件呈现 数据如图2。)3.学生第二次尝试计算面积:第一种:分割 法:5×6+2×2÷2+2×(6-2)÷2=36(平方厘米)第二种:
添补法:7×6-6×2÷2=36(平方厘米)还可能出现分割成两个梯形:(5+7)×2÷2+(5+7)×4÷2=36(平方厘米) 学生化教为学,化讲为练,展开实践活动,从而学得更充分。
当然,问题链的提法还有很多,如封闭式、体验式、观察式、 描述式、回忆式、对照式、归纳式、开放式、设计式等,在 不同的课型与不同的内容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提法。2.多样化 的问题形式除了设计不同的问题提法,设计问题链时还可以 从趣味性、聚焦性、整合性、探究性、层次性等几个方面设 计多样化的问题形式,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验 证、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实现教学内容和知识的整体化与 探究式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分析知识产生的路径, 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提升自我能力。数学中的问题形式纷繁 复杂,但主要有以下几类(表1)。
三、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思维提升 课堂离不开教学活动的架构与展开,更离不开问题链的 设计与实施。然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知识的 获得过程,而忽视了其背后的思维提升。因此,教师可以根 据学习内容中蕴含的科学规律创设关联性问题,进行深入提 问,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质疑、解疑,共同获得思维的提升。
通过三个由浅入深的串联式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移、旋转、 等积变形、转化、优化、数形结合、推理等数学思想去证明, 问题链成了深入教学的“发动机”与“助推器”,促进了学 生思维的纵向发展。2.以“并联式”问题拓展思维横向迁移 数学知识的建构离不开分析与比较,通过设计“并联式”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从而拓展学 生的眼界与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迁移能力与归纳能力,以 达到思维横向拓展的目标。在学生完成了三个串联式问题链 后,可以设计这样的并联式问题:“既然三角形的高可以任 意假设,为了计算的简便,应该假设成几?比较一下你有什 么发现?”有的学生认为假设为3厘米,也有学生认为把三 角形的顶点移到最上面,这样转化成一个梯形,求组合图形 的面积就是求梯形的面积,然后利用多媒体设计如几何画板、 白板进行演示。通过串联式和并联式问题组合串发展了学生 的思维,改变了一成不变的“讲台式”教学,能更好地帮助 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明析知识的本质,实现从 教到学的转变。总而言之,问题链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导学功 效,它不仅能精炼学习过程,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 因此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充分考虑多方因素,更应发 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过程中真正用好用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