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留守儿童生活体验及家庭教育分析]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华侨留守儿童生活体验及家庭教育分析

华侨留守儿童生活体验及家庭教育分析 温州人历来有到海外经商的传统,他们到世界各地寻找 商机,一旦时机成熟便在当地定居下来.但由于其中大部分 是非精英移民,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国内,以致形 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华侨留守儿童群体.本研究中的华侨留 守儿童是指父母至少有一方在国外,年龄在9至16周岁,留 守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儿童,也有研究称之为“海外留守儿 童”[1]. 家庭教育资源作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日益 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研究对象主要涉及学业不良儿童 和留守儿童.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家长所持的发展论 教育观念会对儿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遗传论的影响则是 消极的[2];
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严重地影响儿童的学校 适应和学业进步[3].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学业不良 儿童的家庭教育资源远不如一般儿童[4-6];
留守儿童的家 庭环境状况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母亲和子女留守 的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更多[7]. 本研究旨在了解温州华侨留守儿童的留守经历及其家 庭教育资源现状,比较其与国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的差 别,以期为优化华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资源、改善华侨留守 儿童的成长环境提供依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目的抽样和整体随机抽样,在温州侨乡随机选取两 所普通小学和两所普通中学4�C9年级的12个班级,通过问 卷调查筛选华侨留守儿童和国内留守儿童,共得到有效被试 192人,其中华侨留守儿童148人,国内留守儿童44人;
4�C6 年级儿童66人,7�C9年级儿童126人;
男生82人,女生110 人;
年龄跨度为9�C16周岁.1.2研究工具运用自编调查表 和家庭教育资源问卷进行调查,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 数据统计分析. (1)自编调查表:自编调查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 分包括儿童的性别、年级,开始留守年龄(岁)、留守时间 (月),与父母联系的方式、频率(即间隔几天联系一次)、 时长(每次联系几分钟),亲子关系的密切程度等项目,由 儿童本人填写.第二部分包括监护人及其文化程度、职业类 型、家庭学习条件、居住条件和书报音像资料等项目,由家 长(或监护人)填写;
其中家庭学习条件、居住条件与书报 音像资料采用1�C5的五级计分,得分越低表示学习条件越 好、居住条件越有利于孩子学习、书报音像资料的提供与引 导越多.本研究中,其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684、0.720、 0.681,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信度. (2)家庭教育资源问卷:采用胡朝兵编制的家庭教育 资源问卷[8],包括人才观、亲子观、儿童发展观、教子观、 教育态度、家庭气氛、学习气氛、家长期望、学业支持、温 暖与宽容、惩罚与羞辱、保护与干涉、溺爱与放任等13个因子,采用五级记分,由家长(或监护人)填写,其Cronbach’ sα系数在0.508到0.840之间.本研究中Cronbach’sα系数 在0.501到0.893之间,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 2研究结果 2.1华侨留守儿童的留守经历 2.1.1开始留守的年龄和留守时间的长短 儿童开始留守的年龄是指父母一方最早离开自己出国 的年龄.从调查情况看,儿童开始留守的平均年龄为7.32岁, 标准差为4.19岁;
其中6岁以下的占36.8%,6至11岁的占 43.1%,11岁以上的占20.1%.儿童留守时间的长短是指父母 一方离开自己的最长时间.调查结果表明,平均留守时间为 83.06个月(将近7年),标准差为48.05月;
其中留守时间 在1年以内的占18.6%,1至5年的占20.0%,5至10年的占37.6%, 10年以上的占23.8%. 2.1.2与父母的联系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儿童平均15.11天与父母联系一次,平 均每次24.52分钟.让被试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从非常密切 到非常不密切按1�C5级判断亲子关系的密切程度,结果平 均值为2.46,表明儿童自认为与父母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 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亲子关系和联系频率之间的相关显 著(η=0.580,p=0.000),而与联系时长之间的相关不显 著(η=0.097,p=0.777),表明儿童与父母的亲密程度和 联系频率有关,而与每次联系时间长短无关.因此,为了减少亲子之间的陌生感要增加亲子之间的联系密度.在联系方 式上选择电话的占69.7%,选择QQ的占26.3%,选择短信的占 2.0%,选择书信的占1.5%,选择E-mail的占0.5%,可见儿童 与父母的联系方式主要是电话和QQ. 2.2华侨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 2.2.1监护人 调查结果表明,儿童监护人为父辈的(包括父亲单方、 母亲单方或叔叔阿姨)为27.7%,祖辈的(包括祖父母或外 祖父母)高达72.3%,没有与兄弟姐妹或自己单独生活的;

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偏低,依次为小学及以下(51.4%)、初 中(24.6%)、高中(14.8%)、大专及以上(9.2%);
监护 人职业类型所占比例依次为:农民(22.4%)、个体劳动者 (16.8%)、退休人员(12.6%)、商业工作人员(10.5%)、 公务员与失业人员(各占8.4%)、工人(7.7%)、服务业与 专业技术人员(各占3.5%)、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3%), 其他为4.9%. 2.2.2家庭学习条件、居住条件及书报音像资料情况 华侨留守儿童与国内留守儿童的家庭学习条件、居住条 件及书报音像资料情况如表1所示,经t检验表明,华侨留守 儿童的居住条件优于国内留守儿童,而两者在学习条件与书 报音像资料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 2.3两类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资源差异分析 华侨留守儿童与国内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资源如表2示.经t检验表明,华侨留守儿童在人才观、儿童发展观、教育 态度、家庭气氛、家长期望、学习气氛、学业支持、温暖与 宽容等因子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国内留守儿童,而在惩罚与羞 辱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国内留守儿童;
其余得分差异均不显 著(p>0.05),说明华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资源远不如国 内留守儿童. 3讨论 3.1华侨留守儿童的留守经历与家庭状况 华侨留守儿童是留守儿童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既有留守 儿童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情况.如有些儿童的父 母出国工作把孩子留在国内,出去后就一直没有回来过;
而 有些则是孩子在国外出生后被送回国内由祖辈照顾.由于父 母常年不在身边,长时间亲子分离,使得他们只好通过电话、 QQ等方式进行联系.从调查情况来看,儿童与父母的关系还 算比较密切,但通过访谈发现有些情况比较极端,有些孩子 根本就不接父母的电话,不知道和父母说什么,亲子感情不 深,关系冷淡.研究表明,华侨留守儿童主要是与祖辈生活 在一起,监护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所从事职业的技术含量也 不高.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监护人不能很好地辅导孩子的学 习,甚至有些监护人是文盲,只是简单的询问作业是否完成, 并不能给予更加详细的指导.有的祖辈监护人要同时照看多 个孩子,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生活上照顾孩子,孩子不出 什么意外就算尽到义务了,这一点与国内其他学者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结果相一致[9]. 3.2华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资源 研究表明,华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资源远不如国内留 守儿童,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涯规划有关.许多儿童初中毕业 后就出国,因而监护人和他们自己对学习都不是很重视,同 时华侨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交流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一方面 由于许多老人只会讲温州方言,而孩子主要讲普通话,交流 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价值观等方面的差 异,孩子不愿意向老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存在代沟.遇 到有不开心的事情,他们更乐意向同伴倾诉,或者自我封闭 甚至蒙头痛哭一场.这些孩子比国内留守儿童更渴望与爸爸 妈妈生活在一起,得到父母的爱.笔者在做调查时能够强烈 地感受到这些留守儿童的伤心与无奈,他们承受着心灵的孤 单、敏感、自卑,感觉自己就像没有人管的孩子,但是却又 无可奈何,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针对华侨留守儿童 这一特殊现象,学校、社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家长自身更 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适 宜的条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例如教师要更加关心爱护华 侨留守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家庭 所不能给予的温暖;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校本课程,使学生正 确认识并认同自己的留守状况,从情感上摆正心态,同时锻 炼自己的意志,培养独立意识.针对监护人不能很好辅导儿 童学习的状况,学校和社区可以建立学习互助小组和辅导站之类的组织,每个小组由一位老师和若干离家比较近的学生 组成,在学校里他们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放学后辅导站 的老师也可以很方便地辅导孩子的学习.社区也可以经常举 办各种讲座,交流教育孩子经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教 育孩子的氛围.对于远在国外的父母,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时 间和孩子进行交流,增加联系频率,拓展联系方式,特别是 要通过照片、视频等可视化交流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 爱,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监护人也要多和孩子进行直接沟通, 通过关心他们的生活来了解孩子成长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但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管孩子以后会不会出国, 都要先完成学业,关心、督促他们学习.总之,社区、学校、 家庭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来 开展与完善华侨留守儿童的各项工作,共同促进儿童健康快 乐成长.